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 4 Reading——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研课、磨课为例,谈谈关注课堂细节在提升英语阅读课质量中的作用。
八年级英语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向学校课题核心专家组提交了导学案。审核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分段设置知识和能力目标,妨碍了目标达成。第一课时能力目标中提出能运用查读、略读、扫读等方式获取信息,第二课时能力目标中提出能运用精读、画画、填表等方式获取信息。两个能力目标侧重点不同,前者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后者培养学生的仔细阅读能力。这样设计有两点不妥:第一,将单词和词组分为两个部分,似乎考虑了难易梯度,但机械地根据词汇长短分类,有违认知规律,也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第二,将两种阅读能力的培养分配为两个课时,会占用学生完成其他学习任务的时间,同时,不利于文本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的逻辑储存、加工和处理。
二是学法指导实效性差,个体自主与组内合作指导不到位。导学案中两课时共有五处学法指导,主要为读前和读中两类,但学法指导仅限于学习任务安排和操作步骤介绍,不是真正的学法指导。如,导学案中对自主学习的指导表述为:“先独立完成,不会的看书第106页”,合作时则要求学生“和对子一起核对答案,要求会读”,然后“和组员核对答案”等。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些单词、短语,成员间如何合作完成任务?
三是预习检测和当堂检测形式化,背离了教学主线。预习检测和当堂检测完全倾向于词汇、语法,检测形式呆板,内容与阅读课基本无关。两堂课的当堂检测都采取应试题型,没有涉及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及短语。
四是阅读环节累赘,活动设计未能体现“导学”特点。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分段仔细阅读课文,阅读过程持续时间过长。读中的活动没有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组内核对答案,然后展示成果。
针对问题,专家组提出了改进建议:一是精简课时,减少活动环节。除学生课前能自主学习的内容外,其余两课时的内容合二为一,重构设计。二是优化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让学生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能创造的情境及活动。三是在学案中具体落实情感目标。比如,在学生回答相关思考题后,可以将答案链接成连贯性的表达,进而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贫困地区学生学习生活的看法。四是增加课后反思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自评学习结果,总结学习内容,及时查漏补缺。
八年级组教师根据建议讨论、修改导学案后,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教学中亮点很多,比如,先播放贫困地区孩子艰难求学的历程、渴望有机会上学的视频,接着引出希望工程标志,让学生思考、探讨其象征意义。这不仅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而且激起了学生的心灵共鸣。再比如,教学过程有理、有序、有节,活动设计新颖丰富,交流展示体现了主体性,而且知识传授和情感教育相得益彰,等等。
专家组观课后,感觉课堂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是教师虽完成了知识目标中的“read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但对“reading for main idea”关注不够。二是教师控制课堂的时间偏多,学生主体不够明显。在导入环节,教师设疑:“Why these children can not go to school?”学生还来不及思考,教师便自问自答:“Because they have no money for education.”后面的总结环节,教师直接将内容单调地呈现在PPT上,没有预留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剥夺了学生语言产出和生成的机会。三是教学指令不够清晰。教师语速较快、语调单一,不少学生难以及时、完整地理解教师的指令,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课堂效率。四是要加强知识的拓展,要加强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多听学生的想法,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最后总结时,可以向学生提问,“What can we do for them?”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五是应注意知识的迁移与运用。阅读和写作有很强的关联性,可以根据本课内容布置口头或书面小作文。
针对问题和建议,授课教师做了调整后再次授课,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是检测形式更加灵活。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词汇和短语,改变了让学生直接朗读的形式,采取“Touching game”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加分,充分发挥了小组学习的合作和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了复习、检测的效率。二是导入不再自问自答,而是采用先议后导的方法。观看视频后,让学生自己思考why及how,大大提高了导入的效果。三是指令更具启发性、引导性。四是情境更生活化,且注意了书本和现实的联系。在学习了贫困地区的孩子们“get up at 5 am and study until 11 pm”后,立即反问学生自己的情况,让学生通过对比,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五是注重了课后的总结拓展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回顾本课的知识点,并思考“what can we do for them?”从而形成了集体智慧。
这次研修活动,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教学设计,可以在细节方面精益求精,力求在授课前预知教学问题。其次,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提升专业素养。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更要注重课堂细节。其三,不要为了研究而研究,研究课题应来自于教学生成。其四,学校要建立校本研究长效机制,要让专家、骨干力量全程参与教研。
八年级英语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向学校课题核心专家组提交了导学案。审核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分段设置知识和能力目标,妨碍了目标达成。第一课时能力目标中提出能运用查读、略读、扫读等方式获取信息,第二课时能力目标中提出能运用精读、画画、填表等方式获取信息。两个能力目标侧重点不同,前者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后者培养学生的仔细阅读能力。这样设计有两点不妥:第一,将单词和词组分为两个部分,似乎考虑了难易梯度,但机械地根据词汇长短分类,有违认知规律,也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第二,将两种阅读能力的培养分配为两个课时,会占用学生完成其他学习任务的时间,同时,不利于文本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的逻辑储存、加工和处理。
二是学法指导实效性差,个体自主与组内合作指导不到位。导学案中两课时共有五处学法指导,主要为读前和读中两类,但学法指导仅限于学习任务安排和操作步骤介绍,不是真正的学法指导。如,导学案中对自主学习的指导表述为:“先独立完成,不会的看书第106页”,合作时则要求学生“和对子一起核对答案,要求会读”,然后“和组员核对答案”等。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些单词、短语,成员间如何合作完成任务?
三是预习检测和当堂检测形式化,背离了教学主线。预习检测和当堂检测完全倾向于词汇、语法,检测形式呆板,内容与阅读课基本无关。两堂课的当堂检测都采取应试题型,没有涉及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及短语。
四是阅读环节累赘,活动设计未能体现“导学”特点。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分段仔细阅读课文,阅读过程持续时间过长。读中的活动没有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组内核对答案,然后展示成果。
针对问题,专家组提出了改进建议:一是精简课时,减少活动环节。除学生课前能自主学习的内容外,其余两课时的内容合二为一,重构设计。二是优化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让学生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能创造的情境及活动。三是在学案中具体落实情感目标。比如,在学生回答相关思考题后,可以将答案链接成连贯性的表达,进而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贫困地区学生学习生活的看法。四是增加课后反思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学后反思,自评学习结果,总结学习内容,及时查漏补缺。
八年级组教师根据建议讨论、修改导学案后,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教学中亮点很多,比如,先播放贫困地区孩子艰难求学的历程、渴望有机会上学的视频,接着引出希望工程标志,让学生思考、探讨其象征意义。这不仅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而且激起了学生的心灵共鸣。再比如,教学过程有理、有序、有节,活动设计新颖丰富,交流展示体现了主体性,而且知识传授和情感教育相得益彰,等等。
专家组观课后,感觉课堂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是教师虽完成了知识目标中的“reading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但对“reading for main idea”关注不够。二是教师控制课堂的时间偏多,学生主体不够明显。在导入环节,教师设疑:“Why these children can not go to school?”学生还来不及思考,教师便自问自答:“Because they have no money for education.”后面的总结环节,教师直接将内容单调地呈现在PPT上,没有预留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剥夺了学生语言产出和生成的机会。三是教学指令不够清晰。教师语速较快、语调单一,不少学生难以及时、完整地理解教师的指令,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课堂效率。四是要加强知识的拓展,要加强技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多听学生的想法,并对课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最后总结时,可以向学生提问,“What can we do for them?”进一步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五是应注意知识的迁移与运用。阅读和写作有很强的关联性,可以根据本课内容布置口头或书面小作文。
针对问题和建议,授课教师做了调整后再次授课,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是检测形式更加灵活。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词汇和短语,改变了让学生直接朗读的形式,采取“Touching game”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加分,充分发挥了小组学习的合作和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了复习、检测的效率。二是导入不再自问自答,而是采用先议后导的方法。观看视频后,让学生自己思考why及how,大大提高了导入的效果。三是指令更具启发性、引导性。四是情境更生活化,且注意了书本和现实的联系。在学习了贫困地区的孩子们“get up at 5 am and study until 11 pm”后,立即反问学生自己的情况,让学生通过对比,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五是注重了课后的总结拓展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回顾本课的知识点,并思考“what can we do for them?”从而形成了集体智慧。
这次研修活动,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启示:首先,教学设计,可以在细节方面精益求精,力求在授课前预知教学问题。其次,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提升专业素养。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更要注重课堂细节。其三,不要为了研究而研究,研究课题应来自于教学生成。其四,学校要建立校本研究长效机制,要让专家、骨干力量全程参与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