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学者们对于教学和生活的关系的讨论很热烈,也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但是针对教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的讨论不多,对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的方法方面的研究更是稀缺,所以本文在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的必要性、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必须处理好的几组关系、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的方法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教学内容;生活;必要性;方法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是近年来中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探讨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的必要性和方法是非常有价值的。裴娣娜对教学内容下的定义是“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各门学科中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①《现代汉语词典》中“生活”是指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而真正引起中国学者有关教育是否应该回归生活的大讨论的是西方哲学家胡塞尔 “生活世界“的概念,胡塞尔认为的生活世界是人活着、生着的世界,并不仅仅是科学化的物质的世界,是心物统一的世界。
一、教学内容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一)从知识传授角度论述
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即使现在提倡“三维目标”,知识的传授依然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学生除了身体发展以外的一切发展都和知识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着,知识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应该也不能动摇。为了不让学生被事物表面多样的现象所迷惑,所以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都是经过高度的概括的抽象化的内容,这就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对世界的固有经验相脱节,学生学得艰苦、低效。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意义的联结,而且在教法和学法上也会更灵活多样,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开心,学得牢固。
(二)从社会发展角度论述
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培养劳动力满足社会的需要,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甚至创造新的文化,为社会的民主的发展奠定群众和人才基础。但是实现这一切的前提之一是根据生活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也即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否则培养出来的人知识再丰富,能力再强也不被社会所需要,没有一展所长的空间,只能悲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教育内容不取材于社会生活只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及用工荒和就业难等问题。虽然近年来的新课改努力改善这个问题,但是因为选拔性的应试教育制度,教学内容仍然偏重知识的传授,对与生活联系的那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往往选择视而不见。
(三)从个体成长的角度论述
现行的教育体制功利性非常明显,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而这个“有用”是外在于人的来自社会的评价,更确切地说,这样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工具”。其实,如果中国的教育制度能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工具”也是好的,最起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最糟糕的是我们的教育拼分数,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分数而不是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结果是教育既不能有益于社会,也不能使个体充分成长。教育界倡导“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焦点就是要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让教育把重点放在人的成长上。与生活联系的教学内容除了含有丰富的知识,还有许多鲜活的体验比如科学的精神、美的享受、高尚的情操、动人的情感,这些知识之外的珍贵的东西也许可以让学生领会生命的真谛,提升人生境界。
二、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必须处理好的几组关系
(一)日常生活与进入课堂的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生活都能进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日常生活琐碎繁杂、凌乱松散,有的甚至相互矛盾,把不具有典型意义、无秩序、无规律的生活引进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会趋向片面,教育意义会大打折扣,还很有可能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进入课堂的生活必须是经过梳理和选择的,能和知识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运用知识点或者让学生能在精神层面有所收获。
(二)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新课改则强调要促进个体的发展,个体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确实有时会相互矛盾,是教育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教学内容联系生活时有可能出现个体生活经验和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相矛盾的情况,毕竟每个人的思维与生活是有很大区别的,遇到这种情形时,笔者认为在个体经验不违反重大价值如普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予以鼓励,毕竟社会化不是规模生产,而是让人具备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
谈到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矛盾必然要提一提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和斯宾塞的“生活准备说”。这两种观点长期对立原因是割裂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关系,成人是由儿童成长起来的,儿童时期获得的知识经验不可能只对当下有意义而对未来没有意义,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也不一定要牺牲儿童的生活和乐趣,知识是可以由浅入深的,是有时空的连贯性的。所以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不仅仅与现实生活联系也要与未来生活联系,应该做到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为出发点,但却落实于儿童的活动与经验。
三、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的方法
(一)根据生活的需要对知识进行选择和加工
1.依据个人生活需要
教学内容是要向学生传授的,所以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只有这样,选出来的教学内容才有可能被他们接受并内化,建构属于他们的知识技能结构,培养教学目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外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特别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因为年幼的他们有很强的可塑性,有很多潜能可以挖掘,多样性的内容可以提供一个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平台。
2.依据社会的需要
从社会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是公民、劳动者,所以教学内容要能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公民,具备公民基本的文化素养和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还要使学生掌握掌握能在社会发挥所长的知识技能;同时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知识的更新的脚步不是教育可以完全同步的,所以掌握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活化”抽象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都是根据各个学科的逻辑规律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一般表现为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这些抽象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真正习得而不是短暂的记忆,就必须“活化”。“活化”就是寻找知识的在生活中契合点,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知识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活化”知识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运用的过程不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还可以感受到知识的变化形式以及知识后面所蕴含的的精神文化,从而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融合,是让教学内容联系生活最好的途径。所以国家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好关,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落到实处。
注释:
① 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2] 裴娣娜.教学论教[M].育科学出版社,2007.2
[3] 王策三.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 郭元祥.“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J] .全球教育展望,2005,(9)
作者简介:
王焕妮,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
关键词:教学内容;生活;必要性;方法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是近年来中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理念之一,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探讨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的必要性和方法是非常有价值的。裴娣娜对教学内容下的定义是“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各门学科中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①《现代汉语词典》中“生活”是指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而真正引起中国学者有关教育是否应该回归生活的大讨论的是西方哲学家胡塞尔 “生活世界“的概念,胡塞尔认为的生活世界是人活着、生着的世界,并不仅仅是科学化的物质的世界,是心物统一的世界。
一、教学内容回归生活世界的必要性
(一)从知识传授角度论述
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即使现在提倡“三维目标”,知识的传授依然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学生除了身体发展以外的一切发展都和知识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着,知识在教育中的地位不应该也不能动摇。为了不让学生被事物表面多样的现象所迷惑,所以作为教学内容的知识都是经过高度的概括的抽象化的内容,这就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对世界的固有经验相脱节,学生学得艰苦、低效。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意义的联结,而且在教法和学法上也会更灵活多样,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开心,学得牢固。
(二)从社会发展角度论述
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培养劳动力满足社会的需要,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甚至创造新的文化,为社会的民主的发展奠定群众和人才基础。但是实现这一切的前提之一是根据生活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也即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否则培养出来的人知识再丰富,能力再强也不被社会所需要,没有一展所长的空间,只能悲叹英雄无用武之地。教育内容不取材于社会生活只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及用工荒和就业难等问题。虽然近年来的新课改努力改善这个问题,但是因为选拔性的应试教育制度,教学内容仍然偏重知识的传授,对与生活联系的那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往往选择视而不见。
(三)从个体成长的角度论述
现行的教育体制功利性非常明显,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有“用的”人,而这个“有用”是外在于人的来自社会的评价,更确切地说,这样的教育要培养的是“工具”。其实,如果中国的教育制度能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工具”也是好的,最起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最糟糕的是我们的教育拼分数,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分数而不是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结果是教育既不能有益于社会,也不能使个体充分成长。教育界倡导“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焦点就是要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让教育把重点放在人的成长上。与生活联系的教学内容除了含有丰富的知识,还有许多鲜活的体验比如科学的精神、美的享受、高尚的情操、动人的情感,这些知识之外的珍贵的东西也许可以让学生领会生命的真谛,提升人生境界。
二、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必须处理好的几组关系
(一)日常生活与进入课堂的生活的关系
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生活都能进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日常生活琐碎繁杂、凌乱松散,有的甚至相互矛盾,把不具有典型意义、无秩序、无规律的生活引进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会趋向片面,教育意义会大打折扣,还很有可能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进入课堂的生活必须是经过梳理和选择的,能和知识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运用知识点或者让学生能在精神层面有所收获。
(二)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新课改则强调要促进个体的发展,个体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确实有时会相互矛盾,是教育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教学内容联系生活时有可能出现个体生活经验和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相矛盾的情况,毕竟每个人的思维与生活是有很大区别的,遇到这种情形时,笔者认为在个体经验不违反重大价值如普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予以鼓励,毕竟社会化不是规模生产,而是让人具备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
谈到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矛盾必然要提一提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和斯宾塞的“生活准备说”。这两种观点长期对立原因是割裂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关系,成人是由儿童成长起来的,儿童时期获得的知识经验不可能只对当下有意义而对未来没有意义,为未来生活做准备也不一定要牺牲儿童的生活和乐趣,知识是可以由浅入深的,是有时空的连贯性的。所以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不仅仅与现实生活联系也要与未来生活联系,应该做到以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为出发点,但却落实于儿童的活动与经验。
三、教学内容联系生活的方法
(一)根据生活的需要对知识进行选择和加工
1.依据个人生活需要
教学内容是要向学生传授的,所以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只有这样,选出来的教学内容才有可能被他们接受并内化,建构属于他们的知识技能结构,培养教学目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外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特别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因为年幼的他们有很强的可塑性,有很多潜能可以挖掘,多样性的内容可以提供一个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平台。
2.依据社会的需要
从社会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是公民、劳动者,所以教学内容要能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公民,具备公民基本的文化素养和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还要使学生掌握掌握能在社会发挥所长的知识技能;同时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知识的更新的脚步不是教育可以完全同步的,所以掌握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活化”抽象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都是根据各个学科的逻辑规律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一般表现为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这些抽象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真正习得而不是短暂的记忆,就必须“活化”。“活化”就是寻找知识的在生活中契合点,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知识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活化”知识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运用的过程不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还可以感受到知识的变化形式以及知识后面所蕴含的的精神文化,从而获得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融合,是让教学内容联系生活最好的途径。所以国家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好关,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落到实处。
注释:
① 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2] 裴娣娜.教学论教[M].育科学出版社,2007.2
[3] 王策三.教学论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 郭元祥.“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J] .全球教育展望,2005,(9)
作者简介:
王焕妮,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