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在整个生物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重要研究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生物实验更为关注。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以实验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实验教学进行一些简要的论述。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当学生对某一认知对象感兴趣时,其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会不断刺激大脑产生兴奋点,会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能在探究活动中取得成功。关于兴趣在认知活动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充分认可。爱因斯坦曾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也曾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生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他们对新鲜有趣、新颖奇特、形象直观的事物更为感兴趣。而实验一般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与可操作性,这比起教师的讲解与阅读教材更加富有吸引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精力,使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来。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浓厚的兴趣又会推动他们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如在学习“种子的成分”时,为了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种子的成分我并没有进行枯燥无味的讲解,而是采用一系列实验来向学生证明种子成分的存在。如将干燥的玉米种子放在试管中,将试管倾斜加热,不久就会发现试管上部的管壁里出现了水珠。这样,学生便可以通过鲜明的现象来认识到水是从种子里蒸发出来,从而证明水是种子的成分之一。这样便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接下来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对于处于认知初级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生物知识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枯燥性。教师如果采用枯燥的讲解不仅会使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动力不强,而且无法将抽象的概念讲清讲透,从而逐渐使学生对生物学习失去了兴趣。采用实验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特定的情境、形象的事物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认知情境,使得学生在抽象的本质与直观的表象间建立直接联系,从而为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达到深刻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时,由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这一现象并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这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氧气、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将这些难以想象的过程用实验来表现。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与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归纳与总结。这样便会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产生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这样的学习不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而是建立在大量直观信息、形象材料基础上深入事物本质的理解,使学生的理解更为透彻,掌握更为牢固,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光合作用的概念,更知道它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三、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过程,是一个在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推动下产生的主体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使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由教师强行灌输给学生,不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且实验是能省则省,能不做就不做,代之以板书与讲解,使得学生失去了一次又一次主动探究的机会。可以说,学生从未迈进过生物殿堂的大门。而采用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有了更多亲自操作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生物知识,结合生活经验来自主地进行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的整个操作、现象与结果的记录等。这样,学生在实验中可以经历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下面,我以“观察鼠妇活动”为例来进行讲述。
1.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事实证明,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参与探究的动力更强,参与度更高。在具体实验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问,例如:花盆下、石块下容易找到鼠妇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2.提出假设。即针对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大胆地进行猜测,罗列出几种可能性。如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气候、水分等因素有关。
3.设计实验。即根据所提出的假设来设计不同的实验,以此验证推断。
4.得出结论。即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归纳来得出结论。
在这样的探索性实验中,我并没有做过多的限制,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可以说,这是一次学生真正走进科学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归纳,得出真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在实验中学习,在实验中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责编 张翼翔)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当学生对某一认知对象感兴趣时,其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会不断刺激大脑产生兴奋点,会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能在探究活动中取得成功。关于兴趣在认知活动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充分认可。爱因斯坦曾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也曾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生正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他们对新鲜有趣、新颖奇特、形象直观的事物更为感兴趣。而实验一般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与可操作性,这比起教师的讲解与阅读教材更加富有吸引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精力,使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来。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浓厚的兴趣又会推动他们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如在学习“种子的成分”时,为了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种子的成分我并没有进行枯燥无味的讲解,而是采用一系列实验来向学生证明种子成分的存在。如将干燥的玉米种子放在试管中,将试管倾斜加热,不久就会发现试管上部的管壁里出现了水珠。这样,学生便可以通过鲜明的现象来认识到水是从种子里蒸发出来,从而证明水是种子的成分之一。这样便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接下来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对于处于认知初级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生物知识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与枯燥性。教师如果采用枯燥的讲解不仅会使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动力不强,而且无法将抽象的概念讲清讲透,从而逐渐使学生对生物学习失去了兴趣。采用实验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特定的情境、形象的事物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认知情境,使得学生在抽象的本质与直观的表象间建立直接联系,从而为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达到深刻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时,由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但这一现象并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这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氧气、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将这些难以想象的过程用实验来表现。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与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归纳与总结。这样便会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产生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这样的学习不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而是建立在大量直观信息、形象材料基础上深入事物本质的理解,使学生的理解更为透彻,掌握更为牢固,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光合作用的概念,更知道它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三、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过程,是一个在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推动下产生的主体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使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由教师强行灌输给学生,不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且实验是能省则省,能不做就不做,代之以板书与讲解,使得学生失去了一次又一次主动探究的机会。可以说,学生从未迈进过生物殿堂的大门。而采用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有了更多亲自操作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生物知识,结合生活经验来自主地进行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的整个操作、现象与结果的记录等。这样,学生在实验中可以经历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下面,我以“观察鼠妇活动”为例来进行讲述。
1.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事实证明,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参与探究的动力更强,参与度更高。在具体实验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丰富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问,例如:花盆下、石块下容易找到鼠妇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
2.提出假设。即针对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大胆地进行猜测,罗列出几种可能性。如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气候、水分等因素有关。
3.设计实验。即根据所提出的假设来设计不同的实验,以此验证推断。
4.得出结论。即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归纳来得出结论。
在这样的探索性实验中,我并没有做过多的限制,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可以说,这是一次学生真正走进科学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归纳,得出真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在实验中学习,在实验中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