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而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哪个数可以用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么半个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二、利用教学内容的自身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
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包括概念、计算、几何知识与应用题。其中概念的产生,计算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请你到附近商店了解各种标明价格的商品,把商品名称及价格记录下来。
①根据实物,具体指出各个商品的形状;
②哪些商品具有右面列出的形状?(球体、长方体或圆柱体)
③上面哪些图形中包含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
④挑出你最喜欢的一件商品,向你的好朋友描绘它的形状;
⑤如果你有80元钱,可以买哪几种商品?
⑥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本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考查实物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由对空间图形的认识过渡到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到现实世界充满着图形。
三、设计问题情境,增强运用情趣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如:在教学除法“两位数除以—位数”时,我设计了一道情境题:饮料厂生产浓浓咖啡,一车间每分钟生产73罐,平均装3箱,每箱可以装多少罐?还剩多少罐?学生列式是73÷3=24(罐)……l(罐)。
余数l没有丢掉。为什么不能少写l呢?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把1漏写了,如果验算的话,结果会和题目的总数73不相符合;有的说,l是余下的l罐,也是工人叔叔、阿姨通过劳动换来的产品,不能随便的就少写或者漏写;有的说,做完了题目就要细心检查,改掉粗心大意的习惯。学生的回答真有一翻道理,原来余数是有实际的意义的。
学生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感受到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同时感受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待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意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搜集应用事例,体会运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五、创设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
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如,教学“百分数”后,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錢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一算,怎样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尝试、体验生活。设计开放化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广泛的数学经验,学以致用,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有所获。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而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哪个数可以用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么半个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二、利用教学内容的自身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
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包括概念、计算、几何知识与应用题。其中概念的产生,计算的由来,几何形体的特征及有关公式,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请你到附近商店了解各种标明价格的商品,把商品名称及价格记录下来。
①根据实物,具体指出各个商品的形状;
②哪些商品具有右面列出的形状?(球体、长方体或圆柱体)
③上面哪些图形中包含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
④挑出你最喜欢的一件商品,向你的好朋友描绘它的形状;
⑤如果你有80元钱,可以买哪几种商品?
⑥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本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考查实物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由对空间图形的认识过渡到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到现实世界充满着图形。
三、设计问题情境,增强运用情趣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如:在教学除法“两位数除以—位数”时,我设计了一道情境题:饮料厂生产浓浓咖啡,一车间每分钟生产73罐,平均装3箱,每箱可以装多少罐?还剩多少罐?学生列式是73÷3=24(罐)……l(罐)。
余数l没有丢掉。为什么不能少写l呢?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把1漏写了,如果验算的话,结果会和题目的总数73不相符合;有的说,l是余下的l罐,也是工人叔叔、阿姨通过劳动换来的产品,不能随便的就少写或者漏写;有的说,做完了题目就要细心检查,改掉粗心大意的习惯。学生的回答真有一翻道理,原来余数是有实际的意义的。
学生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感受到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同时感受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待解决,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意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搜集应用事例,体会运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五、创设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
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如,教学“百分数”后,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錢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一算,怎样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尝试、体验生活。设计开放化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广泛的数学经验,学以致用,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