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政治观念和政治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在引导学生做个有信仰的公民,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重要模块。对于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既要关注学生的个体价值,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又要注重思想政治教师的队伍建设;既要借助教材中的栏目展开探究活动,又要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真正认同国家、认同政党、认同政治制度。
关键词:新课改 政治认同素养 培育
新课标明确指出:“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集理论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全新模块。其开设旨在弄懂“为什么”的基础上,生成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为其他三个必修模块奠定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而发挥新教材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作用,既需要明确教师、学生的主导、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材栏目的作用,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一、凸显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课堂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政治认知是形成政治认同的基础,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首先需要学生对政治认同所涉及的政治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包括我国的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论和国家整体的架构和运作方式。这些理论知识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正面讲授,但是如果仅仅采用课堂灌输式教学的方式,每个学生都只是知识的定时储存器,存储期限一到就在大脑中消失得干干净净,这对于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将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而过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大多如此,模糊了学生学习性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绝对地位。“一言堂”现象让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意识到,“失声”的课堂沉闷无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最佳方式是把课堂交回给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性主体地位。这样的思想政治课堂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加明晰,学生也更清楚学习要靠自己而不能靠他人。
对于集理论性和逻辑性于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要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才能促使学生对所学政治理论知识深刻领悟,才能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例如,学习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时,由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鲜活生动,教师在备课时结合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做好相应的探究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水到渠成地生成知识。外化于心,内化于行。学生长期在思维碰撞中学习,其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提升越快,从而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性,定期考核专业理论知识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导性是由其职责和地位决定的,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还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评价者。思想政治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维一定要新,视野一定要广,业务素质一定要过得硬。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其自身首先应当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才能把思想政治课讲好、讲透、讲有趣。
为此,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需要定期考核专业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职业群体。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考核方式,以“笔试+面试”的形式,增加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紧迫感,要让教师意识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做好衔接中学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一定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熟练研究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课所涉及的理论内容,知识要广、要精、要粹、要深。由此,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上,才能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教学自信来做到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
三、借助“探究与分享”栏目设置议题,增强政治认同感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要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思想政治课中的“议题”是指引导学生围绕争议性问题开展学习活动,以解决问题,或生成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所选“议题”既可以充分利用课程标准中的既定“议题”,也可以自主开发议题。而“探究与分享”栏目是2019年版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重要栏目,起着以议题为纽带连接基本观点、启动思维过程的关键作用。其中,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计了38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其数量之多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必然要涉及探究与分享活动。它们处在每个目题之下或是穿插在有关正文之间,同正文相互呼应、浑然一体,被视为内容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每一课围绕“总议题”开展教学,“探究与分享”栏目便可以作为设置“子议题”的参考,将知识逻辑串联。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历时性”叙述的内容,采取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会比较困难,但是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理念。因此,对于本册必修学习“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就更需要教师采用议题式的教学模式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的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材料描述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背景和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中是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此设置了一个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课标中设定本课以“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为议题,探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而本栏目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就能为总议题提供支撑依据。在正确的方针路线的指引下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艰苦奋斗,再加上友好国家的援助,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生在针对本栏目问题进行探究时,就能通过历史事实和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大无畏气概,从而真正认同国家、认同我国的政党制度,并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伟大理想! 四、贴近实际设置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政治认同培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单纯知识灌输并不能使学生在内心真正认同国家、认同政党制度,反而重复的“洗脑”式教学会使学生厌烦思政课。从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来看,由于高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完善,看待问题容易走极端,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所以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高中生来说,要培育政治认同素养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让思政课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其中“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贴近实际、贴近具体,要开发多种渠道但是又不能偏离主干道。思想政治课虽然不可避免的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大量的历史事实需要客观、准确地呈现给学生,但是结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思政课可以做到把思想政治课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深入思考、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知识竞赛形式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识记情况,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可以采用视频欣赏和图片展示的形式直观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自信心,还可以实地参观当地博物馆或档案室了解自己家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生的变化等。思想政治课是可以做到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无论在国事家事上都能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做有信仰的新时代青年学生。
项目:赣南师范大学2019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研究——以新教材必修一为例》课题(课题项目编号:YCX19A01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高静毅.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42—46.
[4]韩同友,潘友梅.政治仪式:课堂教学政治认同培育的重要资源[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9(07):3—7.
[5]张建庆.拓展和丰富议题式教学的向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2):29-32.
[6]韦晓宁.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20(01):54-55.
关键词:新课改 政治认同素养 培育
新课标明确指出:“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集理论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全新模块。其开设旨在弄懂“为什么”的基础上,生成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为其他三个必修模块奠定认知基础和情感基础。而发挥新教材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作用,既需要明确教师、学生的主导、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材栏目的作用,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一、凸显高中生在思想政治课堂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政治认知是形成政治认同的基础,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首先需要学生对政治认同所涉及的政治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包括我国的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理论和国家整体的架构和运作方式。这些理论知识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正面讲授,但是如果仅仅采用课堂灌输式教学的方式,每个学生都只是知识的定时储存器,存储期限一到就在大脑中消失得干干净净,这对于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将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而过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大多如此,模糊了学生学习性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绝对地位。“一言堂”现象让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意识到,“失声”的课堂沉闷无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最佳方式是把课堂交回给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性主体地位。这样的思想政治课堂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加明晰,学生也更清楚学习要靠自己而不能靠他人。
对于集理论性和逻辑性于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要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才能促使学生对所学政治理论知识深刻领悟,才能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例如,学习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时,由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鲜活生动,教师在备课时结合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栏目做好相应的探究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水到渠成地生成知识。外化于心,内化于行。学生长期在思维碰撞中学习,其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提升越快,从而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性,定期考核专业理论知识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导性是由其职责和地位决定的,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还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评价者。思想政治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维一定要新,视野一定要广,业务素质一定要过得硬。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其自身首先应当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才能把思想政治课讲好、讲透、讲有趣。
为此,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需要定期考核专业理论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职业群体。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考核方式,以“笔试+面试”的形式,增加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紧迫感,要让教师意识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做好衔接中学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一定要有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要熟练研究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课所涉及的理论内容,知识要广、要精、要粹、要深。由此,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上,才能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教学自信来做到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
三、借助“探究与分享”栏目设置议题,增强政治认同感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要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思想政治课中的“议题”是指引导学生围绕争议性问题开展学习活动,以解决问题,或生成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所选“议题”既可以充分利用课程标准中的既定“议题”,也可以自主开发议题。而“探究与分享”栏目是2019年版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重要栏目,起着以议题为纽带连接基本观点、启动思维过程的关键作用。其中,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计了38个“探究与分享”栏目,其数量之多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必然要涉及探究与分享活动。它们处在每个目题之下或是穿插在有关正文之间,同正文相互呼应、浑然一体,被视为内容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每一课围绕“总议题”开展教学,“探究与分享”栏目便可以作为设置“子议题”的参考,将知识逻辑串联。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历时性”叙述的内容,采取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会比较困难,但是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理念。因此,对于本册必修学习“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就更需要教师采用议题式的教学模式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的一个探究与分享栏目,材料描述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背景和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中是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由此设置了一个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课标中设定本课以“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为议题,探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而本栏目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就能为总议题提供支撑依据。在正确的方针路线的指引下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艰苦奋斗,再加上友好国家的援助,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生在针对本栏目问题进行探究时,就能通过历史事实和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大无畏气概,从而真正认同国家、认同我国的政党制度,并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伟大理想! 四、贴近实际设置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政治认同培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单纯知识灌输并不能使学生在内心真正认同国家、认同政党制度,反而重复的“洗脑”式教学会使学生厌烦思政课。从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来看,由于高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完善,看待问题容易走极端,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所以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高中生来说,要培育政治认同素养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多样的活动形式,让思政课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其中“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贴近实际、贴近具体,要开发多种渠道但是又不能偏离主干道。思想政治课虽然不可避免的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大量的历史事实需要客观、准确地呈现给学生,但是结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思政课可以做到把思想政治课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深入思考、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知识竞赛形式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识记情况,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可以采用视频欣赏和图片展示的形式直观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自信心,还可以实地参观当地博物馆或档案室了解自己家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生的变化等。思想政治课是可以做到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无论在国事家事上都能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做有信仰的新时代青年学生。
项目:赣南师范大学2019年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研究——以新教材必修一为例》课题(课题项目编号:YCX19A01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高静毅.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3):42—46.
[4]韩同友,潘友梅.政治仪式:课堂教学政治认同培育的重要资源[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9(07):3—7.
[5]张建庆.拓展和丰富议题式教学的向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2):29-32.
[6]韦晓宁.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20(0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