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拓展教材旨在补充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结构,最终实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微课拓展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化解重难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体现教学过程的创新性,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本研究立足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利用微课拓展教材的具体教学路径,旨在逐步完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微课拓展;初中数学;教材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2-0102-01
微课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普及应用,且在推动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上确实发挥着显著作用,因此其教学应用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肯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造成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我们发现微课能够以教学资源拓展的方式帮助改善这一现状,因此广大一线教学工作者开始思考微课教学模式的具體应用方式,以求改变目前数学教学活动机械化的问题。
1.运用微课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教材是我们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以教材作为依据设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能够提升教学设计质量,为课程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撑。因此新课改影响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工作者也开始建立起教材应用意识,同时关注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但是仅仅依靠教材内容展开生活化教学还不够,如果可以利用微课教学资源拓展生活化教学素材,则课程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优化。例如,在“概率”知识教学中,为了深化学生对概率概念的理解和体验,笔者利用微视频展示“超市抽奖”活动过程,结合数学知识分析超市抽奖原理,引导学生发现抽奖过程中不同奖项对应的不同中奖比例,为概率知识教学做好铺垫,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学科魅力。
2.例题精析,突破重点
初中生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还不足,在数学学习中面对一些知识跨度大、思维水平要求高的问题,学生还是感觉吃力,因此在指导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时候,教师需要立足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些引导,帮助突破重难点,给学生知识点集中学习的契机。微课以课本例题精讲为突破口,复杂的知识点分散开,制作成集合声音、动画等为一体的讲解视频,以拆分教学的方式化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起到逐个击破的作用,同时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证明三角形全等》这部分知识教学指导过程中,由于证明方式多样化,我们具体可以采用边角边、角角边、边边边等证明方法,学生在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困难,因此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微课总结的知识要点了解每一种推导方式的形成过程,在了解原理过程的基础上实践应用,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也是优化教学效果、补充教材内容的重要方式。
3.利用微课释疑导思,培养创新性
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也是我们开展微课拓展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微课释疑导思,给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性提升,利于创新学习目标达成。例如,在“位似图形”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微课中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位似图形呢?位似中心又是指什么?你觉得位似图形应该具备哪些形式呢?想要画出位似图形一般步骤有哪些?这个位似图形中心选择有关联性吗?当位似中心位于原图形与放大图形之间,放大的图形将会是怎样的? 当位似中心位于原图形与放大图形同侧,放大的图形又是怎样的?”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位似图形的概念要素,之后结合微视频给学生动态展示上述问题的释疑过程。微课的应用在本课时教学中给学生建立了一条“绿色通道”,学生立足教材的基本内容,在微课的启发下获得关键问题,之后自主思考,然后再结合微课解决刚才的问题,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过程,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系统知识,总体来说,利用微课释疑导思给了学生创新思考和自主思考的契机,这是帮助学生完善思维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方式。
微课教学模式确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突出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微课资源有教学补充的作用,能够帮助教学者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微课拓展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获得创新学习的契机,体现了新课改的创新教学思路,将教材内容以更加直观、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参与开放性学习过程。本文尝试对运用微课拓展初中数学教材的方法展开论述,具体的教学建议中融合了一些教学案例,希望可供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海平,王云梦.使微课能够在初中数学教材拓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及策略[J].初中数学,2016.10(02):102-104.107-109
[2]白姗姗,王莲那.初中数学中如何利用微课吸引学生兴趣[J].新课程,2015.10(02):201-202.205-206
[3]刘勇余,张海英.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18.20(06):112-114.116-117
[4]庄长虹,张福伟.基于微课下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07):124-125.128-129
关键词:微课拓展;初中数学;教材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2-0102-01
微课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普及应用,且在推动课程教学有效性提升上确实发挥着显著作用,因此其教学应用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肯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造成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我们发现微课能够以教学资源拓展的方式帮助改善这一现状,因此广大一线教学工作者开始思考微课教学模式的具體应用方式,以求改变目前数学教学活动机械化的问题。
1.运用微课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教材是我们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以教材作为依据设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能够提升教学设计质量,为课程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支撑。因此新课改影响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工作者也开始建立起教材应用意识,同时关注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但是仅仅依靠教材内容展开生活化教学还不够,如果可以利用微课教学资源拓展生活化教学素材,则课程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优化。例如,在“概率”知识教学中,为了深化学生对概率概念的理解和体验,笔者利用微视频展示“超市抽奖”活动过程,结合数学知识分析超市抽奖原理,引导学生发现抽奖过程中不同奖项对应的不同中奖比例,为概率知识教学做好铺垫,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学科魅力。
2.例题精析,突破重点
初中生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还不足,在数学学习中面对一些知识跨度大、思维水平要求高的问题,学生还是感觉吃力,因此在指导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时候,教师需要立足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些引导,帮助突破重难点,给学生知识点集中学习的契机。微课以课本例题精讲为突破口,复杂的知识点分散开,制作成集合声音、动画等为一体的讲解视频,以拆分教学的方式化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起到逐个击破的作用,同时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证明三角形全等》这部分知识教学指导过程中,由于证明方式多样化,我们具体可以采用边角边、角角边、边边边等证明方法,学生在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困难,因此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微课总结的知识要点了解每一种推导方式的形成过程,在了解原理过程的基础上实践应用,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也是优化教学效果、补充教材内容的重要方式。
3.利用微课释疑导思,培养创新性
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也是我们开展微课拓展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微课释疑导思,给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思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性提升,利于创新学习目标达成。例如,在“位似图形”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微课中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位似图形呢?位似中心又是指什么?你觉得位似图形应该具备哪些形式呢?想要画出位似图形一般步骤有哪些?这个位似图形中心选择有关联性吗?当位似中心位于原图形与放大图形之间,放大的图形将会是怎样的? 当位似中心位于原图形与放大图形同侧,放大的图形又是怎样的?”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位似图形的概念要素,之后结合微视频给学生动态展示上述问题的释疑过程。微课的应用在本课时教学中给学生建立了一条“绿色通道”,学生立足教材的基本内容,在微课的启发下获得关键问题,之后自主思考,然后再结合微课解决刚才的问题,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过程,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系统知识,总体来说,利用微课释疑导思给了学生创新思考和自主思考的契机,这是帮助学生完善思维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方式。
微课教学模式确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突出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微课资源有教学补充的作用,能够帮助教学者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微课拓展教材内容,帮助学生获得创新学习的契机,体现了新课改的创新教学思路,将教材内容以更加直观、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参与开放性学习过程。本文尝试对运用微课拓展初中数学教材的方法展开论述,具体的教学建议中融合了一些教学案例,希望可供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海平,王云梦.使微课能够在初中数学教材拓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及策略[J].初中数学,2016.10(02):102-104.107-109
[2]白姗姗,王莲那.初中数学中如何利用微课吸引学生兴趣[J].新课程,2015.10(02):201-202.205-206
[3]刘勇余,张海英.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18.20(06):112-114.116-117
[4]庄长虹,张福伟.基于微课下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07):124-125.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