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了最近几年我国在网络问政方面的研究成果,如对网络问政内涵的研究;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网络问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网络问政的常态化与制度化。
关键词:网络问政;网络问政常态化;网络问政制度化
伴随着网络问政在我国实践领域的迅猛发展,在科研领域,也同样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以网络问政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平台上进行检索,检索出了5067篇文献,仅在2011年就有1096篇文献,为最近几年研究成果最多的一年。
国内学术界关于网络问政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网络问政概念的研究
關于网络问政概念的研究是各个学者对网络问政进行研究的起点。孟庆国认为:网络问政是政府网络治理模式的显现,是中国走向电子政府的重要标志,并将网络问政划分为三类:政府推动型、平台引导型、重大事件引起的压力型问政。
孙健认为网络问政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政府利用网络沟通民意,以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另一方面是网民利用网络向政府表达自己意见,维护自身的知情权、参与权,这样,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共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肖滨认为,网络问政有四个元素:问政的主体是公民;问政的对象是政府和官员;问政是信息平台;过程是公民对政府监督。
从以上学者对网络问政概念的阐述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是从要素构成、意义和价值等几个方面对网络问政进行解释的。
二、关于网络问政发展历程的研究
对于网络问政发展历程的研究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划分,主要存在着“三阶段”和“四阶段”的划分。
由于划分标准和依据的不同,对网络问政发展历程的划分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学者依据公众与政府通过网络沟通过程为依据,将网络问政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阶段(2006-2008),表现为网络问政平台的、初步建立;第二阶段,形成阶段(2008-2011),以2008年胡锦涛同志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为节点,标志着政府开始注重网络舆论,通过网络考察民生,了解民意。第三个阶段网络问政的整合与发展(2011-至今),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广泛参与,官方与非官方的网络问政平台的大量涌现。
有学者依据网络问政平台的发展将网络问政的发展分为孕育阶段、诞生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还有学者按照官员通过网络与网民交流的表现将其划分为官员触网的沉寂阶段、兴起阶段、活跃阶段。
有学者将网络问政划为四个阶段,第一是孕育阶段(1999-2003),表现为个别官员开始零星的与网民接触。第二是发展阶段(2005-2007),以官员频频触网为表现。第三阶段是网络问政的成熟阶段(2008-2009),以胡锦涛同志在人民网论坛上与网民进行对话为标志,开启了政府与网民对话的常态化,网络问政开始走向成熟阶段。第四阶段,网络问政的稳步前进阶段(2009-至今),以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为标志,更多的省份将网络问政纳入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
三、关于网络问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由于我国互联网和网络问政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因此在其发展应用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技术层面的数字鸿沟问题。公众获取信息的不平等,包括信息的收集、获取、使用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东西部之间和城乡之间。
2.网络问政主体存在的问题。网民结构性失衡,网民的非理性问题。政府官员的不重视,网络知识匮乏等问题。
3.网络问政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的缺失和落后问题。
(二)相应的完善策略
1.减小数字差距,确保公民获得信息的平等性。在财政上,加强对贫困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网络,在教育上,加强网络知识的宣传,提高公民对网络信息的利用。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问政能力。通过思想道德及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网民和政府官员的网络知识水平,促进网民理性参政,政府官员合理运用和回应网络舆论。
3.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推进制度化建设。一是完善网络问政运行机制,分工明确,密切配合;二是完善网络问政立法,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政府、网民的权利和义务;三是建立网络问政的保障制度,保障网络问政的正常运行。
四、关于网络问政常态化的研究
国内关于网络问政常态化的研究较少,主要有舒国燕的《网络问政常态化下的制度化考量》,主要论述了常态化的表现及制度建设的对策;敖翔在他的《网络问政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建设》中阐述了网络问政常态化和制度化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
五、关于网络问政的制度化研究
国内关于网络问政制度化的观点包含以下方面。一方面是提出加强制度建设;如有学者认为,网络问政的运行效果与网民的期待有一定的差距,网络问政存在着运行不规范的现象,因此要求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另一方面是从法律的角度讨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问题,如有学者提出通过制定相关条例保护公民权利,指导、规范网络问政运行秩序。
六、关于网络问政的其他研究
关于网络问政问题,还有学者从网络问政的发展路径,政府执政力、公信力,公民参与等层面展开。
关键词:网络问政;网络问政常态化;网络问政制度化
伴随着网络问政在我国实践领域的迅猛发展,在科研领域,也同样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以网络问政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平台上进行检索,检索出了5067篇文献,仅在2011年就有1096篇文献,为最近几年研究成果最多的一年。
国内学术界关于网络问政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网络问政概念的研究
關于网络问政概念的研究是各个学者对网络问政进行研究的起点。孟庆国认为:网络问政是政府网络治理模式的显现,是中国走向电子政府的重要标志,并将网络问政划分为三类:政府推动型、平台引导型、重大事件引起的压力型问政。
孙健认为网络问政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政府利用网络沟通民意,以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另一方面是网民利用网络向政府表达自己意见,维护自身的知情权、参与权,这样,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共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肖滨认为,网络问政有四个元素:问政的主体是公民;问政的对象是政府和官员;问政是信息平台;过程是公民对政府监督。
从以上学者对网络问政概念的阐述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是从要素构成、意义和价值等几个方面对网络问政进行解释的。
二、关于网络问政发展历程的研究
对于网络问政发展历程的研究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划分,主要存在着“三阶段”和“四阶段”的划分。
由于划分标准和依据的不同,对网络问政发展历程的划分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学者依据公众与政府通过网络沟通过程为依据,将网络问政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阶段(2006-2008),表现为网络问政平台的、初步建立;第二阶段,形成阶段(2008-2011),以2008年胡锦涛同志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为节点,标志着政府开始注重网络舆论,通过网络考察民生,了解民意。第三个阶段网络问政的整合与发展(2011-至今),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广泛参与,官方与非官方的网络问政平台的大量涌现。
有学者依据网络问政平台的发展将网络问政的发展分为孕育阶段、诞生阶段、快速发展阶段。还有学者按照官员通过网络与网民交流的表现将其划分为官员触网的沉寂阶段、兴起阶段、活跃阶段。
有学者将网络问政划为四个阶段,第一是孕育阶段(1999-2003),表现为个别官员开始零星的与网民接触。第二是发展阶段(2005-2007),以官员频频触网为表现。第三阶段是网络问政的成熟阶段(2008-2009),以胡锦涛同志在人民网论坛上与网民进行对话为标志,开启了政府与网民对话的常态化,网络问政开始走向成熟阶段。第四阶段,网络问政的稳步前进阶段(2009-至今),以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为标志,更多的省份将网络问政纳入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
三、关于网络问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由于我国互联网和网络问政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因此在其发展应用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相应的完善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技术层面的数字鸿沟问题。公众获取信息的不平等,包括信息的收集、获取、使用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东西部之间和城乡之间。
2.网络问政主体存在的问题。网民结构性失衡,网民的非理性问题。政府官员的不重视,网络知识匮乏等问题。
3.网络问政的体制机制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建设的缺失和落后问题。
(二)相应的完善策略
1.减小数字差距,确保公民获得信息的平等性。在财政上,加强对贫困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一体化网络,在教育上,加强网络知识的宣传,提高公民对网络信息的利用。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问政能力。通过思想道德及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网民和政府官员的网络知识水平,促进网民理性参政,政府官员合理运用和回应网络舆论。
3.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推进制度化建设。一是完善网络问政运行机制,分工明确,密切配合;二是完善网络问政立法,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政府、网民的权利和义务;三是建立网络问政的保障制度,保障网络问政的正常运行。
四、关于网络问政常态化的研究
国内关于网络问政常态化的研究较少,主要有舒国燕的《网络问政常态化下的制度化考量》,主要论述了常态化的表现及制度建设的对策;敖翔在他的《网络问政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建设》中阐述了网络问政常态化和制度化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
五、关于网络问政的制度化研究
国内关于网络问政制度化的观点包含以下方面。一方面是提出加强制度建设;如有学者认为,网络问政的运行效果与网民的期待有一定的差距,网络问政存在着运行不规范的现象,因此要求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另一方面是从法律的角度讨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问题,如有学者提出通过制定相关条例保护公民权利,指导、规范网络问政运行秩序。
六、关于网络问政的其他研究
关于网络问政问题,还有学者从网络问政的发展路径,政府执政力、公信力,公民参与等层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