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一再地被美、日、德、法,甚至意大利所赶超。当时的情形正如《英国经济》一书所描述的:“从整个战后时期来看,英国经济是越来越困难了,最早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英国,也最早走向了没落。”
英国病了且病得如此之厉害,以至于当时有人将英国与19世纪“欧洲病夫”土耳其相提并论。罗志如、厉以宁更是认为“现代英国经济特有的英国病,根深蒂固难以治愈,英国经济不可能有什么起色”。在他们看来,英国积重难返、回春无术。
但历史告诉我们,这不是事实。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衰退态势明显改变,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并在相对速度上居于发达国家前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英国的确病过,但并非无药可医。
那么,当时的英国到底害了什么病?后来治愈这病的撒切尔夫人给出诊断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工业的至尊地位,面临着先是美国、后是德国的竞争而渐渐动摇,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损失,使得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一朝醒来的英国,不只是遭两大军事强国榨干,还受长期的财经贫血症之苦。战后工党政府当选,建立了一种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欲重振江山。在总体经济方面采取凯恩斯财政扩张的政策,个体经济方面则让地区和工业依各种标准取得政府补助;并借直接取得所有权,或间接利用法令约束私人企业依照政府指定的方向前进而使企业国有化。”当时,整个英国完全处于一种集中管理的状态。撒切尔夫人认为正是这种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导致了英国经济活力的丧失和国力的衰退。
基于这一认识,保守党执政后,撒切尔政府的政策就一反工党的强化政府干预、管制市场的政策主张,倡导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的力量。包括在稳定私营企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垄断的国企予以民营化。
撒切尔政府民营化的步伐始于出售英国石油公司部分股票,后来逐步出售涉及航空、电信、能源等国有资产。到第三任期时,撒切尔夫人更是宣布“私有化无禁区”。私有化不仅扩展到电力、供水等自然垄断行业,还应用到住房、教育甚至是国民医疗保健制度。
民营化改革的效益是显著的。首先它削减了公共部门的借款需求,到1992年接近2/3的国企已转移到私人手中,全英只保留了包括英国邮局、英格兰银行等在内的5家国有企业。曾经大量消耗政府财政开支的企业,如今成了重要的税收来源。
更重要的是,撒切尔夫人藉此令英国经济走出了滞胀的局面,英国的通胀率从1980年的18%降到1983-1987年间的年均不到5%,是自60年代以来的最低值。整个英国经济逐渐恢复,并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为此经合组织1995年公布的英国经济年度调查报告认为:“现在英国公司的盈利能力比70年代任何时候都强,出口猛增,且无形贸易顺差达到该国历史最高水平,英国正在成为欧洲的企业中心。”
最重要的是,能成功地治愈“英国病”,创造所谓的“英国奇迹”,让英国再度崛起,是由于在经济上放松了管制。这就打破了二战后英国形成的政府管制型经济“旧共识”,形成了以自由竞争为核心的“新共识”,为此后英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场革命不仅席卷全英,还波及全球。到撒切尔夫人卸任前,德国、印度竞相施行自由市场改革。就连曾力推国有化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在其执政末期摇身一变,也成为这场革命的拥趸。
按照撒切尔夫人的说法,当年的英国就是因此而害了“英国病”,进而使其国力大幅衰退。这其实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学习苏联模式所得的共病。其市场化改革的历史镜鉴,是值得我们今天印照的。
英国病了且病得如此之厉害,以至于当时有人将英国与19世纪“欧洲病夫”土耳其相提并论。罗志如、厉以宁更是认为“现代英国经济特有的英国病,根深蒂固难以治愈,英国经济不可能有什么起色”。在他们看来,英国积重难返、回春无术。
但历史告诉我们,这不是事实。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衰退态势明显改变,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并在相对速度上居于发达国家前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英国的确病过,但并非无药可医。
那么,当时的英国到底害了什么病?后来治愈这病的撒切尔夫人给出诊断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工业的至尊地位,面临着先是美国、后是德国的竞争而渐渐动摇,加上两次世界大战的损失,使得在1945年战争结束后一朝醒来的英国,不只是遭两大军事强国榨干,还受长期的财经贫血症之苦。战后工党政府当选,建立了一种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和干涉主义结合的政府风格,欲重振江山。在总体经济方面采取凯恩斯财政扩张的政策,个体经济方面则让地区和工业依各种标准取得政府补助;并借直接取得所有权,或间接利用法令约束私人企业依照政府指定的方向前进而使企业国有化。”当时,整个英国完全处于一种集中管理的状态。撒切尔夫人认为正是这种包罗万象的政府措施,导致了英国经济活力的丧失和国力的衰退。
基于这一认识,保守党执政后,撒切尔政府的政策就一反工党的强化政府干预、管制市场的政策主张,倡导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的力量。包括在稳定私营企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垄断的国企予以民营化。
撒切尔政府民营化的步伐始于出售英国石油公司部分股票,后来逐步出售涉及航空、电信、能源等国有资产。到第三任期时,撒切尔夫人更是宣布“私有化无禁区”。私有化不仅扩展到电力、供水等自然垄断行业,还应用到住房、教育甚至是国民医疗保健制度。
民营化改革的效益是显著的。首先它削减了公共部门的借款需求,到1992年接近2/3的国企已转移到私人手中,全英只保留了包括英国邮局、英格兰银行等在内的5家国有企业。曾经大量消耗政府财政开支的企业,如今成了重要的税收来源。
更重要的是,撒切尔夫人藉此令英国经济走出了滞胀的局面,英国的通胀率从1980年的18%降到1983-1987年间的年均不到5%,是自60年代以来的最低值。整个英国经济逐渐恢复,并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为此经合组织1995年公布的英国经济年度调查报告认为:“现在英国公司的盈利能力比70年代任何时候都强,出口猛增,且无形贸易顺差达到该国历史最高水平,英国正在成为欧洲的企业中心。”
最重要的是,能成功地治愈“英国病”,创造所谓的“英国奇迹”,让英国再度崛起,是由于在经济上放松了管制。这就打破了二战后英国形成的政府管制型经济“旧共识”,形成了以自由竞争为核心的“新共识”,为此后英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场革命不仅席卷全英,还波及全球。到撒切尔夫人卸任前,德国、印度竞相施行自由市场改革。就连曾力推国有化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在其执政末期摇身一变,也成为这场革命的拥趸。
按照撒切尔夫人的说法,当年的英国就是因此而害了“英国病”,进而使其国力大幅衰退。这其实也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学习苏联模式所得的共病。其市场化改革的历史镜鉴,是值得我们今天印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