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

来源 :小读者·阅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jw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幸福。”格雷琴·鲁宾在畅销书《幸福工程》中写道,“但我还应该更幸福。”这种追寻已经风靡全美,变成一场举国运动。到底应该幸福到什么程度?鲁宾也不确定。为了消解“忧郁、不安、低落和四散的内疚”,她开始了一段“幸福旅程”:列出行动清单,每周买3本新杂志,不断收拾衣橱……
  在付出整整一年努力之后,鲁宾承认她仍在挣扎。她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让自己更不幸福了。”
  接着,她揭示了所谓“成年的奥秘”之一:“幸福并不总让你感到幸福。”现代社会学研究支持了她的说法。“幸福作为生活的副产品,是一个很棒的东西,”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学教授巴里·施瓦兹说,“但把幸福作为目标来追求,只会导致灾难。”
  而现代很多父母正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这个目标,却适得其反。
  我和同事由此开始怀疑:会不会是父母在孩子小时过于保护他们,避免让他们不幸福,才剥夺了他们成年后的幸福感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医生保罗·波恩说:答案是肯定的。波恩发现,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儿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当孩子长大,面对正常的挫折时,就以为事情严重出错了。
  他说:“学步的孩子在公园里被石头绊倒,刚刚倒地,还没来得及哭,一些父母就会飞扑过来,抱起孩子,开始安慰。事实上这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不仅在游乐场,而且在生活中。”
  如果你不让孩子体验那刹那间的困惑,给他一点时间,让他明白发生了什么(噢,我跌倒了),让他先适应跌倒的挫折感,并且试图自己爬起来,他就不会知道难受是什么感觉,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些孩子上大学时,会因为最小的麻烦向父母求救,而不会自己找办法解决。

心理免疫力


  哈佛大学讲师、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
  “这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他解释说,“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应对进攻。孩子也需要接触挫折、失败和挣扎。”
  我认识这样的父母:一旦孩子没有入选棒球队或者在全校演出里获得角色,他们就给学校打电话抱怨。还有一个孩子,说他不喜欢跟他一起乘车上学的另外一个孩子,而父母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容忍他人,却干脆亲自开车送孩子上学。
  这些孩子直到青春期都没有体验过任何困苦。所谓文明,就是學会适应不够完美的情况,但父母常常遇到不快即刻出手,为孩子铺平道路。
  洛杉矶临床心理师温迪·莫格尔告诉我,过去几年间,大学招生部主任们都说,现在“茶杯”式新生越来越多——他们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
  “父母出于好意,在其整个童年期替他们消化掉了所有的忧虑,结果他们长大后不知如何面对挫折。”这也许就是有一些病人,最终会出现在心理医生面前的原因。
  “即便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父母,你还是会经历不那么开心的时光。”洛杉矶家庭心理师杰夫·布卢姆说,“一个孩子应该体验正常的焦虑,才会有适应性。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更加独立,就应该每天为他们将来的离开做好准备。”
  布卢姆认为,很多父母根本舍不得让孩子离开,因为父母依赖孩子来填补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空洞。不错,我们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时间、精力和财富,但那是为了谁?
  “我们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认为这是最佳育儿之道。”布卢姆说着叹了一口气。
  我问他为什么叹气,他解释道:“目睹这种现象令人伤感。我曾无数次告诉家长,他们因为自身的心理问题而在孩子的身上投入过多的关注。”

选择与安全感


  “每年都有家长找到我,问:‘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话?为什么他不能接受拒绝?’我会说:‘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拒绝,是因为你们从来不拒绝。’”
  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学教授巴里·施瓦兹认为,那些充满爱意的父母每天给孩子很多选择,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这个时代的理念是,有选择是好的,选择越多越好,”他说,“但这不是事实。”
  研究显示,专注于某项工作会给人更大满足感,那些总是面对很多选择的人常常落在后面。施瓦兹告诉我:“我的意思不是说别让孩子尝试各种兴趣或者活动,而是应该理性地给予他们选择。很多父母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如果不是百分之百感兴趣,可以去尝试其他。那么,当他们长大后以同样的方式生活,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他在斯沃斯莫尔学院毕业班的学生身上看到了同样的现象。“他们不能忍受这样的想法:选择一种兴趣或者机会就要放弃其他,所以他们花费多年,希望能找到完美答案。他们没弄明白,他们应该寻找‘过得去’的答案,而不是完美答案。”
  而当我们给孩子提供无数选择的同时,就向他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们有资格过完美生活。“当他们感觉不爽,就会有另外一种选择摆在面前。”
  父母的焦虑之下潜藏着一种信仰,那就是:如果我们做对了,孩子不仅会成长为快乐的大人,而且会成为让我们快乐的成年人。这是一种误会,养育虽然重要,却无法胜过天性,而且不同的养育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孩子。
  我们可以让孩子接触艺术,但不能教给他们创意;我们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绩等各种因素的伤害,但在人生中他们总会遇到不快。事实上,在我们不遗余力为他们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
  就像温迪·莫吉尔说的:“孩子不是我们的作品。”
  (摘自“优知网”)
其他文献
爷爷送给我一只小黑狗,名叫“大元帅”。  大元帅跟爷爷一起玩,在草坪上跑来跑去。  我们三个爱玩老鹰捉小鸡,妈妈怕我受伤,还有点儿生气。  大元帅还想跟妈妈玩,可是,妈妈一直在埋怨我们三个。  每个孩子都该养一只宠物。  一条小鱼、一只乌龟、一头驴子、一头大象、一条鲸鱼……  鲸鱼还是算了吧。  妈妈说,跟鲸鱼一起洗澡会疯掉的。  每个孩子都该养一只宠物。  一只小鸟、一只绵羊、一匹马、一头长颈鹿
期刊
一场混乱的枪战之后,某医生的诊所进来了一个陌生人。  他对医生说:“我刚才穿过大街时突然听到枪声,只见两个警察在追一个凶手,我也加入了追捕。但是在你诊所后面的那条死巷里遭到那个家伙的伏击,两名警察被打死,我也受伤了。”  医生从他背部取出一粒弹头,并把自己的衬衫给他换上,然后又将他的右臂用绷带吊在胸前。  这时,警长和地方议员跑了进来。议员喊道:“就是他!”  警长拔枪对准了陌生人。陌生人忙说:“
期刊
五月二十日  我很害怕。  有人要来了。  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并不太确定,但愿我的感觉是错的,我向上帝祈祷。我走进教堂,祈祷了整个早上。我往圣坛上洒了些水,并献上了紫罗兰和山茱萸。  此时,周围烟雾弥漫。这些烟雾一连持续了三天都没有消散。去年这个时候,远方升起大片烟雾,两个星期之后才消散。那次的火源是森林里的枯树,直到下起了雨,烟雾才渐渐消失不见。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烟雾是一条细细的烟柱,升腾
期刊
承泽园的秋天虽然不能说是五颜六色的,看上去还是一片绿,但也并不令人乏味。能看到中间掺杂着几个枣与石榴。葫芦枣树并不羡慕枣多而甜的马尾枣,只是随风舞动着自己的细枝和老叶。结不了石榴的小树望了望满树是碗口大石榴的大树,只是撇了撇已经成泥的石榴花。碗口粗的香椿樹看看抱都抱不住的大香椿,只是望了望蓝天和太阳。丝瓜藤粗壮,与丝瓜一起随风舞蹈;南瓜却静静地坐在地上。每天清晨,地雷花传来一阵芳香,地雷籽撒了一地
期刊
从前有个小男孩,他很怕黑。  这也没什么,因为大部分的孩子都很怕黑。  但他是个王子,  他想,将来等他当上国王了,  他得对黑暗做点儿什么。  对!他可以禁止黑暗。  登上王位的第一天早上,国王就召集大臣们,讲述他的“黑暗计划”。  尊敬的陛下……  如果您禁止黑暗,人们不会同意……  他们一定会联合起来反对您……  但如果您让他们觉得,这是他们自己的主意……  他们就会心甘情愿!  于是,大臣
期刊
蒂米伸出一只爪子,将一根指头放在了那个红得像要滴血的按钮之上。当弗洛瑞丝发现之后,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一阵低沉、悠长而又刺耳的警报声立刻传了出来,犹如一头受伤的大象在怒吼。随即,潜艇开始朝着漆黑的湖水沉了下去。  “舱盖!舱盖!”有人叫了起来。冰冷刺骨的湖水,从头顶处的开口涌了下来。蒂米鼓起勇气,大声说道:“没事!咱们只是下潜,咱们还可以再上去!”  在那枚红色按钮旁边,有一枚绿色按钮。他觉得应
期刊
圣格奥尔格:  你好!  很久以来,我一直想问你一件事:你为什么要杀死那条龙?  你来到一座城市,正赶上国王的女儿要被献祭给那条龙。你陪国王的女儿一起来到城门口。恶龙来的时候,你用矛刺伤了它。  事情到此,也没什么。  公主得救之后,你用皮带勒住龙的脖子,像牵小狗一樣牵着龙穿过整个城市。  事情到此,也没什么。  甚至很好。  可是,亲爱的圣人,你却当着全城所有人的面,用剑刺死了龙,或者说是把它处
期刊
每个家庭都会面对这样那样的挑战,每个家庭也可能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幸福。不过的确有些家庭会更美满些。美满的家庭具备以下共同的要素,尽管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这些,但是只要朝着这些目标努力,家庭生活就会更幸福。  美满家庭的成员通常会:  ●爱家人并表达出爱意。  ●喜欢并尊重对方。  ●坦诚地和家人沟通。  ●喜欢和家人待在一起。  ●和家人一起解决问题。  ●共同渡过难关。  ●没有严重的心理负担,比
期刊
在英国的一所精英学校,其最注重的教育是善良,但不是简单的助人为乐。在英国人看来,善良应该分为三个层次,就如被称为“英国绅士成长记”的电影《帕丁顿熊2》所表现的教育意义。第一个层次是尊重。  学校领导说:“善良意味着孩子们不允许拥有最好的朋友,而必须跟所有孩子都成为朋友。”在电影《帕丁顿熊2》中,尊重体现在露西阿姨经常强调的一句话:“一个人再怎么坏,也有好的一面。”就如帕丁顿虽然自己是蒙冤入狱,当布
期刊
在法国的时候,和我一起做项目的只有一个美国女生,她叫艾比。  在来法国之前,艾比一句法语都不会说,而一个月以后,她却可以熟练地点菜。她还告诉我很多东西:哪家书店在打折,哪家饮品店有珍珠奶茶,哪里午后看书很舒服……  我跟艾比坐在离市中心很远的一个花园里聊天,她告诉我她来法国学法语是为了去喀麦隆做项目。她就读的工程学院在喀麦隆有一个帮助当地民众获得地下水的项目,而今年,艾比——一个大一学生——将带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