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中秋節,南京有位80岁的老太太在家里去世了,80天以后才被发现。
大概可以推测出,首先,这80天中,老人的子女要么没有尝试过联络,要么联络未成功却没有察觉有异常。不管是何种情况,子女和老人之间应该没有保持联系的日常习惯。其次,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没有走动密切的邻里和朋友。
每家都有每家的习惯和文化,也许恰好这就是一家内向、沉默的人,外人不便置喙。只是这样的习惯使得这件事的悲剧色彩更浓烈,也更令人扼腕。
新闻出来后,评论一面倒地数落儿女的不是,说明这对很多人是有触动的。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的问题正在变成普遍的社会问题,而我们的社会显然还不适应这个变化。然而这又是必须要适应的,因为我们的父母都在老去,我们也在老去。
IT出身的朋友提了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在洗手间的门口做个感应器,设定多长时间没有触发就呼救。技术出身的人总是有独特的世界观,倾向于认为世界上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一类是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实没那么简单。技术固然重要,而且随着技术的升级,还会越来越强大,因而技术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涉及到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时,技术能做的依然有限。
我第一次去日本时,就有个感慨:所谓的现代化就是不再需要跟人打交道了,什么都可以自动化,什么都可以程式化,整日里一句话不说,也可以活得很好。当然,这只是物质上的“活得很好”。如果忍受孤独的能力也被锻炼得很强大,寂寞也并不能拿人们怎么样。这大概就能勾勒出“不给人添麻烦,也不要人给我添麻烦”的人生模样。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挺好的。
也有人说过,适应孤独,就像是适应一种残疾。这倒是更接近我的人生观。虽然没有查到可靠的理论和数据,但我私下里仍认为,日本的自杀率在发达国家中数一数二,背后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寂寞。在一个“宅文化”盛行的国家里,在一个全社会都在帮助你少跟人打交道的国家里,这也许是一种必然。
我们的物质生活基本都已经超越了生活所需,如果还觉得有什么欠缺,很有可能就是精神上的。如果你并不能日日陪伴在父母身边,不妨鼓励他们去跳跳广场舞,广场舞是医治孤单的良药,信不信由你。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2期)
大概可以推测出,首先,这80天中,老人的子女要么没有尝试过联络,要么联络未成功却没有察觉有异常。不管是何种情况,子女和老人之间应该没有保持联系的日常习惯。其次,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没有走动密切的邻里和朋友。
每家都有每家的习惯和文化,也许恰好这就是一家内向、沉默的人,外人不便置喙。只是这样的习惯使得这件事的悲剧色彩更浓烈,也更令人扼腕。
新闻出来后,评论一面倒地数落儿女的不是,说明这对很多人是有触动的。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的问题正在变成普遍的社会问题,而我们的社会显然还不适应这个变化。然而这又是必须要适应的,因为我们的父母都在老去,我们也在老去。
IT出身的朋友提了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在洗手间的门口做个感应器,设定多长时间没有触发就呼救。技术出身的人总是有独特的世界观,倾向于认为世界上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一类是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实没那么简单。技术固然重要,而且随着技术的升级,还会越来越强大,因而技术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涉及到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时,技术能做的依然有限。
我第一次去日本时,就有个感慨:所谓的现代化就是不再需要跟人打交道了,什么都可以自动化,什么都可以程式化,整日里一句话不说,也可以活得很好。当然,这只是物质上的“活得很好”。如果忍受孤独的能力也被锻炼得很强大,寂寞也并不能拿人们怎么样。这大概就能勾勒出“不给人添麻烦,也不要人给我添麻烦”的人生模样。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挺好的。
也有人说过,适应孤独,就像是适应一种残疾。这倒是更接近我的人生观。虽然没有查到可靠的理论和数据,但我私下里仍认为,日本的自杀率在发达国家中数一数二,背后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寂寞。在一个“宅文化”盛行的国家里,在一个全社会都在帮助你少跟人打交道的国家里,这也许是一种必然。
我们的物质生活基本都已经超越了生活所需,如果还觉得有什么欠缺,很有可能就是精神上的。如果你并不能日日陪伴在父母身边,不妨鼓励他们去跳跳广场舞,广场舞是医治孤单的良药,信不信由你。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