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较快,呈现出提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总体上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发展质量上还有一定差距,政府和文化企业自身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地方领导对发展文化产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和重要增长点,作为一种产业来谋划,未能象抓经济那样来抓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没有成为消费的热点。
二是文化产业基础薄弱、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文化产业领域目前规模小、层次低、松散型的状况仍比较明显,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资源整合不够,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较差,适应市场、开拓市场能力较弱,特别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长春市的印刷业最为典型,数量多达上千家,但普遍规模小,设备落后,单色印刷严重过剩,而高档次的包装装潢能力低下,每年收入流失5亿元以上。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不缺乏,但对这些文化资源的认识、挖掘、开发、包装、宣传、利用还远远不够,致使大量文化资源闲置和浪费。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相关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我省文化产业实行的是由省委宣传部牵头,政府及有关方面参加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的困难和问题,现行体制很难适应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如鼓励企业吸收引进人才、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完全落实。同时,资金问题始终是制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难点,文化产业吸纳外资、民资的能力不强,目前尚未形成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投资融资机制。很多文化企业没有完全脱离对政府的依赖,自我发展闯市场的能力较差。大多数文化企业在用人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旧体制还没有完全打破,阻碍着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四是人才不足,优秀领军人物比较少且流失严重。缺乏懂营销、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少优秀的领军人物,难以做好文化产业的大文章。由于工作生活条件、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原因,不仅造成一批中青年骨干人才流失,更无法吸纳高端人才。从文化产业的创意、策划,到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以及市场的拓展、营销等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和拔尖人才。
针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目前制约和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问题还是思想观念问题,要彻底摆脱单纯把文化作为宣传工具、重视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和产品属性的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要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借鉴美、日、韩等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乘势快上。要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加深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文化建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真正使我省的文化“软实力”硬起来,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议省政府制定出台一整套的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扶持发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开创性的文化产业项目。运用政策和资金推动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不断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二)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总结、借鉴和推广长影集团、出版集团、吉歌集团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现有文化资源进一步进行整合,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努力激活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力,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发展主体,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作用,保持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属于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完全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要立足于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统筹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精心培育,作为一个支柱产业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以扶持。政府职能部门要注意提高政策引导、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前瞻性研究,既要提高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认识,又要注意避免盲目发展。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或与文化事业有密切关联的产业,要坚持分类指导,采取不同政策,分别提出要求。应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文化产业的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以及重大项目、资金使用等进行论证提出意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智囊和参谋作用。
(四)突出我省特色,加大主导产业和文化品牌的培育力度。要依托我省的黑土地文化、长白山文化等自然优势,把我省的影视剧制作业、出版印刷业、动漫游戏业、文艺演出业、艺术培训业、报刊业、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产业的引领作用。同时要引导文化企业不断树立品牌意识,采取措施积极保护和发展自己企业的文化品牌。要善于打造精品,逐步形成一批知名的、持久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品牌。要有世界眼光,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在开发国内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使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能够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五)逐步延长产业链,推动文化企业集团化发展。文化产业集团化、文化基地集聚化、文化产业集群化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要围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同时要注意避免“拉郎配”,坚持企业唱主角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避免文化资源配置的过度行政化而造成的大而不强的局面。
(六)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高新技术应用水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与趋势是高新技术的普遍应用。许多新型的文化产业,如影视、动漫游戏、音像等本身就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行业。在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推动文化产业的整合发展和培育文化产业品牌的同时,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实施人才强企、兴企战略,培养、吸引和造就一批掌握高、精、尖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创意本领和管理经验的人才,把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纳入吉林人才兴业的战略之中,以增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后劲。要充分利用我省教育水平较高、高校较多的优势,重视加强文化产业与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七)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支持和吸引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发展文化产业、资本和创意同等重要,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拓宽融资渠道,把融资目光转向民间资本、股市融资。要精心组织开展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活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不断规划和推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项目,面向国际、国内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投资我省文化产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国发[2005]10号)文件精神,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切实保护民营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要把民营文化企业纳入我省促进民营经济腾飞计划之中,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他们灵活适应市场、方便人民群众的优势。
一是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地方领导对发展文化产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推动力和重要增长点,作为一种产业来谋划,未能象抓经济那样来抓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没有成为消费的热点。
二是文化产业基础薄弱、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文化产业领域目前规模小、层次低、松散型的状况仍比较明显,经济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资源整合不够,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较差,适应市场、开拓市场能力较弱,特别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长春市的印刷业最为典型,数量多达上千家,但普遍规模小,设备落后,单色印刷严重过剩,而高档次的包装装潢能力低下,每年收入流失5亿元以上。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不缺乏,但对这些文化资源的认识、挖掘、开发、包装、宣传、利用还远远不够,致使大量文化资源闲置和浪费。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相关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我省文化产业实行的是由省委宣传部牵头,政府及有关方面参加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的困难和问题,现行体制很难适应解决这些问题的需要。如鼓励企业吸收引进人才、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完全落实。同时,资金问题始终是制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难点,文化产业吸纳外资、民资的能力不强,目前尚未形成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投资融资机制。很多文化企业没有完全脱离对政府的依赖,自我发展闯市场的能力较差。大多数文化企业在用人制度、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旧体制还没有完全打破,阻碍着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四是人才不足,优秀领军人物比较少且流失严重。缺乏懂营销、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少优秀的领军人物,难以做好文化产业的大文章。由于工作生活条件、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原因,不仅造成一批中青年骨干人才流失,更无法吸纳高端人才。从文化产业的创意、策划,到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以及市场的拓展、营销等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和拔尖人才。
针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目前制约和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问题还是思想观念问题,要彻底摆脱单纯把文化作为宣传工具、重视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和产品属性的传统思维定势的束缚。要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借鉴美、日、韩等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乘势快上。要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加深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文化建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真正使我省的文化“软实力”硬起来,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议省政府制定出台一整套的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扶持发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开创性的文化产业项目。运用政策和资金推动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不断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二)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总结、借鉴和推广长影集团、出版集团、吉歌集团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现有文化资源进一步进行整合,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努力激活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力,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发展主体,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作用,保持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属于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完全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要立足于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统筹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精心培育,作为一个支柱产业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加以扶持。政府职能部门要注意提高政策引导、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前瞻性研究,既要提高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认识,又要注意避免盲目发展。对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或与文化事业有密切关联的产业,要坚持分类指导,采取不同政策,分别提出要求。应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文化产业的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以及重大项目、资金使用等进行论证提出意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智囊和参谋作用。
(四)突出我省特色,加大主导产业和文化品牌的培育力度。要依托我省的黑土地文化、长白山文化等自然优势,把我省的影视剧制作业、出版印刷业、动漫游戏业、文艺演出业、艺术培训业、报刊业、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产业的引领作用。同时要引导文化企业不断树立品牌意识,采取措施积极保护和发展自己企业的文化品牌。要善于打造精品,逐步形成一批知名的、持久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品牌。要有世界眼光,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在开发国内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使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能够走向世界,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五)逐步延长产业链,推动文化企业集团化发展。文化产业集团化、文化基地集聚化、文化产业集群化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要围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同时要注意避免“拉郎配”,坚持企业唱主角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避免文化资源配置的过度行政化而造成的大而不强的局面。
(六)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高新技术应用水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与趋势是高新技术的普遍应用。许多新型的文化产业,如影视、动漫游戏、音像等本身就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行业。在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推动文化产业的整合发展和培育文化产业品牌的同时,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实施人才强企、兴企战略,培养、吸引和造就一批掌握高、精、尖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创意本领和管理经验的人才,把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纳入吉林人才兴业的战略之中,以增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后劲。要充分利用我省教育水平较高、高校较多的优势,重视加强文化产业与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七)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支持和吸引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发展文化产业、资本和创意同等重要,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要拓宽融资渠道,把融资目光转向民间资本、股市融资。要精心组织开展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活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不断规划和推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项目,面向国际、国内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投资我省文化产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国发[2005]10号)文件精神,为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切实保护民营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要把民营文化企业纳入我省促进民营经济腾飞计划之中,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他们灵活适应市场、方便人民群众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