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观摩参与德国语言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一些从来没有想过的东西。基于想要做出一些改变和尝试的初衷,将大学英美文学课的理念引入到实验班教学课堂。在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地尝试和改良,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 键 词】 英语课堂;德国;中国;教学
为什么人类在自然的过程中发明了语言,为什么世界各地的语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明显的互相影响,为什么每一种语言都不是静止的?突然想到这些,是因为在观摩参与德国的语言课过程中,体会到了一些从来没有想过的东西。
这里我先岔开话题,说一下我了解的美国人的英语教学,语法非常淡化,英语作业、平时上课和考试的内容就是读懂文章,从意义、文法等各个方面,进行自己的剖析。这似乎很类似我们中国学生的中文教学,毕竟这是母语教育。那么德国呢?瑞典呢?芬兰呢?在这些国家,英语都是作为中学主要的外语进行教学(这一点也和我们类似),我在这里小小的举一个德国的例子。我观摩了德国中学从初始年级到毕业年级几乎各个年级的英语课,其中中学7年级(即我们初一)孩子的英语水平,很多还不及我们国内的孩子,这边很少有家长在学校开设英语课之前,将孩子送去英语学习班,他们的孩子更多接受的是艺术相关的课外学习。德国的英语beginner学生的课堂也有听写以及老师反复的语法示例、纠正。然后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学校开始进行真正的语言运用培养。
另一个语言学习和文化教育良好结合的例子。一堂10年级的英语课,话题是“mass media”,老师根据话题,自己找的文章来自于《new york times》,写的是美国青少年沉迷电视节目的现状,阅读后老师和同学讨论的重点在于:你的感受是什么?哪些现象是使你吃惊的或是印象深刻的?之后,另外两篇文章介绍了当红的美国电视节目“big brother”,并且现场播放了一个片段,之后的时间,也是家庭作业之一,老师选择给学生看金·凯瑞的“生活秀”片段,把问题写在一张纸上,发给学生,在看的同时take notes, 寓教于乐,不是千篇一律,决不枯燥也决不浮躁。这样的课堂我不禁要问它的背后是怎样的语言测试体系?
我们先不回答这个问题,来看看13年级的学生是怎样的英语课(13年级马上要面临中学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这一节课的话题是“the south of the united states”,老师找的文章节选自《the old washington》,原汁原味的美国文章。说的是Matin Luther King和南北战争,学生在阅读后,和老师讨论的重点在于文章用的各种修辞手法,这是一个普通的毕业班(德国没有所谓的实验班),大多数的学生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熟悉和剖析让人惊叹,看到这种情况,我很纳闷,一样的起点,甚至部分中国学生起点更高,在几年中学英语教育之后,却有了质的差别。和该班的英语老师沟通后,我了解到,目前德国中学的高年级英语课,是大纲给出一些固定的话题,老师根据这些话题,自己找材料给学生阅读。而之前我还观摩过8年级的英语课,很像国内高2的教材,一个个的故事,老师也会和学生复述故事的内容,也开始讨论修辞和文字背后的意义。
又回到之前的话题,那么他们怎样考试呢?从7年级开始,德国中学生的英语考试就是几乎长达数个小时的“大阵仗”,学生在考试中得到一份材料,阅读后,有一些问题是测试到底读懂多少(类似于阅读理解),之后就是几个简单的问题,大概是请学生分析文章的意义、情感、修辞、写法等等。这样的考试类似于美国的英语考试,就是说这时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已经回归到了母语教学的程度。又回到更早的话题,人们发明是用语言的目的是语言本身吗?当然,有一部分人致力于语法和语言本身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把外语的国民教育变成简单的语法记忆和练习题,可能就背离了开设这门外语课的初衷。
如果,真的借用德国等国的英语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影响不小,但是对教师的挑战更大,对老师的要求更高。首先这名英语老师本人必须是优秀的语言使用者,才能帮助学习者掌握这门语言。
回国之后,我在教授的高2016级实验班学生的教学中使用了一些创新的手法和方式。这样改变的出发点是以下几点:①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用了很长的时间进行英语教学,但是目前中国普通中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水平却在亚洲倒数第三,大量的学生说起英语学习,只知道做题和背单词,不能开口说英语,更无法将英语当成工具进行阅读或是写作。②从高2017级开始,国家对于高考进行了全新的改革,英语由以前的统考演变成了以后的一年多考的社会化考试,旨在唤起大家对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视,而不仅仅是拘泥于试卷的正确与否。
基于想要做出一些改变和尝试的初衷,我将大学英美文学课的理念引入到实验班教学的课堂。我的具体目的是:①让孩子能初步接触一点原文的作品,开始积累一点文学素养。②让他们真正开始体验将英语当成工具来进行阅读和运用。③从原文阅读中,体会到成就感和快乐,从而开始自发性地想要学习英语、学好英语,产生一种自发性的动力。
我的具体做法大的来说分成两个步骤:一是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我为了让孩子先做到对原著有所了解,能看得懂。我选择了相对简单和篇幅较短的“小王子”和“爱丽丝梦游仙境”这样的儿童故事,让大家用一学期的时间慢慢阅读,在每一周我会制作一些关于这个作品某一章节或者是主题思想或者是关于作者的一些小小测试,很多小测试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大家在拿到题目的时候,我们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学生积极发言,将自己在阅读中捕捉的信息和细节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也同时帮助了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孩子,他们在聆听别人发言时,收集了很多自己之前没有读懂或没有读到的信息。
第二个步骤的做法是:在高一下半学期,学生们对于英文原著已经有了一点初步的感受和体验,渡过了一个“过渡期”之后,从高一下半期,我决定让学生开始阅读一本真正的英文原著。选择作品的时候,尽量选择相对简单、易懂,思想内涵相对明显,同时知名度较高的作品,让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体会到相应的成就感。
考虑之后,我选择了简·奥斯丁的名著《傲慢与偏见》,首先这是世界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部作品,很多学生早已听说过作者和作品的名字。其次,全书的原著篇幅不算太长,主要情节的推动文字,单词量不算特别大,高一的实验班学生基本可以看懂大意也可以体会一部分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情感,甚至是一些修辞。
在具体操作时,我和几名英语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分工合作,用一次课的时间,从作者介绍、小说背景、主要人物、社会评价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关于这部作品的一些内容。之后我把全班60名学生排了一个序,每位学生轮流在每天课前到讲台上做一个章节的presentation,除了這个做presentation的同学,班上其他人也必须跟着这个进度,也就是说每天至少要读一个章节。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高中生学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至于让阅读计划“虎头蛇尾”或是“半途而废”。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英语水平不同,做出来的presentation的侧重点也有差异,如有一些学生的套路是,首先将本章节中重点的生单词,写到黑板上,讲解用法,大家共同学习新单词,然后再介绍本章节的故事梗概和分析人物性格。而另外一些学生则是特别关注小说中折射出的各种人物和婚姻关系。在每次的presentation之后,我们还会结合本章节的内容,全班开展一下讨论和辩论。所有的环节都是用英语进行,无形中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我想在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继续尝试和改良。
【参考文献】
[1] 雷玲. 课堂深处的精彩 中外教育对比赏析[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翠云. 英语课堂教学中外国文化的培养[J]. 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7).
[3] 崔建华. 当前中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之比较[J]. 速读(中旬),2015(12).
【关 键 词】 英语课堂;德国;中国;教学
为什么人类在自然的过程中发明了语言,为什么世界各地的语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明显的互相影响,为什么每一种语言都不是静止的?突然想到这些,是因为在观摩参与德国的语言课过程中,体会到了一些从来没有想过的东西。
这里我先岔开话题,说一下我了解的美国人的英语教学,语法非常淡化,英语作业、平时上课和考试的内容就是读懂文章,从意义、文法等各个方面,进行自己的剖析。这似乎很类似我们中国学生的中文教学,毕竟这是母语教育。那么德国呢?瑞典呢?芬兰呢?在这些国家,英语都是作为中学主要的外语进行教学(这一点也和我们类似),我在这里小小的举一个德国的例子。我观摩了德国中学从初始年级到毕业年级几乎各个年级的英语课,其中中学7年级(即我们初一)孩子的英语水平,很多还不及我们国内的孩子,这边很少有家长在学校开设英语课之前,将孩子送去英语学习班,他们的孩子更多接受的是艺术相关的课外学习。德国的英语beginner学生的课堂也有听写以及老师反复的语法示例、纠正。然后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学校开始进行真正的语言运用培养。
另一个语言学习和文化教育良好结合的例子。一堂10年级的英语课,话题是“mass media”,老师根据话题,自己找的文章来自于《new york times》,写的是美国青少年沉迷电视节目的现状,阅读后老师和同学讨论的重点在于:你的感受是什么?哪些现象是使你吃惊的或是印象深刻的?之后,另外两篇文章介绍了当红的美国电视节目“big brother”,并且现场播放了一个片段,之后的时间,也是家庭作业之一,老师选择给学生看金·凯瑞的“生活秀”片段,把问题写在一张纸上,发给学生,在看的同时take notes, 寓教于乐,不是千篇一律,决不枯燥也决不浮躁。这样的课堂我不禁要问它的背后是怎样的语言测试体系?
我们先不回答这个问题,来看看13年级的学生是怎样的英语课(13年级马上要面临中学毕业考试和大学入学考试),这一节课的话题是“the south of the united states”,老师找的文章节选自《the old washington》,原汁原味的美国文章。说的是Matin Luther King和南北战争,学生在阅读后,和老师讨论的重点在于文章用的各种修辞手法,这是一个普通的毕业班(德国没有所谓的实验班),大多数的学生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熟悉和剖析让人惊叹,看到这种情况,我很纳闷,一样的起点,甚至部分中国学生起点更高,在几年中学英语教育之后,却有了质的差别。和该班的英语老师沟通后,我了解到,目前德国中学的高年级英语课,是大纲给出一些固定的话题,老师根据这些话题,自己找材料给学生阅读。而之前我还观摩过8年级的英语课,很像国内高2的教材,一个个的故事,老师也会和学生复述故事的内容,也开始讨论修辞和文字背后的意义。
又回到之前的话题,那么他们怎样考试呢?从7年级开始,德国中学生的英语考试就是几乎长达数个小时的“大阵仗”,学生在考试中得到一份材料,阅读后,有一些问题是测试到底读懂多少(类似于阅读理解),之后就是几个简单的问题,大概是请学生分析文章的意义、情感、修辞、写法等等。这样的考试类似于美国的英语考试,就是说这时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已经回归到了母语教学的程度。又回到更早的话题,人们发明是用语言的目的是语言本身吗?当然,有一部分人致力于语法和语言本身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把外语的国民教育变成简单的语法记忆和练习题,可能就背离了开设这门外语课的初衷。
如果,真的借用德国等国的英语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影响不小,但是对教师的挑战更大,对老师的要求更高。首先这名英语老师本人必须是优秀的语言使用者,才能帮助学习者掌握这门语言。
回国之后,我在教授的高2016级实验班学生的教学中使用了一些创新的手法和方式。这样改变的出发点是以下几点:①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用了很长的时间进行英语教学,但是目前中国普通中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水平却在亚洲倒数第三,大量的学生说起英语学习,只知道做题和背单词,不能开口说英语,更无法将英语当成工具进行阅读或是写作。②从高2017级开始,国家对于高考进行了全新的改革,英语由以前的统考演变成了以后的一年多考的社会化考试,旨在唤起大家对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视,而不仅仅是拘泥于试卷的正确与否。
基于想要做出一些改变和尝试的初衷,我将大学英美文学课的理念引入到实验班教学的课堂。我的具体目的是:①让孩子能初步接触一点原文的作品,开始积累一点文学素养。②让他们真正开始体验将英语当成工具来进行阅读和运用。③从原文阅读中,体会到成就感和快乐,从而开始自发性地想要学习英语、学好英语,产生一种自发性的动力。
我的具体做法大的来说分成两个步骤:一是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我为了让孩子先做到对原著有所了解,能看得懂。我选择了相对简单和篇幅较短的“小王子”和“爱丽丝梦游仙境”这样的儿童故事,让大家用一学期的时间慢慢阅读,在每一周我会制作一些关于这个作品某一章节或者是主题思想或者是关于作者的一些小小测试,很多小测试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大家在拿到题目的时候,我们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学生积极发言,将自己在阅读中捕捉的信息和细节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也同时帮助了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孩子,他们在聆听别人发言时,收集了很多自己之前没有读懂或没有读到的信息。
第二个步骤的做法是:在高一下半学期,学生们对于英文原著已经有了一点初步的感受和体验,渡过了一个“过渡期”之后,从高一下半期,我决定让学生开始阅读一本真正的英文原著。选择作品的时候,尽量选择相对简单、易懂,思想内涵相对明显,同时知名度较高的作品,让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体会到相应的成就感。
考虑之后,我选择了简·奥斯丁的名著《傲慢与偏见》,首先这是世界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部作品,很多学生早已听说过作者和作品的名字。其次,全书的原著篇幅不算太长,主要情节的推动文字,单词量不算特别大,高一的实验班学生基本可以看懂大意也可以体会一部分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情感,甚至是一些修辞。
在具体操作时,我和几名英语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分工合作,用一次课的时间,从作者介绍、小说背景、主要人物、社会评价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关于这部作品的一些内容。之后我把全班60名学生排了一个序,每位学生轮流在每天课前到讲台上做一个章节的presentation,除了這个做presentation的同学,班上其他人也必须跟着这个进度,也就是说每天至少要读一个章节。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在高中生学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至于让阅读计划“虎头蛇尾”或是“半途而废”。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英语水平不同,做出来的presentation的侧重点也有差异,如有一些学生的套路是,首先将本章节中重点的生单词,写到黑板上,讲解用法,大家共同学习新单词,然后再介绍本章节的故事梗概和分析人物性格。而另外一些学生则是特别关注小说中折射出的各种人物和婚姻关系。在每次的presentation之后,我们还会结合本章节的内容,全班开展一下讨论和辩论。所有的环节都是用英语进行,无形中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我想在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继续尝试和改良。
【参考文献】
[1] 雷玲. 课堂深处的精彩 中外教育对比赏析[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张翠云. 英语课堂教学中外国文化的培养[J]. 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7).
[3] 崔建华. 当前中外基础教育课堂管理方式之比较[J]. 速读(中旬),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