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术批评观对三种人要严厉抨击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czl900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鲁晶越教授的“答谢”,很是有些佩服。能够在认为批评者“攻击”自己的情况下,很快转变态度,“真诚地感谢……这些批评”,“希望学界同仁以我为戒,共同营造严谨的学风”,的确要有点气度才行。——鲁教授为学界同仁作出了榜样!希望鲁教授不必计较批评者(包括笔者)的所谓“过激”言辞。请相信,批评者当时所针对的,是鲁教授不够严谨的学风与对待批评的态度,而不是他的“人身”或“人格”。
  由于这次争论中,不止一位学人提出“批评之风”问题,有人还特别点名拙文“有些过于意气用事,火气太大”,所以笔者不得不就此问题再说几句。
  经常阅读学术批评网的网友可能会注意到,笔者的批评文章,言辞激烈者多,完全论理者少。其原因说来话长,简言之,就是与讲理者可以讲理,与不讲理者就不能全用讲理的方式对话。对不讲理者,或者转头就走,根本不与其理论;或者口诛笔伐,迎头痛击。举例来说,与抄袭者讲不应抄袭的道理,就像与强盗讲不应抢劫的道理一样地可笑。——可笑的不是中山君,而是东郭先生!那些抄袭剽窃者并非三岁顽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是什么性质的问题,他们知道的比誰都清楚!正因为如此,才会诬蔑批评者是这、是那。什么“别有用心”,什么“大搞‘文革’,什么“只见帮派,不见学术”……不过是把批评者描绘成坏人,以转移大家的视线,自己好蒙混过关。对此,批评者除了揭露,就只有批判了。
  当然,出差错有各种原因,本来很守规范,或一念之差,或一时疏忽的情况也是有的。我的意见是,如果被批评者确有其事,最好是公开承认错误,说明情况,以表示决心改正的态度。至于批评者的评论,即使带点刺,或与事实有点出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自己解释清楚就是了。如果不愿意公开承认错误,默认也不失君子风度。若是因为自己被人刺了两句,就暴跳如雷,大动干戈,甚至“上纲上线”,指责批评者在搞“文革”,就十分地不足取了。——这样做其实也非常的不明智,除了招致更猛烈的抨击外,还会给广大读者留下一个不想接受意见,压制批评的不良印象。
  因此,我以为有三种被批评者,在指出其错误的同时,是可以或者就应当来点严厉抨击的。这三种被批评者就是:(1)有意作伪、蒙骗学界者;(2)编造歪理、为错误辩护者;(3)拒不认错、诬蔑批评人“别有用心”者。这三种人所涉及到的,决不是什么学术观点的正误,更不是什么“意气之争”的输赢,而是是否违背学术道德甚至法律的大是大非问题。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在学术观点争议上或许可以“双赢”,在学术道德的是非面前却决不可能“双赢”!所以,请允许我特别提醒主张学术打假的学界同仁,我们不反对“学术批评应贯彻温和的理性精神”这一理想主张,但一定要对现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当前学界风气不正,假冒伪劣横行的非常时期,正所谓“刑乱世,用重典”,矫枉过正,激烈一些是必要的,也是应当理解的。(关于笔者的批评观,可以参考拙文《“文革”文风与学术批评——谈被批评者的心态与批评者的权利》(学术批评网,2002年6月8日,http·/www.acritlcismcom/arti-cie.asp?Newsid=2156&type=1003)
其他文献
当今中国大概无人不知“科学”,“科学”被赋予“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地位,而且成为兴国的纲领性举措之一,科学的地位不可谓不高。但有多少人知道为了在中国传播科学、使科学在中国扎根而筚路蓝缕、厥功至伟的任鸿隽和他创办、经营的中国科学社呢?我也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现代科学思潮、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研究时,才知道、了解了任鸿隽和他的伟业。钦佩之余,不禁感叹历史的健忘,当然,与那一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
期刊
本来我已不打算对鲁晶越教授充满恼怒的解释与评论做出回应,特别是看了鲁教授那位远在美国Wisconsin州MarquettO U-niversity弟子的文章,也想彼此就宽容了吧。但是,看了鲁教授第二篇评论(我是首先看其弟子的文章,后看鲁教授文章的),我觉得鲁教授的问题决不是简简单单地“疏漏与失误”造成的“错注”问题,而应该是严重的学风问题。  根据鲁教授的说法,造成这一切有两个原因;一是客观原因,
期刊
最近“学术批评网”上登载署名“林猕”的文章《学术论文的伪注问题——从{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一篇重头文章说起》。文中指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所刊的第一篇文章——《产业结构变迁和世界秩序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世界秩序》使其颇有点失望,失望的不是文章的内容,而是作者的注释。该文的一条注释是这样写的: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of Clvdlzat
期刊
1929年7月7日,天津《国闻周报》(《大公报》副刊,后转上海刊行)第6卷第26期开始设《凌霄一士随笔》专栏,逐期刊登掌故文章。同一期还设了《曾胡谭荟》栏目,专谈有关曾国藩、胡林翼的掌故,署名“凌霄一士”,也是逐期发表,截止到第7卷第4期,共刊登了26期。而《凌霄一士随笔》则一直连载8年有余,到1937年8月9日第14卷第31期为止(后因日寇侵华影响而停止)。此栏目未另署名,读者一望而知作者即为凌
期刊
学术论文的注释规范,是一个关涉学术论文基本规范的重要问题,它不仅与学术论文的科学撰述有关,而且与学术成果的发表和评价机制有关,也与人才培养、学术伦理和学风建设有直接关联。我们如果要切实建设、发展、创新中国的学术与文化事业,就不能不首先从这些基础工程开始。为此,本刊与学术批评网合作,围绕学术论文的注释规范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严肃认真、生动活泼的学术讨论。这一专题讨论是围绕《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
期刊
皮后锋博士的《严复大传》(以下简称《大传》)一扫严复研究中的“左气”(“左”的思维方式)、“玄气”(无根的玄谈)和“俗气”(低水平重复),在福州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受到与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作为学术界的同行,我在这里谈几点读后感,供读者朋友参考。  努力发掘史料,还严复本有之貌。以往的严复研究也比较注重史料,但就本人所阅读过的研究著述看,在史料处理上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懒于寻找、
期刊
鲁晶越教授呼吁学术批评要“实事求是”,对此笔者完全赞成。笔者与鲁教授的分歧在于,林猕先生的批评是不是“实事求是”?以下就鲁教授对笔者的答复《再论健康的“批评的基础”——就{应当如何对待学术批评)答田畔先生》,谈点看法,敬请批评指正。  一、伪注问题  鲁教授并不否认他的那条注释有误,但不承认是“伪注”:“我在感谢批评者指出错误的同时,反对批评者根据其想象力所做的判断——‘伪注’。什么叫‘伪注’?田
期刊
最近学术批评网对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注释问题发表批评文章。此事我于2002年11月8日从《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给我的质询信中才得知,当时几乎绝不相信自己会弄错。然而当天反复核对,才知自己果然把刊名搞错了。由于这居然是自己“不经意”而犯的错误(这说明自己的学风不严谨已经到了“不经意”的程度),所以反应强烈。但现在仔细想来,这些批评对我是极其有益的。如果没有这些批评,我的一些做法将几成习惯,今后必然继
期刊
在美国的影坛上,摩尔是—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通过一系列记录大片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新出台的《华氏9.11》更像是系列采访的集合,通过对新闻采访素材和电视画面的剪裁,摩尔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布什内阁的政治主张。这样一部影片,在美国这样一个成熟的民主国家放映,也费尽了周折。如果不是在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金棕榈奖,电影的制片人恐怕还没有将它公开放映的勇气。  即使没有发生9.11事件,由鹰派代表人物执
期刊
金佛飞空,白马驮经。早期佛教从开始时的筚路蓝缕,历经昌盛时代的光耀辉赫和种种灭佛反佛的凄幽冷寂,于汉魏六朝之际构成中国文化史、宗教史上一幅蔚为大观的图景,尽管这段时期作为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历史起点,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但往往圃于宏观概括的成说,缺乏框架系统的突破与创新。王青先生的近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以下简称《信仰与神话》)的出版,不啻为近年来佛教史研究的一大突破。本书切人点新颖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