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体而言,党内民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断地取得了进展,展现了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气势宏大、渐入佳境的图景。
新中国成立60年了,中国共产党也执政60年了。60年来,党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党的建设发展,推動着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也促进着党的发展。因此,在庆贺祖国大庆的时候,回顾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个30年:两起两落
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政权和社会管理的领导党与执政党,就开始注重在党内实行民主。60年来党内民主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两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从1949至1978年,党内民主的发展可以概括为经历了“两起两落”。
第一起是1956年9月党召开了八大,明确提出了必须在党的各级组织中无例外地“扩大党内民主。”邓小平在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要“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的发展”,持续“促进党内民主的高涨。”党的八大在探索和发展党内民主方面,曾经就健全民主集中制、实行党务公开、建立党代会常任制、实施严格有效的党内监督、实行党的领导职务任期制、保护和扩大党员民主权利等重大事项作出了非常及时和重要的决定,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实行党内民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遗憾的是,由于随后发生的1957年反右扩大化和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错误地把彭德怀等同志打成“反党集团”,打乱了党内民主继续前进的步伐,党内民主很快就遭遇了挫折,出现了第一落。
第二起是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会议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1958年以来“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统一认识,加强团结,加强民主和法制,切实做好国民经济工作。会议发扬了党内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并且做了自我批评。他系统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强调不能书记“个人独断”、“个人说了算”。邓小平在讲话中,也提出了关于发扬党内民主,克服少数人或个人独断专横现象的措施,强调对党的各级领导人必须实行监督。
“七千人大会”形成了浓厚的党内民主风气和“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可惜的是,由于当时党在指导思想上已经形成了“左”的路线,根本无法扭转党内不民主的状况,“家长制”、“一言堂”、权力高度集中、个人专断等现象日渐风行,直至爆发“文化大革命”,导致党内出现更为严重的集权专制。党内民主随之跌入底谷,出现了第二落。
第二个30年:16次推进
第二个30年是从1978年底至2009年。在这30年间,党内民主建设出现了16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推进。
第一次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启动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民主化、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启动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民主化、现代化的进程。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根据党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第二次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了30多年来开展党内民主的经验教训。关于教训,决议指出,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这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关于经验,决议指出,必须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强各级国家机关的建设。
第三次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在十三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以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继续指出,“要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制度建设”,党内民主制度主要涉及民主生活、干部管理和权力制约监督这三大方面。
第四次是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的工程”,要“进行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完善党规党法,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
第五次是2001年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六次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确立了党内民主制至高无上的战略地位。
第七次是2002年制定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强调党政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性。
第八次是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有五个方面,在党的五个执政能力中,包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直接选举。
第九次是2004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进一步明确地规范了党内的民主监督,加大了监督的力度。
第十次是2006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完整地赋予党员的党内生活民主权利。
第十一次是2006年下发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等文件,健全了对干部的民主管理。
第十二次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的理念和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的权力监督体制。
第十三次是2008年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奠定充分发挥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作用的制度基础。
第十四次是2009年6月2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最大限度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更好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一步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力。
第十五次是2009年7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受到问责的主要有七项内容,如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因工作失职,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或者本单位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等等。
第十六次是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就对怎样推进党内民主,提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要“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以上党内民主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来,能够持续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虽然历经严重的挫折失误,但总体而言,党内民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断地取得了进展,展现了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气势宏大、渐入佳境的图景。
新中国成立60年了,中国共产党也执政60年了。60年来,党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党的建设发展,推動着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也促进着党的发展。因此,在庆贺祖国大庆的时候,回顾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个30年:两起两落
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政权和社会管理的领导党与执政党,就开始注重在党内实行民主。60年来党内民主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两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从1949至1978年,党内民主的发展可以概括为经历了“两起两落”。
第一起是1956年9月党召开了八大,明确提出了必须在党的各级组织中无例外地“扩大党内民主。”邓小平在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要“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的发展”,持续“促进党内民主的高涨。”党的八大在探索和发展党内民主方面,曾经就健全民主集中制、实行党务公开、建立党代会常任制、实施严格有效的党内监督、实行党的领导职务任期制、保护和扩大党员民主权利等重大事项作出了非常及时和重要的决定,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实行党内民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遗憾的是,由于随后发生的1957年反右扩大化和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错误地把彭德怀等同志打成“反党集团”,打乱了党内民主继续前进的步伐,党内民主很快就遭遇了挫折,出现了第一落。
第二起是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会议的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1958年以来“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统一认识,加强团结,加强民主和法制,切实做好国民经济工作。会议发扬了党内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并且做了自我批评。他系统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强调不能书记“个人独断”、“个人说了算”。邓小平在讲话中,也提出了关于发扬党内民主,克服少数人或个人独断专横现象的措施,强调对党的各级领导人必须实行监督。
“七千人大会”形成了浓厚的党内民主风气和“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可惜的是,由于当时党在指导思想上已经形成了“左”的路线,根本无法扭转党内不民主的状况,“家长制”、“一言堂”、权力高度集中、个人专断等现象日渐风行,直至爆发“文化大革命”,导致党内出现更为严重的集权专制。党内民主随之跌入底谷,出现了第二落。
第二个30年:16次推进
第二个30年是从1978年底至2009年。在这30年间,党内民主建设出现了16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推进。
第一次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启动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民主化、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启动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民主化、现代化的进程。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根据党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第二次是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了30多年来开展党内民主的经验教训。关于教训,决议指出,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这是“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关于经验,决议指出,必须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强各级国家机关的建设。
第三次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在十三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以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继续指出,“要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制度建设”,党内民主制度主要涉及民主生活、干部管理和权力制约监督这三大方面。
第四次是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的工程”,要“进行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完善党规党法,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
第五次是2001年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六次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确立了党内民主制至高无上的战略地位。
第七次是2002年制定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强调党政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性。
第八次是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有五个方面,在党的五个执政能力中,包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直接选举。
第九次是2004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进一步明确地规范了党内的民主监督,加大了监督的力度。
第十次是2006年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完整地赋予党员的党内生活民主权利。
第十一次是2006年下发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等文件,健全了对干部的民主管理。
第十二次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的理念和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的权力监督体制。
第十三次是2008年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暂行条例》,奠定充分发挥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作用的制度基础。
第十四次是2009年6月2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最大限度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更好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一步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力。
第十五次是2009年7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受到问责的主要有七项内容,如决策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因工作失职,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或者本单位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等等。
第十六次是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就对怎样推进党内民主,提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要“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以上党内民主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来,能够持续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虽然历经严重的挫折失误,但总体而言,党内民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断地取得了进展,展现了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气势宏大、渐入佳境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