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的空间组合格局,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空间发展的若干影响因素,然后谈谈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选择,最后详细介绍了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与城市功能再组织。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再组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征。城市的发展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空间结构也同样经历阶段性的变化。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就是通过对城市发展历史和空间演变过程的分析,判定城市空间发展的阶段,分析存在的问题,确定大致的用地发展方向,从而就城市远景空间结构进行预测和臆想。
一、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人文、自然环境下的客观产物,在分析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应十分强调对影响发展过程因素的分析和归纳,从而对未来的城市空间发展进行准确的评估:概括起来,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1)历史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城市空间的发展总是以原有的城市空间为基础,并在空间上存在相互依存,具有连续性。(2)自然地理环境。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建立在具有一定地理特征的地表之上的,城市周围的地形、位置、水文、气候和资源分布等自然地理特征,是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3)城市性质和规模。城市性质决定了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直接影响城市规模、用地构成、产业结构等,而这些又将对城市空间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城市规模决定了城市活动的半径和交通方式,这是城市空间的决定性因素。(4)交通可达性。可达性是指到一个地点的方便程度。城市各个方向可达性的不同将导致城市不同方向扩展速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特征。(5)政策与规划性控制。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大变革的时代,不同时代的政策或计划都不同程度地促进或抑制城市及其空间形态的发展,而城市规划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干预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在调整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方面是有效的。(6)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居民的社会行为准则和文化价值观念等,这些因素对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7)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地价差异,二是土地市场的开放程度和政策优惠程度。
二、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选择
城市规模与城市发展形态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小,可以确定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大城市空间增长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蔓延、郊区城市化和卫星城建设。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选择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
1、选择原则
(1)可持续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根本出发点,选择适宜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的圈层状蔓延实质是一种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发展到最后将产生不同功能圈层的交错与铰接,造成相互干扰;而轴向发展是各功能区沿轴线依次分布,相互干扰少,既可以使轴向空间与自然空间很好地结合,又可以实现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结构的延续性、完整性。
(2)适宜人居的原则。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设适宜人居的城市。紧凑团块状圈层式扩展的空间发展模式下,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将出现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中心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城市外围地区居民的需要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不同功能圈层的交错造成的相互干扰,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
(3)区域性的原则。从区域的角度安排和整合城市空间,壮大城市实力。应从提升城市与区域竞争力的角度出发,以进一步整合周边空间资源、共享区域内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选择能够在都市区范围内构筑更为开放和整体的城镇空间系统的空间模式,实现组团式、轴线式发展。
2、选择依据
(1)用地条件。用地条件分析是城市空间模式选择的基础。选取城市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特殊限制等指标对城市用地条件进行评价,确定城市可能的用地方向和大概的用地容量,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城市空间模式的选择。
(2)历史条件与城市性质。任何城市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城市空间模式的选择,应切实考虑历史条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以及历史条件对居民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同城市性质的确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空间模式的选择。举例来说,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在进行空间模式选择时所要考虑的因素就存在很大的差别。
(3)城市发展水平与速度。城市发展水平是目前我国城市空间模式选择的主要参照指标。其中,尤其是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是城市空间模式选择必不可少的参考因素。一些新的观点认为,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更多地依赖于城市的成长速度,而不仅是城市发达的程度。当城市发展速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合理的发展模式”会发生转换,原来低速发展阶段时“不合理”的模式,可能变得合理。
(4)制度环境。制度环境特别是土地市场机制也是城市空间模式选择的重要指标。因为支持存量经济所需基础设施(老城)主要的财政来源是税收,支持增量经济所需基础设施(新城)的主要财政来源是土地。对于大力发展新城的城市来说,土地收益就成为至关重要的条件。因此,制度环境决定了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质量,也影响了城市空间模式的选择。
三、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与城市功能再组织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1)城市地域空间结构重组城市空间存在竖向(向空中)与水平方向两种发展方式,但一般以后者为主。水平方向无论是圈层式蔓延还是轴向拓展,都会引起城市地域范围的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跨越某些门槛时,就会引起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重组。(2)城市产业空间结构转移由于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等原因,城市产业始终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城市产业的变动不仅包括产品、组织、技术结构等调整,同时也包括其空间布局的调整与优化,老的产业空间的改造与转移、新的产业空间的形成与布局,必须适应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需要,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级差效益,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3)城市功能布局结构重组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等的调整,城市中一些功能设施会逐步衰退、老化乃至消亡,而一些新功能则会伴随着新的城市要素、新的城市设施的形成不断孕育而生,从而引起城市功能布局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等发生改变,如行政中心的迁移,CBD与其他重要公共设施的选址,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如车站、港口、机场、桥梁、隧道以及对外交通网络等的兴建,都会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要求就原有城市功能再组织,其基本原则是分区明确,适度混合;有机组合,集聚发展;结合自然,留有余地,并注重整体功能的发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功能,如当前涌现的各种科技园区、大学城、物流园区等。这些新功能对于保持城市的创造力、活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新功能往往产生于特殊的环境或对区位与环境具有特殊的要求,它们的布局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培育与发展,还应妥善处理其与城市其他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宋永昌等主编.城市生态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 王建国著.城市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结构;再组织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征。城市的发展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空间结构也同样经历阶段性的变化。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就是通过对城市发展历史和空间演变过程的分析,判定城市空间发展的阶段,分析存在的问题,确定大致的用地发展方向,从而就城市远景空间结构进行预测和臆想。
一、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是在特定的人文、自然环境下的客观产物,在分析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应十分强调对影响发展过程因素的分析和归纳,从而对未来的城市空间发展进行准确的评估:概括起来,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1)历史发展基础和发展过程。城市空间的发展总是以原有的城市空间为基础,并在空间上存在相互依存,具有连续性。(2)自然地理环境。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建立在具有一定地理特征的地表之上的,城市周围的地形、位置、水文、气候和资源分布等自然地理特征,是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3)城市性质和规模。城市性质决定了城市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直接影响城市规模、用地构成、产业结构等,而这些又将对城市空间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城市规模决定了城市活动的半径和交通方式,这是城市空间的决定性因素。(4)交通可达性。可达性是指到一个地点的方便程度。城市各个方向可达性的不同将导致城市不同方向扩展速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特征。(5)政策与规划性控制。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大变革的时代,不同时代的政策或计划都不同程度地促进或抑制城市及其空间形态的发展,而城市规划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干预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在调整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方面是有效的。(6)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居民的社会行为准则和文化价值观念等,这些因素对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7)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地价差异,二是土地市场的开放程度和政策优惠程度。
二、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选择
城市规模与城市发展形态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小,可以确定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大城市空间增长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蔓延、郊区城市化和卫星城建设。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选择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
1、选择原则
(1)可持续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根本出发点,选择适宜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的圈层状蔓延实质是一种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发展到最后将产生不同功能圈层的交错与铰接,造成相互干扰;而轴向发展是各功能区沿轴线依次分布,相互干扰少,既可以使轴向空间与自然空间很好地结合,又可以实现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结构的延续性、完整性。
(2)适宜人居的原则。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设适宜人居的城市。紧凑团块状圈层式扩展的空间发展模式下,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将出现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中心服务设施无法满足城市外围地区居民的需要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不同功能圈层的交错造成的相互干扰,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
(3)区域性的原则。从区域的角度安排和整合城市空间,壮大城市实力。应从提升城市与区域竞争力的角度出发,以进一步整合周边空间资源、共享区域内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选择能够在都市区范围内构筑更为开放和整体的城镇空间系统的空间模式,实现组团式、轴线式发展。
2、选择依据
(1)用地条件。用地条件分析是城市空间模式选择的基础。选取城市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特殊限制等指标对城市用地条件进行评价,确定城市可能的用地方向和大概的用地容量,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城市空间模式的选择。
(2)历史条件与城市性质。任何城市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城市空间模式的选择,应切实考虑历史条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以及历史条件对居民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同城市性质的确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空间模式的选择。举例来说,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在进行空间模式选择时所要考虑的因素就存在很大的差别。
(3)城市发展水平与速度。城市发展水平是目前我国城市空间模式选择的主要参照指标。其中,尤其是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是城市空间模式选择必不可少的参考因素。一些新的观点认为,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更多地依赖于城市的成长速度,而不仅是城市发达的程度。当城市发展速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合理的发展模式”会发生转换,原来低速发展阶段时“不合理”的模式,可能变得合理。
(4)制度环境。制度环境特别是土地市场机制也是城市空间模式选择的重要指标。因为支持存量经济所需基础设施(老城)主要的财政来源是税收,支持增量经济所需基础设施(新城)的主要财政来源是土地。对于大力发展新城的城市来说,土地收益就成为至关重要的条件。因此,制度环境决定了城市扩张的速度和质量,也影响了城市空间模式的选择。
三、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与城市功能再组织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1)城市地域空间结构重组城市空间存在竖向(向空中)与水平方向两种发展方式,但一般以后者为主。水平方向无论是圈层式蔓延还是轴向拓展,都会引起城市地域范围的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跨越某些门槛时,就会引起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重组。(2)城市产业空间结构转移由于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等原因,城市产业始终处于新陈代谢之中。城市产业的变动不仅包括产品、组织、技术结构等调整,同时也包括其空间布局的调整与优化,老的产业空间的改造与转移、新的产业空间的形成与布局,必须适应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需要,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级差效益,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3)城市功能布局结构重组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等的调整,城市中一些功能设施会逐步衰退、老化乃至消亡,而一些新功能则会伴随着新的城市要素、新的城市设施的形成不断孕育而生,从而引起城市功能布局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等发生改变,如行政中心的迁移,CBD与其他重要公共设施的选址,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如车站、港口、机场、桥梁、隧道以及对外交通网络等的兴建,都会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产生重大影响。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要求就原有城市功能再组织,其基本原则是分区明确,适度混合;有机组合,集聚发展;结合自然,留有余地,并注重整体功能的发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功能,如当前涌现的各种科技园区、大学城、物流园区等。这些新功能对于保持城市的创造力、活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新功能往往产生于特殊的环境或对区位与环境具有特殊的要求,它们的布局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培育与发展,还应妥善处理其与城市其他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利于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宋永昌等主编.城市生态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 王建国著.城市设计[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