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该是以活动形式呈现。教师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引领者,应关注学生个休差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灵活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变静态课堂为动态课堂,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生动而精彩。本文就如何打造精彩的品德与社会课做出阐述。
关健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精彩呈现
新课标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刚开始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总感觉新教材好看不好教,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从何教起。开始把品德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后来校领导为我创造了多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去年,我又参加了国培计划,获得了与专家、同行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结合本校课改要求,我以“六步教学法”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以丰富儿童生活经验和增强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实践中构建基石,在反思中领悟真谛,在坚持中收获超越,在务实中品尝硕果,不断摸索走出一条自己的教学之路。
一、研读教材,关注学生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教材只是给执教者提供了教学的话题和素材,其中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要因地、因时、因儿童不同而不同。因此,我不仅研读了大纲,而且细心研究了教材,首先仔细阅读单元目标和单元设想,了解单元教学目标;再通过单元的每一课,知道各课之间的联系;接着再细品全文,抓住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还根据实际情况突破重难点,使教学有实效。
品德与社会课程能提高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对学生的收集能力和展示能力进行引导,及时给予评价,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整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同是为学生营造了更多的合作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有收获和成功的喜悦。
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是德育的一部分,体现了无痕教育的特点。其也是一门容易出彩的学科,学生随时会给教师和同学瞬间的惊喜,产生长久的积极影响。
二、精心设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提高了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也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发展。每一课我都用两课时授完。第一课是预习课,引领学生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每一板块的内容,我要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问题要突破重难点,并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中感悟其内涵。第二课是展示课,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并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压缩,然后与大家分享成果,最后谈一节课的收获。总之,让学生动起来,有所选择,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才能使学生获得内心认可的道德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品德与社会课堂要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情操
品德与社会也是一门突出“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的课程。为了让学生得到体验,进入情景教学,可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操。如:执教“家人的爱”一课时,这课以“爱”为主线,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家人对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辛苦及其蕴含着深深的爱。现今的独生子女大多数是在家人的宠爱下生活和成长起来的,也因此导致一些孩子道德情感麻木与欠缺,身在爱的海洋里却感受不到。所以,我设计了“护鸡蛋”活动,让学生体验爸爸妈妈精心照顾他们的不容易。接着,我又设计了“扶孩子走路”的活动,让孩子拎两个最大的、最重的书包当成“孩子”弯着腰“扶孩子”走50步中途不准停,学生走了一半就叫累了。于是我说:“你们知道吗?你们学走路的时候家人就是这样每天扶着你走路的。”经过体验,学生感受到了父母为他们的成长付出的辛苦。这两个环节是典型的活动教学,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纷纷表示要回报家人付出的爱。
四、操作实践,情感升华
课前,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多准备课中的引导素材,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观感受,开发和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比如:执教“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时,我录制了《让爱住我家》《感恩的心》,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家人的爱是博大、无私的,从而培养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又如:教“尝尝苦滋味”时,我播放《真心英雄》,里面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给了学生启示,让其知道了挫折、失败也是一种财富。
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竭尽全力,积极培养学生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能充满自信地面对人生。
关健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精彩呈现
新课标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刚开始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总感觉新教材好看不好教,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从何教起。开始把品德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后来校领导为我创造了多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去年,我又参加了国培计划,获得了与专家、同行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结合本校课改要求,我以“六步教学法”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以丰富儿童生活经验和增强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在实践中构建基石,在反思中领悟真谛,在坚持中收获超越,在务实中品尝硕果,不断摸索走出一条自己的教学之路。
一、研读教材,关注学生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教材只是给执教者提供了教学的话题和素材,其中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要因地、因时、因儿童不同而不同。因此,我不仅研读了大纲,而且细心研究了教材,首先仔细阅读单元目标和单元设想,了解单元教学目标;再通过单元的每一课,知道各课之间的联系;接着再细品全文,抓住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还根据实际情况突破重难点,使教学有实效。
品德与社会课程能提高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对学生的收集能力和展示能力进行引导,及时给予评价,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整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同是为学生营造了更多的合作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有收获和成功的喜悦。
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是德育的一部分,体现了无痕教育的特点。其也是一门容易出彩的学科,学生随时会给教师和同学瞬间的惊喜,产生长久的积极影响。
二、精心设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提高了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也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发展。每一课我都用两课时授完。第一课是预习课,引领学生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每一板块的内容,我要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问题要突破重难点,并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中感悟其内涵。第二课是展示课,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并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压缩,然后与大家分享成果,最后谈一节课的收获。总之,让学生动起来,有所选择,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才能使学生获得内心认可的道德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品德与社会课堂要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情操
品德与社会也是一门突出“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的课程。为了让学生得到体验,进入情景教学,可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情操。如:执教“家人的爱”一课时,这课以“爱”为主线,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家人对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辛苦及其蕴含着深深的爱。现今的独生子女大多数是在家人的宠爱下生活和成长起来的,也因此导致一些孩子道德情感麻木与欠缺,身在爱的海洋里却感受不到。所以,我设计了“护鸡蛋”活动,让学生体验爸爸妈妈精心照顾他们的不容易。接着,我又设计了“扶孩子走路”的活动,让孩子拎两个最大的、最重的书包当成“孩子”弯着腰“扶孩子”走50步中途不准停,学生走了一半就叫累了。于是我说:“你们知道吗?你们学走路的时候家人就是这样每天扶着你走路的。”经过体验,学生感受到了父母为他们的成长付出的辛苦。这两个环节是典型的活动教学,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纷纷表示要回报家人付出的爱。
四、操作实践,情感升华
课前,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多准备课中的引导素材,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观感受,开发和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比如:执教“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时,我录制了《让爱住我家》《感恩的心》,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家人的爱是博大、无私的,从而培养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又如:教“尝尝苦滋味”时,我播放《真心英雄》,里面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给了学生启示,让其知道了挫折、失败也是一种财富。
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竭尽全力,积极培养学生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让学生能充满自信地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