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a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人们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对住宅的自然环境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比如绿化景观、水面景观等。居家的生态环境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当代人关注和重视,新的名词也应运而生,“以人为本”“融入生态”“注重动态效果”“人文环境”“景观功能化设计”等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的新理念应时而生。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设计;整体化设计;植物配置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ential raised higher and higher demands; such as the greening of the landscape, the water landscape. Hom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more and more concern and atten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the new term came into being, "people-oriented" into the ecology "" focus on the dynamic effects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landscape functions Design liv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sign concept should be timely.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overall design; plant configur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1 住宅小区绿化设计
   1.1 绿化生态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剧与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居民对小区的环境质量日趋重视。在这种形势下,景观设计师更应充分认识到: 21 世纪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态中求得平衡,是“质”与“量”的结合。作为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住宅区中,绿化犹如呼吸系统,能起到空气净化和屏蔽作用。住宅小区绿化设计已成为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创造健康小区必不可少的有机要素。合理的住宅小区绿化设计,是将建筑、绿化与小区居民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形成居民能溶入其间,有机运行的居住环境生态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而目前很多的住宅小区却存在着设计师在进行栽植配置时,一提笔便是色带拼花,处处是剪切出的树篱、灌木球;要不就是空荡荡的草坪与大片的铺装连在一起,这样的设计不仅营造不出舒适的景观效果;反而看上去零零散散,不中不洋,单调乏味。住宅小区中的植物配置应该提倡尽量保持原有树种,合理地利用本土树种;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使用其他地域的引进树种。长期以来,因为欧美的景观环境设计非常注重植物空间的营造,使得我们国内的景观设计师在外来设计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只要使用了欧美设计师常用的热带或亚热带植物就是现代景观绿化系统设计的观念;却不知任何设计都要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来,很多有良知的设计师提出反对“大树进城”的原因。1.2 景观形象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到:“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可意象性的城市面貌无疑表现在城市的景观形象系统中。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之一,住宅小区的景观系统也同样需要具备可意象性。何谓景观形象系统,它涵盖以下三个方面:朴实的自然观,即以软质景观为主,硬质景观为辅;利用步道将景观进行合理而自然的串联,避免居住环境在景观设计上一味追求张扬、气派的硬质景观和廉价做作的“艺术”气氛。隐形的广场处理更能将其他的环境因素(地形、水体、植物等)有机地组织在景观空间中,使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之怡然,设计无痕。二是艺术导向性,通过对建筑风格和小区地形的把握,使设计后的景观效果风格和小区建筑融为一体;在材料、色彩和景观细部的处理上能达到综合的视觉效果。三是集中和分散的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布局方式进行景观设计,使住宅小区整体形象鲜明但又不失个性。
   2.庭院景观设计
   2.1游赏型庭园景观设计 游赏型庭园供人流连漫步,是动态观赏与静態观赏的统一体因此在景观设计时,应当强调景观的趣味性和步移景异的特征;远近层次分明,同时考虑有足够的休闲设施;以亭台廊榭点缀,相互借景。
   规则式采用集合图形的布置方式,有明显的轴线、园中的道路、广场硬地、绿化和景观小品组成对称有规律的几和图案,具有整体庄重的效果;但不够活泼自然。
   自由式以模仿自然为主,形式灵活,可结合自然条件;如水流,坡地等进行布置。道路采用曲折流畅的弧线造型并结合地势起伏,植物栽植避免人工修剪,以原有自然形态体现植物群落茂盛的效果。
   混合式规则式与自由式结合。可根据地形或功能的特点灵活布局,在整体上产生韵律感和节奏感。
   2.2私家庭院景观设计
   私家庭院一般位于住宅底层,领域界限明显,私人归属性强。在现代居住小区中,由于居住建筑形态包含了独立式、低层联排式、多层、小高层和高层等多种类型,因此私家庭园的范畴可以包括独立式住宅花园,宅前私人绿地等。
   2.3独立式住宅花园
   根据住户喜好在园内规划出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在增加景观随意性和灵活性的同时也要与周边大环境协调。花园布置以草地为主,利用乔灌木种植围和造景;适当设置一些景观小品,如花架、山石等,植物宜以自然生长形态为主。
   2.4宅前私人绿地
   以草坪为主,兼植小树木,花卉及爬藤植物,形成开放的绿化空间。
   3.广场景观设计
   广场的形成是由周边环境限定的,景观的主题是周边建筑和设施,广场的功能在于满足人车流集散、社会交往、不同类型人群活动等需求。广场景观设计是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从功能出发划分多个广场群,尽量将大广场化整为零,分散布置于绿色组团之间;为居民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广场不宜过多,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应多采用一些不规则且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特别是广场的外延应当将其他环境因素有机的组合,使广场以“虚隐”的方式存在于小区的建筑与环境中。设计时不仅要注意广场的尺度与西部的处理,铺地的材质与色彩的变化,同时最重要的是要体现人气与舒适性;不能过于追求视觉形象与文化符号的陈列。广场设计中应当巧妙的运用林荫,起到加强构图形式美,烘托主题;增加亲切感的作用。
  结束语
   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现代居住区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但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现代居住区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运用生态小区的观点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这是我们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刘少宗,见习园林植物[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10.3-10.7
  [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方差存在千变万化的微妙关系,且约束条件也可能相应作随机变化,所以假设模型“等方差且不相关”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为此,在Lv想法的基础上,对半变系数模型加入误差相关和随
树的能量指的是其特征值的绝对值和.由于在化学上的广泛应用,近几年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有关树的能量问题.主要内容
摘要:采购是企业供应链的源头,为了更好地实现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采购目标,企业应加强采购成本管理,规避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给企业带来高的经济效益和利润。本文研究采购成本管理问题,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采购成本;财务管理;对策  Abstract: The procurement is the source of the supply chain in order to better achi
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天体物理学、量子力学等众多领域,科学家们建立了越来越多的非线性微分方程模型,对其求解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研究了非线性微分方程求解的加
本文主要在半序方法下研究了τi-φ凹算子与几类压缩映射算子,并得到了在一定空间中的不动点定理.主要结论如下:  1.给出了一类τi-φ凹算子概念,并利用锥理论方法、归纳法以及
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精度、缩短生产周期、减少换刀、提高零件的整体质量—这些都是印度一家领先的家具、家电制造商对全新钣金折弯生产线所提出的要求。倍福的解决方案将
【摘要】 本文通过工程设计实例,简述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行车道板+微表处的方案,对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工形组合梁桥破损严重桥面系进行维修。  【关键词】 工形组合梁 , 桥面系 ,维修加固,设计  【 abstract 】 this paper through the engineering design example, describes the cast-in-place reinforc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