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一个起点。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一点浅见。
一、创设教学情景,启发诱导——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及时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讲“确定位置”这课时,教师可以当地学生小李的家为例,说明他的家在学校的哪一面,然后让学生自由提一些问题,可同桌互说;接着教师再出示图片让学生看,让同学们大胆提一些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提问题的欲望。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课堂问题设计意识是学生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只有注重营造这种教学氛围,才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才会鼓励学生敢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创设问题:4月3日是我班小红同学的生日,可我们忘了给她送生日礼物,现在我们为她唱一首生日歌,祝小红同学生日快乐。一唱生日歌,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教师接着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年、月、日”。你们知道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这时学生一下子提出了许多问题:一年有几个月?一年有多少天?二月有多少天?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30天的有几个月?学生毫无拘束地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向学生提供问题范例——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提问题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有时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往往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毫无关系。这时教师不应否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为这会挫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问题范例。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学生起初只会提“汽车站在学校的哪一面?电影院在学校的哪一面?”等把学校作为中心点的问题,不能把中心点迁移到其他的地方。这时教师可及时给学生举例:“超市在公园的哪一面?”学生一下子模仿教师提问题的方式,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体育桥在人民桥的哪一面?”“少年宫在汽车站的哪一面?”等等。教师的范例为学生揭示了产生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教师提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对问题的发现以及思考的方式,缩短了自己产生创造问题的时间。
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现在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里”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地将学习过程肢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做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学课堂。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开端,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所呼唤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者和指导者。
一、创设教学情景,启发诱导——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及时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讲“确定位置”这课时,教师可以当地学生小李的家为例,说明他的家在学校的哪一面,然后让学生自由提一些问题,可同桌互说;接着教师再出示图片让学生看,让同学们大胆提一些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提问题的欲望。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课堂问题设计意识是学生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只有注重营造这种教学氛围,才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才会鼓励学生敢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创设问题:4月3日是我班小红同学的生日,可我们忘了给她送生日礼物,现在我们为她唱一首生日歌,祝小红同学生日快乐。一唱生日歌,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教师接着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年、月、日”。你们知道关于“年、月、日”的哪些知识?这时学生一下子提出了许多问题:一年有几个月?一年有多少天?二月有多少天?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30天的有几个月?学生毫无拘束地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向学生提供问题范例——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提问题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有时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往往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毫无关系。这时教师不应否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因为这会挫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问题范例。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学生起初只会提“汽车站在学校的哪一面?电影院在学校的哪一面?”等把学校作为中心点的问题,不能把中心点迁移到其他的地方。这时教师可及时给学生举例:“超市在公园的哪一面?”学生一下子模仿教师提问题的方式,提出了很多问题,如:“体育桥在人民桥的哪一面?”“少年宫在汽车站的哪一面?”等等。教师的范例为学生揭示了产生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教师提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对问题的发现以及思考的方式,缩短了自己产生创造问题的时间。
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现在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里”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地将学习过程肢解成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做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学课堂。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开端,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所呼唤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者和指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