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便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中国养老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对于养老的精准化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精准”养老“三精准”的解读也显得更为重要。结合“互联网+”新业态,探索“精准”养老的新思路新模式,明确养老机构和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成为新时期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精准”养老 互联网+ 经济发展
一、 “精准”养老的必要性
1.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简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很难摆脱的怪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长寿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问题将日趋严重。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毫无疑问,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没有逃脱人口老龄化的命运。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2020年老年群体将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2.“精准”养老概述。所谓“精准”养老,顾名思义,就是促进养老服务的供求匹配,充分利用有限的养老服务的资源,解决市场上最急切的养老需求。具体来说,首先是养老机构的服务定位要精准,主要以医疗为主还是以护理为主亦或是保健娱乐为主,针对的对象是普通的高龄老人还是空巢或者失能老人,这些问题都必须精准化。其次,就是对老年人口进行精准的定位,重点优先解决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个体由于自身的经济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其在对他人时间的花费及依赖他人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程度也有所不同。老年人群因为年龄的不同以及经济能力,生活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分类,他们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对精准养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精准”养老的必要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和家庭小型化三大趋势的出现,中国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的漏洞越来越明显。虽然在“十二五”期间,对于养老机构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养老服务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在这方面的投入,与此同时,养老服务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许多老年人口想入住养老机构但却没有足够的床位,另一方面,很多养老机构闲置着许多养老床位。根本原因在于养老机构的定位不明确,一些私营的养老机构存在着以下两点问题:第一,地理位置布局不合理。许多老年人不愿意接受养老服务,更加抵制离开自己的家乡,然而,许多养老机构设置在郊区,不方便亲友对老年人的探望和照顾,因此很多老年人不希望入住此类养老机构。第二,这几年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养老机构房地产的发展,许多机构将自己定位成“高端”养老场所,投资商也不吝巨资建造养老机构,从而使得这类养老机构的费用过高,普通家庭难以负担。养老的供给需求不匹配,严重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无疑会加剧国家的财政负担,增加社会养老支出。其次,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老龄化趋势的恶化,“人口红利”不断减少,劳动力数量将严重不足,社会上劳动力供给将严重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劳动力短缺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最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会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夕阳产业的繁荣,对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要想把握住人口老龄化创造的机遇并且摆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威胁,探索“精准”养老新模式势在必行。
二、“精准”养老“三精准”解读
1.养老机构“精准”定位。在养老机构开办初期,通过大数据以及相关的调查,养老机构能更好的选择经营模式,匹配养老人群的需求。第一,通过网络调查以及招商信息的发布,养老机构的创办者不仅能联系到合适的投资者,也能够对养老机构的目标人群以及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层次进行精准的定位。通过了解养老需求的地区分布,养老机构可以选择合适的网点布局。第二,养老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平台信息接受具有养老需求的人群的咨询,并且推荐自己提供的养老服务。第三,养老机构甚至能通过互联网构造一个网上商城,售卖老年保健品、家庭辅助急救器械等产品。当然,这些购物以及咨询的版块完全可以通过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统一呈现给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
2.老龄人口“精准”定位。对于老龄人口的定位不再像机构定位那么简单,往往需要政府的介入。无论是城市“三无”老人还是农村“五保”老人,其需求都因个体而产生差异。面对当今中国面临的“三多”现象(高龄、空巢、失能老人),只要信息统计的全面,对于个体的分析也便越到位,养老机构也就越能匹配养老需求。因此,统计老龄人口身份信息以及健康状况、家庭条件的调查往往不可或缺,虽然这种调查难度大,但这也绝对不是不可能的,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渐深入,即使在农村,也有免费的老年人定期体检服务,这就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收集此类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后共享在相关的平台上为供需的匹配提供條件。
3.政府“精准”定位。政府的第一个定位就是上文提到的信息收集者角色,其次,政府还需要扮演监管者的角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强调,要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面对形形色色的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提供者,政府不仅要加强监管力度,避免欺老骗老行为的出现,更应该规范养老行业的秩序,促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协调和健康发展。最后,政府还应该充当敬老、尊老、养老、助老社会风气的弘扬者。
三、“互联网+”背景下“精准”养老的具体形式
1.推进建设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社区为单位构建老人电子档案,详细记录老人及子女或监护人信息,精准化定位老人的养老需求。档案中详细记录老人的健康信息、联系人信息、体检信息、居住信息等,方便社区对老年人的管理和关爱。例如,对于社区的“空巢”老人,社区可以定期组织志愿者或者义工进行专门的护理和关爱活动;对于社区的贫苦家庭的老人,社区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基金进行帮护,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总而言之,通过构建电子档案,社区老人的情况便一目了然,有利于社区有针对性的开展精准帮扶,契合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
2.构建智能养老机构服务管理系统。智能养老机构服务管理系统的精准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在养老机构配置智能家居控制和家居安全防范系统,不仅能够便利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加能精准的了解老年人每时每刻的需求,不同于往常的护理人员的陪护,这种互联网平台数据的监控显得更加的便捷和准确。第二,老年人通过佩戴智能腕表和定位器等配件,便于养老机构实时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GPS定位。通过腕表上心律血压的监测,养老机构可以对老年人提前进行体检,做到防患于未然,老年人的健康数据也可以永久保留,随时调取,方便以后养老工作的展开。第三,通过对老年人信息的了解,养老机构可以灵活地增加亲情通话、预约挂号、上门看诊等服务。
四、结语
结合“互联网+”推进“精准”养老服务是近两年来刚刚兴起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大数据进行供需匹配,更加符合广大老年群体和形形色色的养老机构的需要,也为政府有效监管和协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互联网+”养老服务毕竟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在实际操作中,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链的完善还是存在很多弊端。此外,大数据使用中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存在风险,这就使得一部分老年人并不愿意在互联网平台上共享自己的信息。因此,“互联网+”养老服务的美好前景还需要各方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雯. “四二一”家庭结构假设与家庭养老压力事实[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23-3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精准”养老 互联网+ 经济发展
一、 “精准”养老的必要性
1.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简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很难摆脱的怪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长寿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问题将日趋严重。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毫无疑问,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没有逃脱人口老龄化的命运。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2020年老年群体将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2.“精准”养老概述。所谓“精准”养老,顾名思义,就是促进养老服务的供求匹配,充分利用有限的养老服务的资源,解决市场上最急切的养老需求。具体来说,首先是养老机构的服务定位要精准,主要以医疗为主还是以护理为主亦或是保健娱乐为主,针对的对象是普通的高龄老人还是空巢或者失能老人,这些问题都必须精准化。其次,就是对老年人口进行精准的定位,重点优先解决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个体由于自身的经济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其在对他人时间的花费及依赖他人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程度也有所不同。老年人群因为年龄的不同以及经济能力,生活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分类,他们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对精准养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精准”养老的必要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和家庭小型化三大趋势的出现,中国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的漏洞越来越明显。虽然在“十二五”期间,对于养老机构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养老服务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在这方面的投入,与此同时,养老服务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许多老年人口想入住养老机构但却没有足够的床位,另一方面,很多养老机构闲置着许多养老床位。根本原因在于养老机构的定位不明确,一些私营的养老机构存在着以下两点问题:第一,地理位置布局不合理。许多老年人不愿意接受养老服务,更加抵制离开自己的家乡,然而,许多养老机构设置在郊区,不方便亲友对老年人的探望和照顾,因此很多老年人不希望入住此类养老机构。第二,这几年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养老机构房地产的发展,许多机构将自己定位成“高端”养老场所,投资商也不吝巨资建造养老机构,从而使得这类养老机构的费用过高,普通家庭难以负担。养老的供给需求不匹配,严重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无疑会加剧国家的财政负担,增加社会养老支出。其次,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老龄化趋势的恶化,“人口红利”不断减少,劳动力数量将严重不足,社会上劳动力供给将严重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劳动力短缺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最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会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导致夕阳产业的繁荣,对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要想把握住人口老龄化创造的机遇并且摆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威胁,探索“精准”养老新模式势在必行。
二、“精准”养老“三精准”解读
1.养老机构“精准”定位。在养老机构开办初期,通过大数据以及相关的调查,养老机构能更好的选择经营模式,匹配养老人群的需求。第一,通过网络调查以及招商信息的发布,养老机构的创办者不仅能联系到合适的投资者,也能够对养老机构的目标人群以及养老服务的内容和层次进行精准的定位。通过了解养老需求的地区分布,养老机构可以选择合适的网点布局。第二,养老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平台信息接受具有养老需求的人群的咨询,并且推荐自己提供的养老服务。第三,养老机构甚至能通过互联网构造一个网上商城,售卖老年保健品、家庭辅助急救器械等产品。当然,这些购物以及咨询的版块完全可以通过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统一呈现给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
2.老龄人口“精准”定位。对于老龄人口的定位不再像机构定位那么简单,往往需要政府的介入。无论是城市“三无”老人还是农村“五保”老人,其需求都因个体而产生差异。面对当今中国面临的“三多”现象(高龄、空巢、失能老人),只要信息统计的全面,对于个体的分析也便越到位,养老机构也就越能匹配养老需求。因此,统计老龄人口身份信息以及健康状况、家庭条件的调查往往不可或缺,虽然这种调查难度大,但这也绝对不是不可能的,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渐深入,即使在农村,也有免费的老年人定期体检服务,这就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收集此类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后共享在相关的平台上为供需的匹配提供條件。
3.政府“精准”定位。政府的第一个定位就是上文提到的信息收集者角色,其次,政府还需要扮演监管者的角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强调,要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面对形形色色的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提供者,政府不仅要加强监管力度,避免欺老骗老行为的出现,更应该规范养老行业的秩序,促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协调和健康发展。最后,政府还应该充当敬老、尊老、养老、助老社会风气的弘扬者。
三、“互联网+”背景下“精准”养老的具体形式
1.推进建设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社区为单位构建老人电子档案,详细记录老人及子女或监护人信息,精准化定位老人的养老需求。档案中详细记录老人的健康信息、联系人信息、体检信息、居住信息等,方便社区对老年人的管理和关爱。例如,对于社区的“空巢”老人,社区可以定期组织志愿者或者义工进行专门的护理和关爱活动;对于社区的贫苦家庭的老人,社区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基金进行帮护,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总而言之,通过构建电子档案,社区老人的情况便一目了然,有利于社区有针对性的开展精准帮扶,契合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
2.构建智能养老机构服务管理系统。智能养老机构服务管理系统的精准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在养老机构配置智能家居控制和家居安全防范系统,不仅能够便利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加能精准的了解老年人每时每刻的需求,不同于往常的护理人员的陪护,这种互联网平台数据的监控显得更加的便捷和准确。第二,老年人通过佩戴智能腕表和定位器等配件,便于养老机构实时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GPS定位。通过腕表上心律血压的监测,养老机构可以对老年人提前进行体检,做到防患于未然,老年人的健康数据也可以永久保留,随时调取,方便以后养老工作的展开。第三,通过对老年人信息的了解,养老机构可以灵活地增加亲情通话、预约挂号、上门看诊等服务。
四、结语
结合“互联网+”推进“精准”养老服务是近两年来刚刚兴起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大数据进行供需匹配,更加符合广大老年群体和形形色色的养老机构的需要,也为政府有效监管和协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互联网+”养老服务毕竟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在实际操作中,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链的完善还是存在很多弊端。此外,大数据使用中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存在风险,这就使得一部分老年人并不愿意在互联网平台上共享自己的信息。因此,“互联网+”养老服务的美好前景还需要各方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雯. “四二一”家庭结构假设与家庭养老压力事实[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