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每个语文老师都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目前语文课堂的教学实际,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吃透教材;创设情境;真实的课堂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只有融入主体参与下不断生成的语境和交流中,才能把它称作是活生生的语言。然而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如下几点非常重要:
1.深入研究教材吃透课本,对教材有着横纵的把握。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但是对教材的熟练度和把握度是衡量一个老师上课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便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①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②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③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④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⑤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教师在创造合适的情景之后,就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①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②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③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④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创设真实的课堂
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就是演戏一样。但是,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这样的课就谈不上是一堂好课。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有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做到,哪怕是校长来了,局长来了,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这样的课——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
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关注的对象“弱者”,应该说教师的关注不仅是关注孩子的现在,更是关注孩子的明天,孩子的未来。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关注的种子,这颗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都要有所收益,这样的一堂课才算一堂成功的课。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在教改的路上越走越宽,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收稿日期:2012-04-20
【关键词】吃透教材;创设情境;真实的课堂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只有融入主体参与下不断生成的语境和交流中,才能把它称作是活生生的语言。然而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认为如下几点非常重要:
1.深入研究教材吃透课本,对教材有着横纵的把握。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但是对教材的熟练度和把握度是衡量一个老师上课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便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①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②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③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④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⑤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教师在创造合适的情景之后,就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①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②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③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④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创设真实的课堂
大多数教师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备课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就是演戏一样。但是,大量的准备使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这样的课就谈不上是一堂好课。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有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所以教师要做到,哪怕是校长来了,局长来了,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在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上的课应该是这样的课——平实的课,即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
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更需要关注的对象“弱者”,应该说教师的关注不仅是关注孩子的现在,更是关注孩子的明天,孩子的未来。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心田里种植了关注的种子,这颗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才会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一堂课下来,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都要有所收益,这样的一堂课才算一堂成功的课。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在教改的路上越走越宽,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收稿日期:201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