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不是超人,成千上万有抱负、有责任心的教师,都经常会在教育中经历失败,这样的结果对教师来说无疑是非常痛苦的,因为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毕业的时候养成勤奋的学态,拥有美好的经历,树立端庄的人品,走向另一段人生。一如《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如何在高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呢?利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和德育级长的优势,本人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练好当一个语文教师的内功
自己面对的都是高中学生,而且是南沙区提前批录取的学生,要让他们真正的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这就需要自己勤奋地练好自己的内功,才能很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练好内功的关键是做好三个字:首先是“脑”字。即用“脑”去思考和理解教育。其次是“心”字,即用“心”去理解和欣赏学生。最后是“情”字,用“情”去走进和感动学生。一个教育工作者,仅仅拥有专业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能胜任学科教学之外的德育工作的,况且学生情况、教育环境、教育内容都在以教师无法估量的速度在發生变化,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会用“脑”即用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来指导和武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教师。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自己本身要把自己变成一桶充满生机的随时能适应社会变革的活的“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水和废水。用“心”,也就是说教师究竟有没有把学生放在心上,这一点对年轻的高中生来说,是非常敏感的。对学生的关注度和关爱度高不高,不是挂在嘴上的。因为学生一旦出现问题,是会反反复复,这个时候最能考验一个教师的耐心、真心。有了这一份耐心和真心的付出,相信迟早会获得学生的敬重和回报,他们终有一天是会理解和珍惜的。反之,学生只会疏远只是口头上说一下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虚伪的教师的。整个教育过程的聆听、观察、理解,都需要教师付出赤诚之心,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用“情”,就是对接受教育的每一个学生都付出自己的真情,真诚地去关心他,理解他,体谅他,这样才能去影响他、改变他。相信只要有了学生和教师之间心灵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彼此的信任,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练好内功,需要教师在忙碌中找时间停下急速的脚步,去思考、分析、理解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把握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求,在这样一年又一年的循环中,一定能不断地提升自我,提高自己教育的深度,教育的内涵、教育的水平、教育的艺术水准,一定能走近甚至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
二、改变世界从每次改变一个学生开始
即使课堂上的教学工具如何变化,投影仪、电教平台成为标配,摇头的风扇变成了空调,粉笔变成了红外线摇控笔,近百年不变的黑板已华丽的转身为多媒体,但不管教学条件如何改变,最重要的教学工具——真心和热情,不能改变:认真备好课,务求让每一个孩子都听明白;课后为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加加油;在学生颓丧的时候给他打打气……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诉求。如有一年班里来了一个农村的女生,瘦得让人看了难受。据自己观察和学生反映,该生每到吃饭的时候,差不多都是最后一个去打饭的,早餐基本是不吃,午餐只吃白米饭,晚餐白米饭加青菜,一丝肉也没有。在一次上晚修由宿舍到课室的路上,我“偶遇”了她。陪着她边走边聊,从她的优异成绩谈起,谈到体育课上她的体能问题,再巧妙地引到她的吃饭问题。她的眼泪忍不住哗哗地往下流,告诉了我实情。原来她父母以务农为生,父亲腿脚不方便,母亲文化水平又不高,勉强靠田里一点微薄的收入来支持这个家庭,家里三个女儿,大姐在本校读高三,妹妹在镇上的初中读书。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她只能采取少吃,甚至是不吃的办法来减少开支。周末的时候,我组织了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前去探望这个学生。看到她的家庭状况,让人心头一阵的颤栗。一间一层的砖屋,旁边用茅草盖了一间四面漏风漏雨的厨房,屋里连的凳子也没有。回到学校后,我把拍摄到的照片,做成了一个课件上了一节《贫穷并不可怕》的主题班会,学生们看到照片,都禁不住泪如雨下。我趁机发动了一次充满爱心的捐款,不光班里的同学捐了,学校团委和政教处的多位同事也慷慨解囊,为这个学生凑一笔钱,放在班长那里,每个月为这个学生买饭卡,为这个学生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后来这个学生考上了本科,每年放假,都会回校探望教过她的老师。更让人意外的是,帮了一个学生影响了一个班集体,在经历了这件事后,整个班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团结,友爱,勤奋,这些是当初去家访和上班会课时没预料到的。
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集体归属感
或许在班主任的眼里,那些问题学生是最令人讨厌的。不光班主任不喜欢这些问题学生,连其他同学也都不喜欢他们,进行集体活动的时候,也比较少考虑他们,时间长了,这些问题学生也就缺少了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带着情绪和有色眼镜来对待这些问题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极为错误和极为愚蠢的做法。作为一个智者,假如班上出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之后,最关键是应该让这些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属于这个班集体的,从而建立起“我是这个班的一员”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对集体荣辱一起承受,才能和其他同学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也就更希望能早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支持,来摆脱自己“问题”的困境。如班里一个成绩中上的学生,性格孤僻,不大喜欢和同学交往,上课有时爱顶撞老师,但是个跑步高手,经常是校运会的长跑冠军。借校运会准备召开之机,找了一个机会把他拉到了学校荣誉室,在学校荣誉墙上,指着他曾经为班获得过的荣誉,问他为什么取得这么高的荣誉却没几个同学愿意和他交往,问他还能不能再为班集体争取荣誉,问他还想不想获得同学由衷的掌声等等。在闲谈中,老师的理解、宽容和善待,让他打开了心结。不光在校运会上取得了冠军,还改变了以往那种孤僻自傲的性格,成为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学生。从这件事里,收获的不止是他一个人,我这个教育工作者也收获了一份感悟:什么是爱?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这样的爱才能触及问题学生的灵魂,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诸如其他高中常见的早恋等问题,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选择,坚持宽容和关爱的态度,学生的早恋等问题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反之,只会促使事情走向极端。
虽然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没有捷径可走,但只要在德育工作的漫长岁月里,把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成功的德育案例,作为德育工作者最好的教材,定能引领教师走向成长。成功虽固然没有捷径,德育也并没现成的教科书,没有现成的答案,且受教育的主体对象的客观情况千差万别,但当问题得到理性的妥善的解决的时候,那就没有所谓的什么“问题生”,只是一些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出现了一些成长中的问题而已。正所谓一把钥匙解一把锁,每解决一个学生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个创新的德育过程,教育工作者的生活,也就因为这份没有捷径的成功变得特别的精彩。
一、练好当一个语文教师的内功
自己面对的都是高中学生,而且是南沙区提前批录取的学生,要让他们真正的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这就需要自己勤奋地练好自己的内功,才能很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练好内功的关键是做好三个字:首先是“脑”字。即用“脑”去思考和理解教育。其次是“心”字,即用“心”去理解和欣赏学生。最后是“情”字,用“情”去走进和感动学生。一个教育工作者,仅仅拥有专业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能胜任学科教学之外的德育工作的,况且学生情况、教育环境、教育内容都在以教师无法估量的速度在發生变化,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会用“脑”即用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来指导和武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教师。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自己本身要把自己变成一桶充满生机的随时能适应社会变革的活的“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水和废水。用“心”,也就是说教师究竟有没有把学生放在心上,这一点对年轻的高中生来说,是非常敏感的。对学生的关注度和关爱度高不高,不是挂在嘴上的。因为学生一旦出现问题,是会反反复复,这个时候最能考验一个教师的耐心、真心。有了这一份耐心和真心的付出,相信迟早会获得学生的敬重和回报,他们终有一天是会理解和珍惜的。反之,学生只会疏远只是口头上说一下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虚伪的教师的。整个教育过程的聆听、观察、理解,都需要教师付出赤诚之心,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用“情”,就是对接受教育的每一个学生都付出自己的真情,真诚地去关心他,理解他,体谅他,这样才能去影响他、改变他。相信只要有了学生和教师之间心灵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彼此的信任,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练好内功,需要教师在忙碌中找时间停下急速的脚步,去思考、分析、理解自己的学生,这样才能把握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求,在这样一年又一年的循环中,一定能不断地提升自我,提高自己教育的深度,教育的内涵、教育的水平、教育的艺术水准,一定能走近甚至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
二、改变世界从每次改变一个学生开始
即使课堂上的教学工具如何变化,投影仪、电教平台成为标配,摇头的风扇变成了空调,粉笔变成了红外线摇控笔,近百年不变的黑板已华丽的转身为多媒体,但不管教学条件如何改变,最重要的教学工具——真心和热情,不能改变:认真备好课,务求让每一个孩子都听明白;课后为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加加油;在学生颓丧的时候给他打打气……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诉求。如有一年班里来了一个农村的女生,瘦得让人看了难受。据自己观察和学生反映,该生每到吃饭的时候,差不多都是最后一个去打饭的,早餐基本是不吃,午餐只吃白米饭,晚餐白米饭加青菜,一丝肉也没有。在一次上晚修由宿舍到课室的路上,我“偶遇”了她。陪着她边走边聊,从她的优异成绩谈起,谈到体育课上她的体能问题,再巧妙地引到她的吃饭问题。她的眼泪忍不住哗哗地往下流,告诉了我实情。原来她父母以务农为生,父亲腿脚不方便,母亲文化水平又不高,勉强靠田里一点微薄的收入来支持这个家庭,家里三个女儿,大姐在本校读高三,妹妹在镇上的初中读书。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她只能采取少吃,甚至是不吃的办法来减少开支。周末的时候,我组织了几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前去探望这个学生。看到她的家庭状况,让人心头一阵的颤栗。一间一层的砖屋,旁边用茅草盖了一间四面漏风漏雨的厨房,屋里连的凳子也没有。回到学校后,我把拍摄到的照片,做成了一个课件上了一节《贫穷并不可怕》的主题班会,学生们看到照片,都禁不住泪如雨下。我趁机发动了一次充满爱心的捐款,不光班里的同学捐了,学校团委和政教处的多位同事也慷慨解囊,为这个学生凑一笔钱,放在班长那里,每个月为这个学生买饭卡,为这个学生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后来这个学生考上了本科,每年放假,都会回校探望教过她的老师。更让人意外的是,帮了一个学生影响了一个班集体,在经历了这件事后,整个班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团结,友爱,勤奋,这些是当初去家访和上班会课时没预料到的。
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集体归属感
或许在班主任的眼里,那些问题学生是最令人讨厌的。不光班主任不喜欢这些问题学生,连其他同学也都不喜欢他们,进行集体活动的时候,也比较少考虑他们,时间长了,这些问题学生也就缺少了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带着情绪和有色眼镜来对待这些问题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极为错误和极为愚蠢的做法。作为一个智者,假如班上出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之后,最关键是应该让这些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属于这个班集体的,从而建立起“我是这个班的一员”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对集体荣辱一起承受,才能和其他同学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也就更希望能早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支持,来摆脱自己“问题”的困境。如班里一个成绩中上的学生,性格孤僻,不大喜欢和同学交往,上课有时爱顶撞老师,但是个跑步高手,经常是校运会的长跑冠军。借校运会准备召开之机,找了一个机会把他拉到了学校荣誉室,在学校荣誉墙上,指着他曾经为班获得过的荣誉,问他为什么取得这么高的荣誉却没几个同学愿意和他交往,问他还能不能再为班集体争取荣誉,问他还想不想获得同学由衷的掌声等等。在闲谈中,老师的理解、宽容和善待,让他打开了心结。不光在校运会上取得了冠军,还改变了以往那种孤僻自傲的性格,成为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学生。从这件事里,收获的不止是他一个人,我这个教育工作者也收获了一份感悟:什么是爱?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这样的爱才能触及问题学生的灵魂,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诸如其他高中常见的早恋等问题,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选择,坚持宽容和关爱的态度,学生的早恋等问题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反之,只会促使事情走向极端。
虽然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没有捷径可走,但只要在德育工作的漫长岁月里,把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成功的德育案例,作为德育工作者最好的教材,定能引领教师走向成长。成功虽固然没有捷径,德育也并没现成的教科书,没有现成的答案,且受教育的主体对象的客观情况千差万别,但当问题得到理性的妥善的解决的时候,那就没有所谓的什么“问题生”,只是一些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出现了一些成长中的问题而已。正所谓一把钥匙解一把锁,每解决一个学生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个创新的德育过程,教育工作者的生活,也就因为这份没有捷径的成功变得特别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