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的必要性及方法研究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l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学者们对于教学和生活的关系的讨论很热烈,也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但是针对教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的讨论不多,对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的方法方面的研究更是稀缺,所以本文在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的必要性、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必须处理好的几组关系、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的方法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教学内容;生活;必要性;方法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是近年来中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探讨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的必要性和方法是非常有价值的。裴娣娜对教学内容下的定义是“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各门学科中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①《现代汉语词典》中“生活”是指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而真正引起中国学者有关教育是否应该回归生活的大讨论的是西方哲学家胡塞尔 “生活世界“的概念,胡塞尔认为的生活世界是人活着、生着的世界,并不仅仅是科学化的物质的世界,是心物统一的世界。
  一、教学内容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一)从知识传授角度论述
  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即使现在提倡“三维目标”,知识的传授依然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学生除了身体发展以外的一切发展都和知识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着,知识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应该也不能动摇。为了不让学生被事物表面多样的现象所迷惑,所以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都是经过高度的概括的抽象化的内容,这就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对世界的固有经验相脱节,学生学得艰苦、低效。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意义的联结,而且在教法和学法上也会更灵活多样,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开心,学得牢固。
  (二)从社会发展角度论述
  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培养劳动力满足社会的需要,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甚至创造新的文化,为社会的民主的发展奠定群众和人才基础。但是实现这一切的前提之一是根据生活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也即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否则培养出来的人知识再丰富,能力再强也不被社会所需要,没有一展所长的空间,只能悲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教育内容不取材于社会生活只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及用工荒和就业难等问题。虽然近年来的新课改努力改善这个问题,但是因为选拔性的应试教育制度,教学内容仍然偏重知识的传授,对与生活联系的那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往往选择视而不见。
  (三)从个体成长的角度论述
  现行的教育体制功利性非常明显,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而这个“有用”是外在于人的来自社会的评价,更确切地说,这样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工具”。其实,如果中国的教育制度能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工具”也是好的,最起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最糟糕的是我们的教育拼分数,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分数而不是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结果是教育既不能有益于社会,也不能使个体充分成长。教育界倡导“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焦点就是要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让教育把重点放在人的成长上。与生活联系的教学内容除了含有丰富的知识,还有许多鲜活的体验比如科学的精神、美的享受、高尚的情操、动人的情感,这些知识之外的珍贵的东西也许可以让学生领会生命的真谛,提升人生境界。
  二、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必须处理好的几组关系
  (一)日常生活与进入课堂的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生活都能进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日常生活琐碎繁杂、凌乱松散,有的甚至相互矛盾,把不具有典型意义、无秩序、无规律的生活引进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会趋向片面,教育意义会大打折扣,还很有可能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进入课堂的生活必须是经过梳理和选择的,能和知识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运用知识点或者让学生能在精神层面有所收获。
  (二)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新课改则强调要促进个体的发展,个体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确实有时会相互矛盾,是教育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教学内容联系生活时有可能出现个体生活经验和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相矛盾的情况,毕竟每个人的思维与生活是有很大区别的,遇到这种情形时,笔者认为在个体经验不违反重大价值如普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予以鼓励,毕竟社会化不是规模生产,而是让人具备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
  谈到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矛盾必然要提一提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和斯宾塞的“生活准备说”。这两种观点长期对立原因是割裂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关系,成人是由儿童成长起来的,儿童时期获得的知识经验不可能只对当下有意义而对未来没有意义,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也不一定要牺牲儿童的生活和乐趣,知识是可以由浅入深的,是有时空的连贯性的。所以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不仅仅与现实生活联系也要与未来生活联系,应该做到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为出发点,但却落实于儿童的活动与经验。
  三、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的方法
  (一)根据生活的需要对知识进行选择和加工
  1.依据个人生活需要
  教学内容是要向学生传授的,所以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只有这样,选出来的教学内容才有可能被他们接受并内化,建构属于他们的知识技能结构,培养教学目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外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特别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因为年幼的他们有很强的可塑性,有很多潜能可以挖掘,多样性的内容可以提供一个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平台。
  2.依据社会的需要
  从社会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是公民、劳动者,所以教学内容要能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公民,具备公民基本的文化素养和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还要使学生掌握掌握能在社会发挥所长的知识技能;同时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知识的更新的脚步不是教育可以完全同步的,所以掌握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活化”抽象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都是根据各个学科的逻辑规律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一般表现为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这些抽象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真正习得而不是短暂的记忆,就必须“活化”。“活化”就是寻找知识的在生活中契合点,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知识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活化”知识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运用的过程不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还可以感受到知识的变化形式以及知识后面所蕴含的的精神文化,从而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融合,是让教学内容联系生活最好的途径。所以国家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好关,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落到实处。
  注释:
  ① 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2] 裴娣娜.教学论教[M].育科学出版社,2007.2
  [3] 王策三.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 郭元祥.“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J] .全球教育展望,2005,(9)
  作者简介:
  王焕妮,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叙述的内容主要从歌唱呼吸控制的重要性、歌唱呼吸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歌唱呼吸控制中存在问题的方法与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归纳。  关键词:歌唱呼吸;原动力;善歌者必先调其气  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艺术最重要的基础。由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声乐,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民族传统唱法中说的:“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就说明了歌唱呼吸的重要性。歌唱的呼吸问题,实际就是在歌唱时,如何吸气和运
摘 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就加大了社会对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高校作为为社会培育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其计算机教学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来看并没有多大的进展,教学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在真正的计算机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
摘 要:我天生喜欢孩子,我更喜欢看到一个顽劣的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发生改变的那种成就感。当然,这得有爱为前提,离开了爱,一切都是空谈。但这种爱,不是造作,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一种恩赐;更不是为了教学成绩、教学成果的情感投资或感情欺骗,本文讨论的就是我与一个学生的“斗争”故事,也是老师如何激励培养后进生的一个过程。  关键词:多动症;后进生;关爱学生  玉培军是我正在教的一个学生
摘 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灵活性是作文教学界的核心话题。本文从作文辅导的领域关联、重点突破和方法引导三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在作文辅导中教师应该具备开放性与科学性的教学理念,以达成人文、高效、创新的作文辅导效果。  关键词:作文;阅读;思维;素材  一、 注重“三个衔接”  (一)写作和阅读的衔接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为作文提供一种思维习惯。 鲁迅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
爱是信任、尊重,更是艺术。爱孩子,是每位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没有爱,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这就很明确地强调教育要从爱开始。教师的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前提,只有爱护幼儿,才能了解、接纳幼儿的一切,才能尊重他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要求和愿望等。从而建立起
期刊
摘 要: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日渐显现,教学大纲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及培养要点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框架构建  一、前言  在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大纲中,曾提出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及文化差异的灵活处理。可见,跨文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该以全新的视角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把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从而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品位。  一、挖掘文本的情感素材,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且思想性很
期刊
目的:分析奥卡西平治疗小于4岁儿童症状性癫痫的长程保留率、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5年6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内科门诊的89例小于4岁症状性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