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各具特色的不断变化的人,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内心世界,班主任管理的难度在于需要揣摩众多独特的心灵,班主任治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在于此。
【关键词】 班级;管理;治人;治心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一个班集体是否成功,要看这个集体成员是否愿意为同一目标而努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班级体建设过程中的重头戏。个人认为在组织动员时应该让学生看到希望。学生不爱参加课外活动的原因是什么?除了事不关己的想法外,就是他不自信。体校生对教室里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抱着不自信的态度。如果扭转了这种错误观念,是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来,而且投入地为集体荣誉而努力,事不关己的问题容易解决。体校生很实际,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才会给予重视。将课外活动成果加入到期末评价中,使他们觉得参加活动可切实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例如说期末可以在家长和教练面前获得良好的评价——教练可以决定他的体育前途,教练的印象甚至比家长还重要。有的活动分数可以计入期末的学习成绩,进而减轻实现期末及格目标的压力,这样一来参加集体竞赛活动的间接兴趣足以激发。
二、维护学生尊严的同时也要适时让他们清楚的认识自己
爱心教育历来为众多教育者推崇,毁坏学生自尊更为许多从教者不齿,可是体校班级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尊严要维护,也要摧毁,这主要针对所谓的自傲的优秀生。学校里相对优秀的学生,自我评价很高,在他们的字典里难以容纳批评二字,有些班级活动他们会认为非自己做不能成功。此时,教师如果依然维护他们可怜的尊严,势必带给学生不恰当的自我评价,从而影响他们后半生人格的健康塑造。管理实际中,对于时而自负时而自卑,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学生应如是。至于通情达理,容易接受批评的学生,实验证实,这种摧垮自尊的方法也是凑效的。班级中有个顽皮学生逃避上课,一节课去厕所好几次,其实他并不是真的有那个需要,只不过想借机在教室外走一走,透透风。我个别谈话多次,仍不见效,后来念及他平日比较豁达,能够承受起人身攻击,我动用了极少使用的摧垮术,有意用较低的其他学生又能捕捉到的声音,郑重其事对他说:“你有空去医院看看吧,总去厕所可能肾有毛病啊。”没想到,这种战术再次收到预期结果,此后他为了证明自己的健康整个学期都没有上课去厕所。暗示学家伯恩海姆说:“可暗示性是大脑接受或唤起观念的能力,它倾向于使这些观念现实,使之化为行动。” 正是身体不健康的暗示促使他约束了自己的行为。
三、班主任巧用“母亲效应”才能更好管理学生
班集体中营造和谐上进的班级风气,一方面要注重发挥自觉性强的学生的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对个别脾气禀性特殊的同学也不能放弃,要想方设法接近他们。个别谈话法在班级管理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如果不能与学生贴近,就不必指望进行成功的沟通,沟通维持不下去,教育无从谈起。“接近不同学生道路不同,一旦教师走进学生,便容易深入其内心,与其进行有效交流,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谈话效果事半功倍。”我无数次尝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尽各种方式,无意中竟然发现母亲的力量如此伟大。这个经验最初并不是在班级管理中获得的,而是在任教过程中意外发现的。而且个人的实践也证明父亲在学生心中的威力远不及母亲。班主任治理班级需动用多方力量,借助各种班级之外的环境、资源影响学生,一切对于美丑善恶真伪的道德认识或许不消说教,教育者只需提醒一句“离家的时候,你妈跟你说什么了”,足以促使学生反躬自省。最能打动学生的故事就是母亲的含辛茹苦,最能让学生振作精神的动力就是母亲的期待。母亲孕育生命、再造灵魂的震撼力超过上帝。不用劝告,不用警醒,不用批评,甚至用不着表扬,这种看似无为的冷教育的效果来得比40分钟的班会课还快。“孩子心灵里的邪恶不管有多么可怕,也要在这个畸形化了的心灵首先看到人,一个期待着有人帮助他摆脱邪恶的人。”这个帮助他悔改的人就是母亲,不是教师。“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人对人的信任,是使个人的荣誉和尊严起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必须建立起深信对方具有良好意愿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信任教师,不妨加强与学生家长尤其是母亲的沟通或以母亲的期待为理由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班主任治理班级应当从抓住学生内心做起,脆弱的心灵需要鼓励,顽固的心灵需要感化,躁动的心灵需要安抚,务实的心灵需要实物之满足,一言蔽之:知其所想,方能导之以行。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卢梭,愛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单中蕙.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刘守旗,丁勇,俞润生.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班级;管理;治人;治心
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一个班集体是否成功,要看这个集体成员是否愿意为同一目标而努力。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班级体建设过程中的重头戏。个人认为在组织动员时应该让学生看到希望。学生不爱参加课外活动的原因是什么?除了事不关己的想法外,就是他不自信。体校生对教室里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抱着不自信的态度。如果扭转了这种错误观念,是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来,而且投入地为集体荣誉而努力,事不关己的问题容易解决。体校生很实际,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才会给予重视。将课外活动成果加入到期末评价中,使他们觉得参加活动可切实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例如说期末可以在家长和教练面前获得良好的评价——教练可以决定他的体育前途,教练的印象甚至比家长还重要。有的活动分数可以计入期末的学习成绩,进而减轻实现期末及格目标的压力,这样一来参加集体竞赛活动的间接兴趣足以激发。
二、维护学生尊严的同时也要适时让他们清楚的认识自己
爱心教育历来为众多教育者推崇,毁坏学生自尊更为许多从教者不齿,可是体校班级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尊严要维护,也要摧毁,这主要针对所谓的自傲的优秀生。学校里相对优秀的学生,自我评价很高,在他们的字典里难以容纳批评二字,有些班级活动他们会认为非自己做不能成功。此时,教师如果依然维护他们可怜的尊严,势必带给学生不恰当的自我评价,从而影响他们后半生人格的健康塑造。管理实际中,对于时而自负时而自卑,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学生应如是。至于通情达理,容易接受批评的学生,实验证实,这种摧垮自尊的方法也是凑效的。班级中有个顽皮学生逃避上课,一节课去厕所好几次,其实他并不是真的有那个需要,只不过想借机在教室外走一走,透透风。我个别谈话多次,仍不见效,后来念及他平日比较豁达,能够承受起人身攻击,我动用了极少使用的摧垮术,有意用较低的其他学生又能捕捉到的声音,郑重其事对他说:“你有空去医院看看吧,总去厕所可能肾有毛病啊。”没想到,这种战术再次收到预期结果,此后他为了证明自己的健康整个学期都没有上课去厕所。暗示学家伯恩海姆说:“可暗示性是大脑接受或唤起观念的能力,它倾向于使这些观念现实,使之化为行动。” 正是身体不健康的暗示促使他约束了自己的行为。
三、班主任巧用“母亲效应”才能更好管理学生
班集体中营造和谐上进的班级风气,一方面要注重发挥自觉性强的学生的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对个别脾气禀性特殊的同学也不能放弃,要想方设法接近他们。个别谈话法在班级管理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如果不能与学生贴近,就不必指望进行成功的沟通,沟通维持不下去,教育无从谈起。“接近不同学生道路不同,一旦教师走进学生,便容易深入其内心,与其进行有效交流,从而使教育更有针对性,谈话效果事半功倍。”我无数次尝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尽各种方式,无意中竟然发现母亲的力量如此伟大。这个经验最初并不是在班级管理中获得的,而是在任教过程中意外发现的。而且个人的实践也证明父亲在学生心中的威力远不及母亲。班主任治理班级需动用多方力量,借助各种班级之外的环境、资源影响学生,一切对于美丑善恶真伪的道德认识或许不消说教,教育者只需提醒一句“离家的时候,你妈跟你说什么了”,足以促使学生反躬自省。最能打动学生的故事就是母亲的含辛茹苦,最能让学生振作精神的动力就是母亲的期待。母亲孕育生命、再造灵魂的震撼力超过上帝。不用劝告,不用警醒,不用批评,甚至用不着表扬,这种看似无为的冷教育的效果来得比40分钟的班会课还快。“孩子心灵里的邪恶不管有多么可怕,也要在这个畸形化了的心灵首先看到人,一个期待着有人帮助他摆脱邪恶的人。”这个帮助他悔改的人就是母亲,不是教师。“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人对人的信任,是使个人的荣誉和尊严起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必须建立起深信对方具有良好意愿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信任教师,不妨加强与学生家长尤其是母亲的沟通或以母亲的期待为理由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班主任治理班级应当从抓住学生内心做起,脆弱的心灵需要鼓励,顽固的心灵需要感化,躁动的心灵需要安抚,务实的心灵需要实物之满足,一言蔽之:知其所想,方能导之以行。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卢梭,愛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单中蕙.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刘守旗,丁勇,俞润生.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