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拓展,对于揭示课堂主旨,升华情感体验,丰富内心认识,开拓学生视野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效的课堂拓展无形中让课堂教学时空得以延展,提升了课时教学的效率。因而课堂拓展这一教学策略越来越多地得到老师们的重视以及在课堂中的积极运用。笔者发现,在当前语文课堂中,老师们重视了结合文本主题,借助拓展让课堂学习更加深入,但在拓展预设中,笔者也感受到老师们更多地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拓展,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展开的拓展教学,缺少了以学情的角度进行的拓展。其实,如果能够在课前充分预测学情,以学生的需要来进行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文本学习,这样的拓展教学,将发挥课堂教学最大的效益。下面,笔者就此谈一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在学生感受漠然时,让拓展点燃思维的火花
文本的语言各有特点,有的能让学生从文字的本身一下子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深意,感悟出语言所传递的内涵,读懂语言表达的情思;而有的文字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多深的内蕴,学生在品读时,感受只停留在文字字面之上,内心毫无触动,这里正是老师需要充分关注的地方。在文本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火花的地方加以有效拓展,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激发,让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从漠然走向真切,走向生动。
《郑和远航》一课重点写了郑和远航时的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其中,课文对远航时的规模之大,是通过一组数据的描写表现的:“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学生读这样的数据,能说出规模很大,但课堂上学生读书时的表情却又显示他们的内心并没有真正触动,并没有真切体会到这些数据所表达的意义。这时,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段资料,有关郑和远航近一百年后,西方著名航海家远航介绍。其中,“87年后,意大利人哥伦布第一次远航,只有三条帆船,(最长的只有35米),船员88人; 92年后,葡萄牙人达·伽马第一次远航,只有四条帆船,(最长的不足40米),船员170多人。”同样的数据,可不同的时间以及不同的数量对比,这时再让学生来体会描写郑和远航规模的语句,学生的思维之弦被拔动起来,对文本的感受在对比中加以深化,体悟出了文字所表达的令人惊叹的远航规模,也读出文字背后所表现的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之情。正是在课前对学生学情的充分把握,此处预设了相关拓展,课堂的学习感悟因而走向应有境界。
二、在学生理解歧义时,让拓展引领认识的回归
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学生在学习描写公仪休拒收鲤鱼说的一段话时,我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问题,一名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身为鲁国宰相,就送两条小小的鲤鱼,是不是礼送得不够丰厚呢?如果送的不是鱼,而是金银财宝,结果还会是这样拒收吗?这个问题也激起班级更多学生的赞同,看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的东西也已影响到学生的认识和想法。不过,好在以前教这篇课文时,曾经就有过类似问题的产生,再教这篇课文时,我再次对学情做了充分的预测,所以没有以我的灌输来改变学生的认识,而是适时安排了拓展故事让学生阅读,这就是公仪休拔葵去织的历史故事,在学生阅读中来体会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再对照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公仪休拒收鱼时说的一段原文,这样,学生终于发现一个真正的公仪休,他做事的准则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改变,更不会因诱惑的变化而动摇。这样,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自我认识重又回归到课文表达的主旨之上,并激起了学生对人物发自内心的钦佩之情,课堂的拓展预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在学生情感迟钝时,让拓展激发内心的波澜
文章不是无情物,学习语文一定离不开情感的相伴相随。课堂的情感,一方面是文本自身蕴含情感的挖掘,另一方面,是恰当教学手段运用对课堂情感的营造。而有的课文因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一时无法与学生产生情感的碰撞,这时,老师就应注重引以积极的激发,从而让学生的情感真正在课堂上荡漾起来,教学因有了学生的情感参与而情意绵绵,回味隽永。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描写红军战士过草地的课文。可生活在现在的学生,已经对长征那段曾经的艰苦经历无法想象和理解了。我在让学生读读“饥寒交迫”这个词语时,学生非常冷静,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时,我补充拓展了一段红军过草地时的视频:一名战士正趴在草地洼地里艰难地捧起脏水来喝,又颤抖着手拔一棵野菜放进口中嚼着,可刚咽下就伏下头一动不动,他牺牲了。我告诉学生,过草地像这样因为饥饿与寒冷而倒在草地上的战士有近万人,后面的战士循着前面战友的尸体就能找到部队前行的方向。现在,再读饥寒交迫这个词语,说说通过这个词语,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已经被深深地打动着,内心涌起巨大的波澜。这样的情感也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动着学生一点点走近情感的高峰体验。
总之,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拓展的有效预设,需要老师对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切实关注,需要对学生文本学习进行充分把握,让拓展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文本学习,课堂方能收获更多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育才小学)
一、在学生感受漠然时,让拓展点燃思维的火花
文本的语言各有特点,有的能让学生从文字的本身一下子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深意,感悟出语言所传递的内涵,读懂语言表达的情思;而有的文字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多深的内蕴,学生在品读时,感受只停留在文字字面之上,内心毫无触动,这里正是老师需要充分关注的地方。在文本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火花的地方加以有效拓展,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激发,让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从漠然走向真切,走向生动。
《郑和远航》一课重点写了郑和远航时的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其中,课文对远航时的规模之大,是通过一组数据的描写表现的:“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学生读这样的数据,能说出规模很大,但课堂上学生读书时的表情却又显示他们的内心并没有真正触动,并没有真切体会到这些数据所表达的意义。这时,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段资料,有关郑和远航近一百年后,西方著名航海家远航介绍。其中,“87年后,意大利人哥伦布第一次远航,只有三条帆船,(最长的只有35米),船员88人; 92年后,葡萄牙人达·伽马第一次远航,只有四条帆船,(最长的不足40米),船员170多人。”同样的数据,可不同的时间以及不同的数量对比,这时再让学生来体会描写郑和远航规模的语句,学生的思维之弦被拔动起来,对文本的感受在对比中加以深化,体悟出了文字所表达的令人惊叹的远航规模,也读出文字背后所表现的民族的自豪和骄傲之情。正是在课前对学生学情的充分把握,此处预设了相关拓展,课堂的学习感悟因而走向应有境界。
二、在学生理解歧义时,让拓展引领认识的回归
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学生在学习描写公仪休拒收鲤鱼说的一段话时,我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问题,一名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身为鲁国宰相,就送两条小小的鲤鱼,是不是礼送得不够丰厚呢?如果送的不是鱼,而是金银财宝,结果还会是这样拒收吗?这个问题也激起班级更多学生的赞同,看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的东西也已影响到学生的认识和想法。不过,好在以前教这篇课文时,曾经就有过类似问题的产生,再教这篇课文时,我再次对学情做了充分的预测,所以没有以我的灌输来改变学生的认识,而是适时安排了拓展故事让学生阅读,这就是公仪休拔葵去织的历史故事,在学生阅读中来体会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再对照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公仪休拒收鱼时说的一段原文,这样,学生终于发现一个真正的公仪休,他做事的准则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改变,更不会因诱惑的变化而动摇。这样,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自我认识重又回归到课文表达的主旨之上,并激起了学生对人物发自内心的钦佩之情,课堂的拓展预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在学生情感迟钝时,让拓展激发内心的波澜
文章不是无情物,学习语文一定离不开情感的相伴相随。课堂的情感,一方面是文本自身蕴含情感的挖掘,另一方面,是恰当教学手段运用对课堂情感的营造。而有的课文因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一时无法与学生产生情感的碰撞,这时,老师就应注重引以积极的激发,从而让学生的情感真正在课堂上荡漾起来,教学因有了学生的情感参与而情意绵绵,回味隽永。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描写红军战士过草地的课文。可生活在现在的学生,已经对长征那段曾经的艰苦经历无法想象和理解了。我在让学生读读“饥寒交迫”这个词语时,学生非常冷静,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时,我补充拓展了一段红军过草地时的视频:一名战士正趴在草地洼地里艰难地捧起脏水来喝,又颤抖着手拔一棵野菜放进口中嚼着,可刚咽下就伏下头一动不动,他牺牲了。我告诉学生,过草地像这样因为饥饿与寒冷而倒在草地上的战士有近万人,后面的战士循着前面战友的尸体就能找到部队前行的方向。现在,再读饥寒交迫这个词语,说说通过这个词语,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已经被深深地打动着,内心涌起巨大的波澜。这样的情感也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动着学生一点点走近情感的高峰体验。
总之,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拓展的有效预设,需要老师对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切实关注,需要对学生文本学习进行充分把握,让拓展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文本学习,课堂方能收获更多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