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博物馆观众角色的转变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博物馆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公众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在博物馆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公众的地位是被动、消极的。然而,当代博物馆观众的需要正从内容的满意、理性的满足上升到对形式的满意、感性的满足。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关键词]博物馆;观众角色;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082-06
  
  博物馆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公众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然而在博物馆长达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公众的地位是被动、消极的,其权利有所限制。博物馆之于公众,是艺术殿堂,是学术机构,公众更多是作为一个艺术的景仰者或受教育的对象出现。这样博物馆只能因维持其严肃的形象而固步不前,这显然不利于它自身的发展。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呈多元化发展,科学、人文的呼声日益高涨,博物馆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重新定位,密切联系公众,力争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作为文化资源管理大范畴中的一部分,博物馆能否立足于社会,不仅取决于它有无能力保护好馆藏品,还取决于它能否关心人。因此,博物馆工作的研究范围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对物——藏品的研究,同时也应注重对人——博物馆观众的探寻。“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人与物相结合,以有助于人的发展和愉悦为重要任务,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是目前国际博物馆学界公认的发展趋向。
  
  一、博物馆观众角色的转变
  (一)早期博物馆的公众角色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起源于对珍品的收藏,它的发源地是古希腊。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城的宫殿里建立缪斯庙存放亚里士多德学园里选存的珍品,并不断扩大收藏范围。缪斯庙暗示了当时博物馆的职能仅仅是艺术的会聚之所。无论是古代的东方或古代中世纪的西方,博物馆活动都未超出这个范围,博物馆仅仅是“奇珍异宝的收藏之所”,观众的概念尚不存在。
  (二)文艺复兴时期博物馆的公众角色
  14~15世纪,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的浪潮,古代文明之光重现,促进了博物馆收藏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直到此时,艺术和学术都被认为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任何认为收藏者或许有责任使更广泛的观众能对收藏品感兴趣并使他们容易理解的想法都是荒唐可笑的。这一时期的藏品服务对象是贵族和知识精英,公众的权利受到漠视。
  (三)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公共博物馆运动时期的公众角色
  17世纪,启蒙运动和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博物馆作为科研的第二职能发展起来。随着1683年阿什莫尔博物馆的建立以及不列颠博物馆与卢浮宫的开放,博物馆的大门开始向公众敞开,标志着公共博物馆时代的来临。但事实上,此时的博物馆在接待观众方面远不是热情主动。允许参观博物馆的人都是作为恩赐而不是作为权利,当时观众进入博物馆是一种特权、一种恩惠。
  (四)工业革命、博览会和博物馆社会化后的公众角色
  18~19世纪,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不断深化,对科技知识的要求提高,博物馆成为对工人进行技术教育的绝佳场所,导致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产生以及博物馆的社会化,博物馆对公众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观众的权利开始得到认可。
   自19世纪末起,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的职能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有的博物馆建立了讲解员制度,使博物馆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观众的需求得到进一步关注。
  (五)现代博物馆的公众角色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1976年,国际博协提出了关于博物馆的普通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定义明确了博物馆为社会及公众服务的目标,体现了博物馆行业从自发社会化向自觉社会化的转变,公众的权利得到更多的考虑。
  纵观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观众的地位从产生之时被忽视到权利获得承认,进而成为博物馆服务的主要对象,其间虽然有一段相当长的“黑暗时期”,但总的趋势是公众角色与日俱重。博物馆不再专属于政府机构、学术机构,而是走向公众化。
  (六)当代博物馆的公众角色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加大,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影响,博物馆观众在态度上不再是虔诚和满怀敬意,人们越来越反感被动地接受教育、欣赏和获得知识,而是实证欲和探究欲增强。因此,传统的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要,有必要在博物馆工作中建立一种新的观众权利定义模式。
  狭义上讲,博物馆观众指来博物馆参观的人群。博物馆学家习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包括地域、年龄、教育、动机、兴趣等。但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面向全体公众开放的机构,其服务范围波及整个社会文化背景,那么,它的观众也应该是社会的所有公众,而不能囿于与它发生直接联系的人群。所以,“公众永远是博物馆曾经的、现在的和将来的观众”。
  今天的博物馆,面临着馆际间、与各种流行文化间的竞争,要想保持活力、持续发展,与观众建立良好的交流互动是必要条件。对此,博物馆的传统做法是在内部努力,为观众营建一些较好的服务机制和设施,以达到使观众满意的目的。然而观众并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而应是博物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客观地评价和检验各项工作的主人。因此,博物馆要做的是从“使观众满意”到“吸引观众”的转变,观众的角色应由被动的、消极的“客人”过渡为积极的“主人”形象,即让观众参与到馆藏资源的管理之中,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中。
  
  二、博物馆展览中“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博物馆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博物馆的展览理念从“以物为本”发展到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现代博物馆观众的需要正从内容的满意、理性的满足上升到形式的满意、感性的满足。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
  博物馆的展览要吸引观众,就要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贴近民众、贴近生活的陈列设计更能打动民众的心灵,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样才能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博物馆的展览主要是面向广大的观众,因此,展览设计的定位要更多地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观众是否看得懂很重要,这是博物馆举办展览的工作方向。
  (一)传统的博物馆展览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要求
  1873年,法国卢浮宫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始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但是在西方博物馆发展初期,一直都“以物为本”,展览围绕着藏品展开,没有过多地考虑、研究观众的心理需要。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博物馆数量的增多、竞争的加剧,博物馆从业人员才开始关注人的心理因素,并在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上把“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作为主题。在2001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19次国际博协(ICOM)全体会议和第20届国际博协全体大会上,又提出了“管理变革:博物馆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挑战”的主题,说明“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仍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
  博物馆的展览一直是静态的,以博物馆为主角的展览模式、展览方式一般都沿用“以时间为主线,贯穿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历史性’展览”,突出藏品展示与藏品在展示中的安全始终是展示工作的重点,整个展览就像一本翻开的教科书。在展览的内容和形式上,较多地考虑展品的收藏和研究,陈列展览往往以博物馆为本位,以陈展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兴趣为出发点,展示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很少顾及观众的需求和感受。博物馆门可罗雀、留不住观众的现象一直困扰着博物馆人,人们早已厌倦“隔着玻璃看,耳听别人讲”的固定模式,渴望有更多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传播速度的加快,为博物馆的展览理念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传统理念的设计造成同行业内各博物馆展示内容和形式的雷同,势必造成博物馆公众的流失。
  (二)“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及信息产业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展示与教育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以收藏文物及标本为主的博物馆开始关注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即由“以物为本”的博物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博物馆。博物馆文化研究的重心开始从物的研究转移到人的研究上来,博物馆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延伸。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馆提出“以人为本”的宗旨,支持博物馆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也是时代的要求。国外博物馆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切工作均围绕着观众及社会教育来进行,围绕着为公众服务来展开,始终把人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博物馆通过改进展览、强化服务,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争取更加主动、积极的方式来吸引公众,引导公众来参观博物馆,并为公众提供各种教育性和娱乐性相结合的文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博物馆界也开始转变传统观念,开始由“以藏品为中心,以馆舍为基础”向“以人为中心,面向全社会”发展,由“侧重藏品的保护和研究”向“以社会教育与文化产业为主,两者兼顾并行发展”的观念转变。只有这样才会转变大多数博物馆面临的“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尴尬局面,进而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
  (三)当代博物馆展览中观众的体验与互动
  1.观众对博物馆展览的体验
  随着我国社会从生活物资的短缺、信息渠道的闭塞,走向物资富足、信息爆炸,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逐步提高,观众到博物馆来已不再满足于只欣赏美妙绝伦的展品,而更多是想探求展品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人们对博物馆业产生了新的文化需求。人们到博物馆已经不是单纯地获取展品本身反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参观获得一种体验。
  体验经济学家派恩认为,体验经济是人类经济形态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台阶,消费和服务不再是机械的交易过程,消费场所成了剧场,消费者成了参与者和主要演员,体验为卖方提升了商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为买方带来了趣味、知识、想象力和值得记忆的审美体验。鉴于消费需求层次的发展、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科技的发展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人们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的变化,博物馆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求得可持续发展,势必要转变博物馆展览的设计理念。博物馆展示环境给予观众的体验成为受众关心的焦点。今后的博物馆展示设计应重点关注观众在展示中的参与程度和体验感受。设计的目的已不再是展示本身,而是通过设计,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色彩配置等手段营造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与艺术个性的展示环境,并通过这一环境,有计划、有目的、合逻辑地将展示内容展现给观众,并力求使观众接受设计者计划传达的信息。
  感官体验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手段与外界互动所体会到的愉悦感。它是博物馆观众最基本的体验,比如聆听背景音乐、触摸展品等。
  在展览设计中不仅要关心观众参观中的体验,还要注意观众参观前和参观后的体验。参观前的体验应包含进馆之前的广告、媒体宣传、进馆前的简介,直至进入博物馆序厅。博物馆序厅的设计应考虑通过各种展示手段,如文字、音乐、色彩等营造的环境氛围,将设计零距离地作用于观众的感觉系统,达到诱发观众参观兴趣和欲望的目的,引导观众进入展厅完成进一步的体验过程。
  情感对观众体验的所有阶段都非常重要,它必须融入每一个主题设计之中。设计师应通过对主题的深入了解,寻找能激发诸如观众友情、亲情、恋情等感情因素的切入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种先进手段,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以情感人,起到心灵互动的作用。
  博物馆的藏品收藏有一定标准,只有具备真实性、稀缺性及典型性等特征的物品才能成为博物馆的藏品。具有上述特征的博物馆藏品在展示时存在安全风险,所以,在展览设计中,不仅要兼顾观众的体验感受,同时也要兼顾展品的安全。
  博物馆展品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它所蕴涵的信息往往是特定区域、特定时期的文化代表,并具有典型性,它所带给观众的体验也是一个特定区域、特定时期的文化体验。展示设计中要注重突出文化的区域性和时间性的典型特征,使展品的情感性、审美性、象征性、符号性等文化特征表达准确到位,使观众在获得展品信息的同时,得到一种文化的体验和精神的满足。
  博物馆的展览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是将人类历史的灿烂文化通过收藏和研究在博物馆馆舍内以各种展示手段和形式摆放给观众观看,起到让观众了解和认知这些灿烂文化的目的。展览体验的核心是考虑观众看到、听到、触摸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崇尚实践体验,让观众直接参与并成为体验的主体,造就一种“无法遗忘的感受”,从而获得其想要的知识。关注观众在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的全部体验,让观众不仅能亲身感觉到展品所处的自然、历史环境,而且能通过参观留下美好的记忆。
  所以,博物馆展览体验要改变过去只强调展品或提纲式的展示方法和理念,崇尚实践的体验,让观众直接参与并成为体验的主体,造就一种无法遗忘的感受。
  博物馆是为人们提供文化服务的机构,是体验人类自然、历史遗存的重要场所。对于众多来馆参观的观众来说,他们来博物馆的目的和要求不尽相同。如何做好各层次观众的分析,明确各个展示主题带给观众的是什么,观众在博物馆展示中能得到什么,是提高展示水准的前提条件。
  通过对目标观众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展示方案,在陈列中充分考虑各类观众的不同心理需求和体验要求,运用造型、灯光、色彩、文字、背景音乐、电子媒体、虚拟现实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丰富展示内涵,更多地引导人们参与其中,使观众在博物馆馆舍空间中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媒介和道具,全方位体验博物馆所要传达的信息知识,改变观众过去在博物馆的视觉疲劳感,造就偷快的参观体验。
  通过藏品的展示,博物馆为参观者构造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现象场景。这种现象展现出的人类数千年的才智、激情与创造以及通过参观带给观众的体验的同时,会让参观者超越体验,成为陶冶情操、启迪科学智慧、培育和增进人类努力创造天性的动力。
  2.观众与博物馆展览之间的互动
  互动是指相互作用。博物馆展览的互动有两层含义:一种是互动式展览,让观众与整个展览或展览中某个环节互动,就是在展览制作的前期邀请观众加入,通过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完成展览的陈列提纲编写、挑选展品、策划展览形式等前期工作,在互动中共同完成展览。同时,配合展览举办竞赛、评选、报告、讲座等,广泛地调动观众的参与欲。另一种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互动项目,指的是一种体验式展示手段,需通过观众的参与一起完成展览项目。展览设计人员和观众通过展览装置发生互动,展览设计人员将展览意图蕴涵在装置中,观众通过触摸、操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参与完成展览项目,以亲身体验得出结论,结论可以是多元的,也可以是展览设计人员蕴涵的明确主题。
  (1)博物馆展览中互动理念的产生根源
  ?譹?訛观众的需求
  进入博物馆可以满足民众不同形式的需求,如观赏艺术品、鉴赏历史文物、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科研人员的专业研究需求,在校学生实物教学的需求,儿童接触世界、启迪智力的需求等。与此同时,人们在享受着书报、影视、网络等丰富多彩的媒体文化知识和信息传播,伴随文化的广泛化,以及获取文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文化已为自身造就了大批不同以往的公众。由于电脑技术和声讯科技的巨大进步,文化传播的多重形态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看法。公众要求博物馆提高到能满足观众感官能享受的水平,展览不仅仅是告知主题,而且观众能从中获取更多的情感、沟通、共鸣等富有人情味的体验。
  ?譺?訛博物馆理念的变化
  在博物馆发展初期,一直都是“以物为本”,展览围绕着藏品展开,没有过多地考虑、研究观众的心理需要。随着需求的多样化,博物馆本身的概念急剧扩大,所有的资讯都被纳入博物馆中。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多,竞争日益加剧。当展览变越来越频繁,展览里的作品数量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人们在展厅里看作品时,在每个作品前停留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这就要求博物馆必须寻找与社会公众文化契合点,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多角度、多方位的需要,从重视物的再现进而重视想象、重视情感、重视人的感受。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以 “为当代和未来的公众服务的博物馆”为主题,博物馆理念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互动项目的兴起则从创造和接受的层面体现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
  ?譻?訛多元化设计理念的引入
  现代设计艺术中的绿色设计、仿生设计、怡人化设计、时空化设计、随意形态设计、朴素设计、高科技设计、个性化设计、国际化设计和地域化设计等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博物馆陈列展示的设计理念,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经历了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时代,在观念上发生了许多变化,信息(知识)、娱乐和审美构成了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最新文化符号。传统博物馆从业人员习惯用“陈列”来表达展览器物,只是为了使观众对物件产生兴趣,将物件经过设计的组合、排列,并没有达到与观众交流的目的,是“陈列—观看—阐释”的闭合循环。而现代博物馆提出了“展示”的概念,比陈列的内涵更进了一步,不再是博物馆提供内容、观众提供观看的单向度运动,而是在一定期间及特定的空间里组织所欲传递的内容,以静态及动态表演的方式,传递给参观者的一种视觉传达方式,追求的是陈列对象(文物、艺术品、自然标本)与受众之间的一种认知、解读和情感共鸣的互动过程。互动项目成为实现现代博物馆展览设计理念的绝佳载体。
  ?譼?訛现代技术手段的保障
  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自动控制、仿真、虚拟现实、影视技术等现代多元化的展示手法,利用如声光、影像合成、多媒体、感应器、造雾机等科技设施,将指纹辨识、红外线感、语音辨识、磁浮原理、镜子或光学投射出虚幻物体等数十种融合电子科技与机械原理的高科技手段为博物馆创造互动化的辅展系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互动项目在展览中的实现成为可能。
  互动项目的蓬勃发展体现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博物馆陈列的互动项目启动较晚,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但是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迅猛,并风靡全国各大博物馆。
  (2)博物馆展览互动项目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譹?訛不可为了互动而互动
  有些博物馆没有深入研究陈列的内涵和特色,一味地强调互动项目,致使其与展览内容脱节,观众在得到愉悦的同时,对展览内涵的认知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我们不能称之为好的、恰当的互动项目;有些不注意互动项目的质量,又缺乏保养和维修,反而成了陈列的累赘和包袱。
  ?譺?訛不能喧兵夺主
  互动项目是服务和揭示陈列主题的辅助手段,不能因其而影响陈列整体效果,喧宾夺主。好的互动项目,位置、空间、大小、造型、色彩、声音等应恰如其分地体现在展览环境中,同主体内容和谐共生,并且要具备自己的特点,宁缺毋滥应是基本原则。
  ?譻?訛为主题服务
  互动项目的设计是为展览主题服务的,观众是直接的使用者,它的设计预想应该考虑人的行为模式,符合人的操作习性;在感官上,应该亲近人的视听反应。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提供给使用者互动控制权,而非设计者。
  ?譼?訛符合观众心理
  互动项目的设计要符合观众参观展览的心理活动过程,接受知识、信息的心理活动过程。现代观众的需要正在从内容的满意、理性的满足上升到形式的满意、感性的满足,形式的满意与感性满足是传播的深层次需要。互动的装置以启示观众亲身经验为原则,更理想的是融入主题的意境层次,实现形式的满意与感性满足。
  (3)博物馆展览互动项目的形式
  现代的展示是与观众沟通,是让观众参与的互动式展示,按照传播知识、引发兴趣、激起好奇的教育心理学要求,把教育普及与娱乐休闲结合起来。博物馆展览互动项目借助游戏、情景模拟等手段,让参观者找出展品和古代历史之间的联系,大大提高了展览的参与性、趣味性,寓教于乐,为博物馆增添了活力与生机。
  博物馆展览互动项目形式多样,从互动的方式来分,有以下几种:
  ?譹?訛信息互动
  通过多媒体触摸屏等互动,可以是答题、看动画、欣赏影视、知识点自主查询等。这是目前国内博物馆常见的、使用最多的互动项目。
  ?譹?訛体验式互动
  观众直接与展品或展品模型接触,通过观察、触摸、使用和试验等手段来激发兴趣。可以是观看展览并了解展品形成原理或使用原理后,自己动手操作。例如中国邮票博物馆的趣味厅,观众可以亲自动手参与邮票的设计、制作。
  ?譻?訛角色扮演
  观众通过扮演互动装置预备的角色,借助游戏实现展览的目的。例如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推出的华夏考古科普互动项目,其中的一项内容为“考古小骑兵”,它通过电脑游戏和动画的形式生动介绍了考古、历史、文物常识。游戏按时代设计了五关。每关都有寻宝任务,在寻宝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历史文物方面的问题,必须回答正确才可以闯关成功。模拟考古发掘游戏中考古探方按新石器、商周、秦汉等六个不同时代布置文化层,“埋设”的文物有青铜器、陶器、古钱币等。青少年可以在专业考古人员的指导下,用手铲、毛刷、竹签、铁铲等专业工具,亲自动手自上而下依次挖掘,从而获取 “文物”。优胜者还将获得“考古小奇兵”称号。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积极参与,互相讨论、竞赛,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
  (四)当代博物馆转变观众角色,做到“以人为本”的方法
  1.观众参与决策
  具体的做法是在陈列展览的计划阶段,博物馆工作人员准备有关的主题,通过对观众的调查和评估加以判断,或通过模拟的展览和展品组合进行检测,让观众来考查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可以做得更经济合理。如1981年2月,萨赫勒博物馆举行了一次介绍伊福拉斯高原塔马谢客地区的展览。在展览的筹备期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两次到高原地区,与当地人进行深谈,即使游牧民连什么是展览都很难理解,工作队仍询问了他们的看法,以期找出一种能为多数人理解的展览形式。展览开始以后,游牧民们常常来到现场,他们都想知道到底展览是什么,并且经常主动而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展览的组织者能按他们的意见来布置展览,牧民们还在现场演示各种生活技能,如搭帐篷、打铁,甚至充当了讲解员的角色,整个展览散发出生动而闪亮的光彩。这个展览的成功体现了组织者对公众的尊重和公众的积极参与的重要性。
  2.做好市场调研,反映观众心声
  观众的参与和认可是博物馆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根本。所以,一个展览在推出之前要充分调查、研究社会需求,特别是注重对观众市场的开发和研究。如果没有社会需求,没有观众基础,就没有必要耗费人力、财力举办。这种可有可无的展览,在展览推出后,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修改和完善,注意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展陈内容,做到寓教于乐。
  当今世界,由于多种文化传播形式的迅猛发展,选择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观众给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要赢得更多观众就必须处处考虑观众的需求,满足观众的需要,一切服务于观众。在博物馆界同样可以说“观众就是上帝”。今后博物馆应加强对观众类型、观众心理、观众动机、观众行为等的调查研究,逐步建立、健全博物馆的观众评估体系。
  做市场调研的方法很多,可以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还可以使用访谈、实验等方式,依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而采用。但不论何种方法,调查的原则是要持续不断,因为观众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如赫德森说的:“好的博物馆基本上是一个永不停歇的实验室,在这里,检验的结果使人能以更充实的知识去开始下一次的试验。反馈要有价值的话,必须是连续不断的,这样,观众虽然也许没有意识到,然而却创造着他们自己的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北京博物馆学会编.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2]北京博物馆学会编.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3]许亮主编.展示设计[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4.
  [4]甄塑南,沈永华主编.现代博物馆学墓础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2000.
其他文献
暮色四起,夕阳将塔影斜映在我的身上,影影绰绰,须弥塔座上神兽的样子已然清晰,脚步迟迟,我还在回望。  我不知道,很多年前,年少的宗喀巴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时候,是不是也在频频回首张望。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异乡人,一个游览观光的匆匆过客,确实不可能和宗喀巴有着同样刻骨铭心的情愫,但是,我真的有些不舍。一小时的时间,在寺庙重重的塔尔寺,我只能步履匆匆,走马观花。  我的确是一个急不可耐的过客,穿行在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治疗窒息、胎粪及羊水吸人致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0例窒息、胎粪及羊水吸入致ARDS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
2006年所有关于大飞机的新闻中,标题和字里行间皆透露着“将研发自己的大型飞机”字样,一个“将”字,将我国大飞机现状展露无疑。将,即是以前没有。“在中国,8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
目的观察体腔热灌注治疗机(VCHPM)循环热灌注化疗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将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VCHPM胸膜腔循环热灌注化
截止2012年底,中国各类新型肥料企业共计约230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95%以上。2012年新型肥料总产值约为649亿元,同比增长27.0%;销售额605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新型肥料销售额仅占我国肥
伊斯兰教广大信教群众对教义、教规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教职人员获得的,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一言一行对信教群众有着很强的感召力和示范作用.因此,全面了解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地
8月31日,中国移动对外发布了OPhone平台及OPhone手机;10月30日,中国联通与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在北京首发iPhone手机;中国电信与RIM公司就黑莓的合作取得进展,最早12月将销售黑莓手机
黄金水道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它位于埃及境内尼罗河三角洲与西奈半岛之间狭长的苏伊士地峡上。北通地中海,南通红海,是连接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线,每天有成亿吨的货物在这里通行,有人称它为“国际航道”、“世界航道的十字路口”。它还是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全年收入达10亿美元以上,占埃及外汇收入的第三位。  苏伊士运河是在1869年11月17日竣工通航的,开通
博物馆创新展览方式,用艺术的手法渲染展馆的环境,让展品自己讲述它的历史,博物馆吸引公众手段独特。对此,要研究审视博物馆的定义,探索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美学价值,以满足社会
近期,河南省连续遭遇雾霾天气,部分城市空气呈现重度污染。河南省环保厅高度重视,积极应对,重点采取了4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