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电影放映员到外交官
傅莹的父亲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读书。阅读的爱好,训练了她缜密的逻辑,也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父亲蒙冤入狱,傅莹的读书时光也被打碎了。她16岁上山下乡,来到内蒙古一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广播站劳动。回忆起这段岁月,傅莹说:“这是一段很艰苦的经历,但并不都是不愉快的。上山下乡锻炼使我能够吃苦、坚毅,而且做事情能够不计较得失,能够敢于奉献。”三年中,她往返于兵团各处,不辞劳苦地爬电线杆、架银幕,给战友们放映电影,与此同时还坚持自学,完成了高中各科目的学习。
1973年,傅莹作为工农兵学员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她的数学得了满分,被同学们戏称为“数学家”。正是这种“数学家”的精神激发她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她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法语,可是傅莹似乎还嫌不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她又学习了罗马尼亚语。
1977年北外毕业后,傅莹在外交部开始了十余年的翻译生涯。先是在布加勒斯特的中国使馆工作,尔后又赴英国肯特大学深造,还一度在联合国驻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担任翻译。她曾为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高级翻译,并参与各种国际会议、外交谈判等外交活动。
1998年11月,傅莹被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2007年4月,傅莹出任中国驻英大使。第二年,北京奥运火炬在西方一些国家传递时受到严重干扰。危急关头,傅莹挺身而出,以娴熟的公关技巧出色应对,赢得“危机大使”的美誉。
……………………………………
幽默可以用作武器
2009年4月,在莎士比亚故居举办大规模的纪念巡游活动,傅莹受到邀请,代表宾客致辞。
主持人是英国很有名气的86岁高龄的话剧和影视演员唐纳德·辛登,在傅莹演讲前,他一连讲了三个笑话,最后一个笑话显然是“冒犯”了傅莹。他讲,一位中国老人在弥留之际,他的英国朋友来看望,老人费劲地反复讲着一句话,英国朋友没听懂,就记了下来。之后他找到老人的后人,模仿着转达。不料老人的后人一脸恼怒:“老人好像是在讲,‘你踩着我的氧气管子了。’”
全场的听众几乎都笑了,只有傅莹在思考。
“可见语言是生死攸关的重要问题,下面请中国大使致辞。”主持人说完这句话不到一分钟,傅莹就走上讲台了。讲台上有好几个话筒,每个话筒都带出几条线来,站上讲台时需要小心地绕过脚下的线头,只见她站好后抬起头来,面对听众,慢声地对着话筒说:“我得小心一点儿。”然后她停顿了一下,听众们都静下来后,她说,“我可别踩着唐纳德的氧气管子。”
结果,不仅仅是听众们笑了,唐纳德自己也笑了,接受了傅莹的回击。
……………………………………
以理服人才是真本事
2011年,中国第一艘航母正式海试。在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记者苏珊娜第一个问题便提出:“中国为什么需要把自己武装到如此地步?你们难道没有比增加军费预算更重要的花钱地方吗?”这是傅莹意料之中的,她不卑不亢:“在我看来,你们对中国军力的担心,是受到陈旧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立思维的影响。你们对美国、法国等盟友拥有航母就感到放心,而中国拥有一艘航母你们就感到担心了?这是什么逻辑?”
傅莹的强硬口气,虽让苏珊娜猝不及防,却仍不失逼人之气:“最近中国艺术家艾未未被捕在德国被视为挑衅行为,而且他被捕就发生在德国外长访华并在北京出席德国启蒙艺术展之后不久,这是不是有意而为?”傅莹反击道:“中国为什么要将自己在一个内部事务上的处理与某位欧洲国家外长访华联系在一起呢?你所提及的是一起进入司法调查的案件。我对此不感兴趣。但我想问你的是,你们德国人知道多少中国艺术家、作家、歌星、影星?你们对中国的看法太过狭隘和负面,这也是我们不喜欢和你们讨论人权问题的原因。”
苏珊娜又接连提出了10多个尖锐问题,都被傅莹一一自如应对。采访结束后,苏珊娜由衷地对傅莹说:“您是一位炉火纯青的职业外交家,应对媒体坚毅自信,表达不满时反应迅速。我敬佩您的直率,很高兴结识您。”
……………………………………
生活中的傅莹
工作中的傅莹果敢干练,生活中的傅莹却鲜为人知。
傅莹是个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人,进入外交部后,傅莹很少有机会回家乡,但不管走到哪里,她都带着蒙古族人的习惯。
她会穿着民族服装出席一些隆重的场合,显得别有韵致;她喜欢喝奶茶,出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期间,她对当地媒体说,自己从国内带来了砖茶,周末还会熬奶茶喝。傅莹还喜欢听蒙古族的长调。在外交场合,她从来不需要为赠送礼物发愁,因为蒙古族歌曲的CD是她的“送礼专利”。
在英国期间,傅莹喜欢参观文学家的故居,像简·奥斯汀和勃朗特姐妹的故居,她都去过。她还喜欢英国的文化生活,例如伦敦西区的剧院和足球赛。傅莹非常喜欢足球,在一位好友的感染下,她成了阿森纳的球迷,还拥有一件阿森纳的8号球衣。
从事外交事业的傅莹也是爱漂亮的,她很讲究装束。今年3月4日的发布会,傅莹选择的是一套宝蓝色西装,与银发交相辉映,黑色镶金珠项链更显时尚典雅。直到会议落幕,仍有媒体提及傅莹的着装风格,“东方范”、“很国际”,这几乎是所有媒体记者对她作出的评价。
傅莹
精彩语录
斗智就像打网球,球打过来不能不接,回球出界也不行。
在和媒体交锋时,观众才是最终的决定者。即使你把对方狠狠批一顿,占了上风也没用,因为最终要看观众是否站在你这边。
中国人经常讲“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双方都有这样的意愿;如果对方选择强硬举措、背弃共识的做法,那么中国还有一句话叫“来而不往非礼也”。
中国这么大国家,如果不能保卫自己的安全,对世界不会是一个好消息。中国国防力量的加强会有利于地区稳定,也会有利于世界和平。
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傅莹的父亲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读书。阅读的爱好,训练了她缜密的逻辑,也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父亲蒙冤入狱,傅莹的读书时光也被打碎了。她16岁上山下乡,来到内蒙古一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广播站劳动。回忆起这段岁月,傅莹说:“这是一段很艰苦的经历,但并不都是不愉快的。上山下乡锻炼使我能够吃苦、坚毅,而且做事情能够不计较得失,能够敢于奉献。”三年中,她往返于兵团各处,不辞劳苦地爬电线杆、架银幕,给战友们放映电影,与此同时还坚持自学,完成了高中各科目的学习。
1973年,傅莹作为工农兵学员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她的数学得了满分,被同学们戏称为“数学家”。正是这种“数学家”的精神激发她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她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法语,可是傅莹似乎还嫌不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她又学习了罗马尼亚语。
1977年北外毕业后,傅莹在外交部开始了十余年的翻译生涯。先是在布加勒斯特的中国使馆工作,尔后又赴英国肯特大学深造,还一度在联合国驻柬埔寨临时权力机构担任翻译。她曾为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高级翻译,并参与各种国际会议、外交谈判等外交活动。
1998年11月,傅莹被任命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2007年4月,傅莹出任中国驻英大使。第二年,北京奥运火炬在西方一些国家传递时受到严重干扰。危急关头,傅莹挺身而出,以娴熟的公关技巧出色应对,赢得“危机大使”的美誉。
……………………………………
幽默可以用作武器
2009年4月,在莎士比亚故居举办大规模的纪念巡游活动,傅莹受到邀请,代表宾客致辞。
主持人是英国很有名气的86岁高龄的话剧和影视演员唐纳德·辛登,在傅莹演讲前,他一连讲了三个笑话,最后一个笑话显然是“冒犯”了傅莹。他讲,一位中国老人在弥留之际,他的英国朋友来看望,老人费劲地反复讲着一句话,英国朋友没听懂,就记了下来。之后他找到老人的后人,模仿着转达。不料老人的后人一脸恼怒:“老人好像是在讲,‘你踩着我的氧气管子了。’”
全场的听众几乎都笑了,只有傅莹在思考。
“可见语言是生死攸关的重要问题,下面请中国大使致辞。”主持人说完这句话不到一分钟,傅莹就走上讲台了。讲台上有好几个话筒,每个话筒都带出几条线来,站上讲台时需要小心地绕过脚下的线头,只见她站好后抬起头来,面对听众,慢声地对着话筒说:“我得小心一点儿。”然后她停顿了一下,听众们都静下来后,她说,“我可别踩着唐纳德的氧气管子。”
结果,不仅仅是听众们笑了,唐纳德自己也笑了,接受了傅莹的回击。
……………………………………
以理服人才是真本事
2011年,中国第一艘航母正式海试。在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记者苏珊娜第一个问题便提出:“中国为什么需要把自己武装到如此地步?你们难道没有比增加军费预算更重要的花钱地方吗?”这是傅莹意料之中的,她不卑不亢:“在我看来,你们对中国军力的担心,是受到陈旧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立思维的影响。你们对美国、法国等盟友拥有航母就感到放心,而中国拥有一艘航母你们就感到担心了?这是什么逻辑?”
傅莹的强硬口气,虽让苏珊娜猝不及防,却仍不失逼人之气:“最近中国艺术家艾未未被捕在德国被视为挑衅行为,而且他被捕就发生在德国外长访华并在北京出席德国启蒙艺术展之后不久,这是不是有意而为?”傅莹反击道:“中国为什么要将自己在一个内部事务上的处理与某位欧洲国家外长访华联系在一起呢?你所提及的是一起进入司法调查的案件。我对此不感兴趣。但我想问你的是,你们德国人知道多少中国艺术家、作家、歌星、影星?你们对中国的看法太过狭隘和负面,这也是我们不喜欢和你们讨论人权问题的原因。”
苏珊娜又接连提出了10多个尖锐问题,都被傅莹一一自如应对。采访结束后,苏珊娜由衷地对傅莹说:“您是一位炉火纯青的职业外交家,应对媒体坚毅自信,表达不满时反应迅速。我敬佩您的直率,很高兴结识您。”
……………………………………
生活中的傅莹
工作中的傅莹果敢干练,生活中的傅莹却鲜为人知。
傅莹是个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人,进入外交部后,傅莹很少有机会回家乡,但不管走到哪里,她都带着蒙古族人的习惯。
她会穿着民族服装出席一些隆重的场合,显得别有韵致;她喜欢喝奶茶,出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期间,她对当地媒体说,自己从国内带来了砖茶,周末还会熬奶茶喝。傅莹还喜欢听蒙古族的长调。在外交场合,她从来不需要为赠送礼物发愁,因为蒙古族歌曲的CD是她的“送礼专利”。
在英国期间,傅莹喜欢参观文学家的故居,像简·奥斯汀和勃朗特姐妹的故居,她都去过。她还喜欢英国的文化生活,例如伦敦西区的剧院和足球赛。傅莹非常喜欢足球,在一位好友的感染下,她成了阿森纳的球迷,还拥有一件阿森纳的8号球衣。
从事外交事业的傅莹也是爱漂亮的,她很讲究装束。今年3月4日的发布会,傅莹选择的是一套宝蓝色西装,与银发交相辉映,黑色镶金珠项链更显时尚典雅。直到会议落幕,仍有媒体提及傅莹的着装风格,“东方范”、“很国际”,这几乎是所有媒体记者对她作出的评价。
傅莹
精彩语录
斗智就像打网球,球打过来不能不接,回球出界也不行。
在和媒体交锋时,观众才是最终的决定者。即使你把对方狠狠批一顿,占了上风也没用,因为最终要看观众是否站在你这边。
中国人经常讲“一个巴掌拍不响”,要双方都有这样的意愿;如果对方选择强硬举措、背弃共识的做法,那么中国还有一句话叫“来而不往非礼也”。
中国这么大国家,如果不能保卫自己的安全,对世界不会是一个好消息。中国国防力量的加强会有利于地区稳定,也会有利于世界和平。
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