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
新教材一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以其色彩鲜明的图画,活泼有趣的内容,充满童趣的练习在向我们诠释着一种全新的理念。教材的课文富有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药真正确立学生的主题地位。
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的“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才能旺盛,思维才会活跃、流畅。这样,学生的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二)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特点,我认为阅读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演助读
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
2.以画促思
形象思维是儿童的主要思维形式,孩子们很喜欢通过绘画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3.创造讨论的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的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堵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的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当学生畅所欲言是,就有可能打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以便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赞赏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添加剂。
二、让学生主动自读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一)学生自读备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师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精心设计,精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上好“示范课”,让学生有样板,能模仿;并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围绕目标自读;再把本单元“略读课文”的自读备课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连接语”及有关资料,根据文体特点,以“了解文章所写的什么事、什么物”“知道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讲清某件事”“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这个物”等为自读重点,认真自读,编写授课“教案”,做好上台讲课的准备。
(二)学生上台讲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理解能力
把讲台让给学生。一篇课文由二至三位小老师按预定顺序上台串讲分析,其余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讲课人选,开始可采用在自读备课的基础上,上课前临时抽签的方法。每期每个学生都尽量安排一次以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讲课学生不止一人,对教材的理解各有侧重,可以互相补充,把握住教材的内容和重点。
(三)组织学生课堂讨论,重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鉴赏能力
上台讲课的是学生,听课的学生发言不拘束,由于课前自备“教案”,对课文的理解尽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都已有一定的认识,都有话可说,展开讨论已并非难事了。
(四)教师课堂总结,巩固阅读能力训练成果
学生讲课、讨论之后,由教师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仔细设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备学生讨论中的“不测”,还要求教师认真当好“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才能对学生的讲课和讨论作出恰当、准确的评价。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生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的学生“问”的能力、意识如何呢?反馈结果表明许多学生提的问题局限于字词理解方面,缺乏有价值的探究性、思考性的提问。其中相当部分的学生不会提问,提不出什么问题。这不由得引起了教师们的思考:这些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哪里去了?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现就课堂实例进行比较,并谈谈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看法。
【课例】
师:大家读了《琥珀》这篇课文后,对什么问题最感兴趣?
生1:松脂是怎么渗出来的?——问题指向蜘蛛和苍蝇都被裹在送松脂中的原因。
生2:松脂为什么不溶于水?——问题指向松脂球为什么能经历沧海桑田变化成石的原因。
教师一听这些问题出乎意料,忙说:“同学们提的问题和课文没有什么关系,还是我来提吧。请你们想一想,苍蝇和蜘蛛为什么会包在松脂里呢?”于是,学生不在提问,老老实实地回到教师问、学生答的轨道中。
“松脂问什么不溶于水?”“松脂是怎么渗出来的?”学生提出了教师缺少准备的问题。这说明随着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学生们有了更多的问题和想法,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了挑战,怎么办?
第一,教师要保持对课堂中有价值问题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
第二,教师要做好知识准备,善于引导问题,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和协作。
斯霞老师曾说:“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自己无知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创造始于问题,学生那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就是他们最可贵的品质之一。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的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是在行动中解读“一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只有我们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做有心人,多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会走出一条路子来。
新教材一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以其色彩鲜明的图画,活泼有趣的内容,充满童趣的练习在向我们诠释着一种全新的理念。教材的课文富有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药真正确立学生的主题地位。
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的“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才能旺盛,思维才会活跃、流畅。这样,学生的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二)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特点,我认为阅读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演助读
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去充当角色,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
2.以画促思
形象思维是儿童的主要思维形式,孩子们很喜欢通过绘画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将语言还原成画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再创造的过程。
3.创造讨论的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的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堵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的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当学生畅所欲言是,就有可能打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以便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赞赏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添加剂。
二、让学生主动自读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一)学生自读备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师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精心设计,精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上好“示范课”,让学生有样板,能模仿;并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明确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心中有数,围绕目标自读;再把本单元“略读课文”的自读备课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连接语”及有关资料,根据文体特点,以“了解文章所写的什么事、什么物”“知道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讲清某件事”“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这个物”等为自读重点,认真自读,编写授课“教案”,做好上台讲课的准备。
(二)学生上台讲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理解能力
把讲台让给学生。一篇课文由二至三位小老师按预定顺序上台串讲分析,其余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讲课人选,开始可采用在自读备课的基础上,上课前临时抽签的方法。每期每个学生都尽量安排一次以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讲课学生不止一人,对教材的理解各有侧重,可以互相补充,把握住教材的内容和重点。
(三)组织学生课堂讨论,重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鉴赏能力
上台讲课的是学生,听课的学生发言不拘束,由于课前自备“教案”,对课文的理解尽管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都已有一定的认识,都有话可说,展开讨论已并非难事了。
(四)教师课堂总结,巩固阅读能力训练成果
学生讲课、讨论之后,由教师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仔细设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备学生讨论中的“不测”,还要求教师认真当好“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才能对学生的讲课和讨论作出恰当、准确的评价。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生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的学生“问”的能力、意识如何呢?反馈结果表明许多学生提的问题局限于字词理解方面,缺乏有价值的探究性、思考性的提问。其中相当部分的学生不会提问,提不出什么问题。这不由得引起了教师们的思考:这些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哪里去了?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现就课堂实例进行比较,并谈谈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看法。
【课例】
师:大家读了《琥珀》这篇课文后,对什么问题最感兴趣?
生1:松脂是怎么渗出来的?——问题指向蜘蛛和苍蝇都被裹在送松脂中的原因。
生2:松脂为什么不溶于水?——问题指向松脂球为什么能经历沧海桑田变化成石的原因。
教师一听这些问题出乎意料,忙说:“同学们提的问题和课文没有什么关系,还是我来提吧。请你们想一想,苍蝇和蜘蛛为什么会包在松脂里呢?”于是,学生不在提问,老老实实地回到教师问、学生答的轨道中。
“松脂问什么不溶于水?”“松脂是怎么渗出来的?”学生提出了教师缺少准备的问题。这说明随着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学生们有了更多的问题和想法,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了挑战,怎么办?
第一,教师要保持对课堂中有价值问题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
第二,教师要做好知识准备,善于引导问题,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和协作。
斯霞老师曾说:“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自己无知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创造始于问题,学生那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就是他们最可贵的品质之一。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的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是在行动中解读“一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只有我们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做有心人,多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会走出一条路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