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深入剖析,全面探讨思政理论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并针对课程特点从职业心理学角度,找出改进职业倦怠的对策和方法,从而提升教师职业胜任力,增强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高职 思政理论课 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中,思政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力量,然而近年来,相当数量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师知识技能的正常发挥,而且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造成社会对思政理论课的普遍低评价。因此,探讨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寻找有效的干预对策,不仅能增强教师的职业稳定性,而且能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 职业倦怠的内涵及影响
1.1 职业倦怠的内涵
职业倦怠(job burnout)这一概念于1973年是由纽约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H.J.Freudenberger)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诸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惫、工作卷入程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工作成就感降低等负性症状。
马斯兰琪(Maslach)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工作中的长期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的持续反应,表现为耗竭、疏离以及无效能感。该定义目前被学术界广泛认可。1980年,首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上召开后,职业倦怠正在被包括教师职业在内的众多助人行业关注。
1.2 职业倦怠的影响
对思政理论课教师而言,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身心疲惫、心烦气躁;缺乏耐心、信心;自我评价低,自卑;个人成就感降低。它们会严重减少教师工作的驱动力,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学者型的无力感”。思政理论课教师承担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任务,一旦产生职业倦怠感后,工作就仅限于勉强维持教学,教学方法落后、作风懒散、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就会大打折扣,无法唤起学生情感的愉悦和对美的体验,助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教师的职业的稳定性。
2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造成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目前高职教学现状来看,社会环境、学校体制、课程特点、学生特点、教师人格特点共同造成了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
2.1 社会环境因素
现实中,“泛政治化”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尚未妥善解决,如今又处于市场化,信息网络化时代,思政理论课被看作“划划课本抄抄书、讲讲新闻读读报”的可有可无的学科,常被人漠视。
2.2 学校体制因素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教育特点,思政理论课受重视不高,具体表现为:学科建设薄弱、经费难以保障、评价体系不合理、政策支持少、教师进修渠道少,久而久之,教师丧失了开创性和工作热情。
2.3 课程本身因素
课程教材内容随时政热点不断更新,大众媒体普及使思政教师处于疲于应付的高负荷运转中。同时今日的中国、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这使思政教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与现实的接轨进一步加大了思政教学的难度,思政教师在疲于应付的教学中品尝不到工作的乐趣,心理自然产生一种倦怠感。
2.4 学生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弱,学习目标和动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注重实际效果,对思政理论课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产生冷漠消极心理,致使教师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
2.5 教师人格因素
高职院校中,担任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年轻教师日益增多。根据人格类型学理论,人格类型和工作存在匹配差异较大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年龄、性别、婚姻情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教师呈现出职业倦怠差异。据相关调查显示,年轻女性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已婚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要高于未婚教师。此外,典型完美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对工作过于投入,一旦遭遇挫折,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职业倦怠的客观存在,严重影响了思政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根据思政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需要從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采取措施,帮助思政教师预防、缓解和摆脱职业倦怠,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3.1 社会加大宣传,消除舆论偏见,扩大支持
从社会层面看,应加大宣传力度,消除社会偏见,制定相关政策,稳步推进高职思政教师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逐渐营造公共支持和信任的社会大环境,增强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自尊感;畅通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在进修、学历提升、职称评定和晋升等方面提供均等机会,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
3.2 学校增加经费投入,减轻教师工作负荷
根据职业倦怠的工作要求—控制—支持理论模型分析,高工作要求(指工作负担、时间压力)、低社会控制(指情感、信息、工具支持)的工作环境容易使员工产生工作压力感,滋生职业倦怠。因此,从学校层面看,高职院校要增加教学投入,组建专业的教学设计团队,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减轻思政教师由于工作负荷过重而产生的疲惫和无助感,保持其长期的工作热情。此外,高职院校要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完善健康保障机制,认真对待思政教师队伍中出现的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问题,必要时需要配备专业心理咨询者重点帮助职业倦怠严重的教师,使他们尽早步入心理健康正规。
3.3 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调适,减轻和消除职业倦怠
思政教师要加强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学会利用社会学相关知识丰富教学内容,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新形势需要,不断增强教学工作中的自我效能感。同时要学会利用心理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水平,科学认识人格类型及缺陷,强化自我调适及自控能力,形成一套完善的自我心理调适机制。同时,要经常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努力成为智慧型思政教师,避免职业倦怠的滋生和蔓延。
参考文献
[1] 徐大真.职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2] 蒋兆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回顾与展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 邹国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与干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关键词 高职 思政理论课 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中,思政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力量,然而近年来,相当数量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不仅影响了教师知识技能的正常发挥,而且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造成社会对思政理论课的普遍低评价。因此,探讨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寻找有效的干预对策,不仅能增强教师的职业稳定性,而且能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 职业倦怠的内涵及影响
1.1 职业倦怠的内涵
职业倦怠(job burnout)这一概念于1973年是由纽约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H.J.Freudenberger)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用以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诸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惫、工作卷入程度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工作成就感降低等负性症状。
马斯兰琪(Maslach)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工作中的长期情感和人际关系压力的持续反应,表现为耗竭、疏离以及无效能感。该定义目前被学术界广泛认可。1980年,首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上召开后,职业倦怠正在被包括教师职业在内的众多助人行业关注。
1.2 职业倦怠的影响
对思政理论课教师而言,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身心疲惫、心烦气躁;缺乏耐心、信心;自我评价低,自卑;个人成就感降低。它们会严重减少教师工作的驱动力,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学者型的无力感”。思政理论课教师承担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任务,一旦产生职业倦怠感后,工作就仅限于勉强维持教学,教学方法落后、作风懒散、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就会大打折扣,无法唤起学生情感的愉悦和对美的体验,助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教师的职业的稳定性。
2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造成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目前高职教学现状来看,社会环境、学校体制、课程特点、学生特点、教师人格特点共同造成了思政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
2.1 社会环境因素
现实中,“泛政治化”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尚未妥善解决,如今又处于市场化,信息网络化时代,思政理论课被看作“划划课本抄抄书、讲讲新闻读读报”的可有可无的学科,常被人漠视。
2.2 学校体制因素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教育特点,思政理论课受重视不高,具体表现为:学科建设薄弱、经费难以保障、评价体系不合理、政策支持少、教师进修渠道少,久而久之,教师丧失了开创性和工作热情。
2.3 课程本身因素
课程教材内容随时政热点不断更新,大众媒体普及使思政教师处于疲于应付的高负荷运转中。同时今日的中国、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这使思政教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与现实的接轨进一步加大了思政教学的难度,思政教师在疲于应付的教学中品尝不到工作的乐趣,心理自然产生一种倦怠感。
2.4 学生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弱,学习目标和动力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注重实际效果,对思政理论课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产生冷漠消极心理,致使教师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
2.5 教师人格因素
高职院校中,担任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年轻教师日益增多。根据人格类型学理论,人格类型和工作存在匹配差异较大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年龄、性别、婚姻情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教师呈现出职业倦怠差异。据相关调查显示,年轻女性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已婚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要高于未婚教师。此外,典型完美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对工作过于投入,一旦遭遇挫折,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职业倦怠的客观存在,严重影响了思政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根据思政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需要從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采取措施,帮助思政教师预防、缓解和摆脱职业倦怠,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3.1 社会加大宣传,消除舆论偏见,扩大支持
从社会层面看,应加大宣传力度,消除社会偏见,制定相关政策,稳步推进高职思政教师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逐渐营造公共支持和信任的社会大环境,增强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自尊感;畅通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在进修、学历提升、职称评定和晋升等方面提供均等机会,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
3.2 学校增加经费投入,减轻教师工作负荷
根据职业倦怠的工作要求—控制—支持理论模型分析,高工作要求(指工作负担、时间压力)、低社会控制(指情感、信息、工具支持)的工作环境容易使员工产生工作压力感,滋生职业倦怠。因此,从学校层面看,高职院校要增加教学投入,组建专业的教学设计团队,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减轻思政教师由于工作负荷过重而产生的疲惫和无助感,保持其长期的工作热情。此外,高职院校要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完善健康保障机制,认真对待思政教师队伍中出现的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问题,必要时需要配备专业心理咨询者重点帮助职业倦怠严重的教师,使他们尽早步入心理健康正规。
3.3 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调适,减轻和消除职业倦怠
思政教师要加强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学会利用社会学相关知识丰富教学内容,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新形势需要,不断增强教学工作中的自我效能感。同时要学会利用心理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水平,科学认识人格类型及缺陷,强化自我调适及自控能力,形成一套完善的自我心理调适机制。同时,要经常走出校园,广泛接触社会,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努力成为智慧型思政教师,避免职业倦怠的滋生和蔓延。
参考文献
[1] 徐大真.职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
[2] 蒋兆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回顾与展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 邹国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与干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