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工作中学生非真实性行为的判定

来源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生认定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前提,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助困工作者在贫困生认定过程、教育过程和实施资助过程中,常感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学生非真实性行为在整个工作环节中体现过多,时间紧、任务重等原因造成。学生非真实性行为是指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学生向学校提供的相关材料不完全真实,或个人行为表现与经济状况不相符合,或家庭经济困难却不申报的行为。本文把学生非真实性行为分成诈困、假困、误困、伪装、获得关注和怕麻烦等六类,并针对每一类别的特点作了分析,提出认定和处理意见。
其他文献
清水江流域位处贵州东南部,分布着众多民族群体。有清一代,(康熙)《贵州通志》卷三十《蛮僚》、《皇清职贡图》、“百苗图”等图志就有关其族群的记载。内容涉及各族群生产方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基本法律观发生了巨变,最主要的变化是法律属性观、法律地位观及法律价值观的变化。辛亥之前法律被视为君主之法,辛亥后国人将法律视为人民的法律;辛亥前
教科书负有传递国家意识形态的特殊功能。中共有着政府集中编撰教科书的历史传统。1949年建国后,根据意识形态和实际需求的考量,中共通过建设国家专门机构和改造教科书流通体
刑事程序法治的普遍价值与中国百年法治探索实践,充分证明了刑事程序法治对于国家法治的根本意义与关键支撑。我国刑事程序法治建设进程还存在着诸多社会环境障碍,必须积极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