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入的115例脑梗死患者采用西门子PE-X3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和狭窄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 115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病变87例,占脑梗死患者的75.6%,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5例(177个斑块),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89处,占50.3%,软斑、混合斑共133个,占75.1%,硬斑44个,占24.9%,可见脑梗死患者中,以软斑及混合斑块为主。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对指导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
脑梗死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最常见的原因不是颅内血管而是颅外段颈动脉,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1]。本文通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析,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病例来源于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15例,其中男78例,女37例,年龄51~89岁,平均(65±8)岁。纳入标准:符合2006年全国第八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2],24~72h内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1.2.1 采用西门子PE-X3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5—10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其颈部,检查时头偏向对侧,探头置于颈部,先从颈动脉起始部作纵向及横向扫描,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CCA)主干、分又处(BIF)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尽可能检查到最高位置,观察并记录血管壁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有无粥样斑块形成,有斑块形成者,观察斑块回声强度、斑块的部位及形态、大小、数量、管腔是否狭窄及其程度,并通过彩色多谱勒观察血流状况,测量血流参数,帮助判断。
1.2.2 检测指标及判断标准[3]:(1)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颈动脉内膜正常应为纤细光滑,管壁呈典型的“双线征”,内中膜厚度≥1.0mm为增厚,内中膜>1.2mm为动脉粥样硬化扁平斑形成。(2)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图像形态斑块又分三种性质:①不稳定性斑块,也称为软斑,其呈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质,表面不規则,为纤维帽变薄或断裂的易损斑块,易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②稳定性斑块又称硬斑,回声强,内部回声均质,表面内膜下覆盖有纤维帽,不易破裂,可致管腔狭窄,较少发生心脑血管意外。③还有一种介于稳定和不稳定斑块之间的斑块称混合斑,其也有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所以一旦查出应及早做稳定斑块治疗,定期检查,及时跟踪治疗。(3)狭窄程度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级。轻度狭窄:狭窄率为1%~49%;中度狭窄:狭窄率为50%~69%;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99%;血管闭塞:血流信号消失,无血流通过。
2 结果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 115例脑梗死患者中正颈动脉病变87例,占脑梗死患者的75.6%,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65例,占56.5%。共检出斑块数177处,多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具体分布为:颈总动脉分叉处89处(50.3%),颈总动脉主干17处(9.6%),颈内动脉起始部53处(29.9%),颈外动脉起始部18处(10.2%)。
2.2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 177个颈动脉斑块中软斑79个,占44.6%;硬斑44个,占24.9%;混合斑54个,占30.5%。软斑、混合斑共133个,占75.1%,可见脑梗死患者中,以软斑及混合斑块为主。
2.3 颈动脉粥样斑块所致动脉狭窄情况 65例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中发生血管狭窄的34例,其中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15例,重度狭窄4例,颈动脉闭塞共6例,其中单侧4例,双侧2例,其中5例为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1例为颈外动脉起始部闭塞。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全身性疾病,其形成主要是动脉内膜下类脂质的沉积,并伴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斑块部位的动脉壁增厚变硬,斑块内部组织坏死后与沉积的脂质结合,形成粥样物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后,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以及栓子脱落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4]。颈总动脉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已得到大家公认,由于其解剖特点血流缓慢,涡流形成,容易损伤内膜,继之高密度乳糜微粒及脂蛋白聚集于这些粗糙区域,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本研究也证实如此。
在本组资料中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占56.5%,且以不稳定斑块为主。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判断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的范围、程度等,不稳定斑块包括软斑、扁平斑、易损斑块,其发展速度较快,且易脱落出血,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是脑梗死的重要栓子来源[5],由此可见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总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病因,对脑梗死患者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性质、动脉狭窄程度,为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尽早给予积极的临床干预有助于稳定斑块,预防血栓形成,及时有效地防止脑梗死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毅.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12(2):186—188.
[2]中华医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9(6):379.
[3]杜起军,崔立刚.超声诊断临床备忘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413—423.
[4]陈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7):127.
[5]赵志华,付耀高,刘小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07,10(5):48-49.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
脑梗死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最常见的原因不是颅内血管而是颅外段颈动脉,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1]。本文通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析,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病例来源于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15例,其中男78例,女37例,年龄51~89岁,平均(65±8)岁。纳入标准:符合2006年全国第八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2],24~72h内并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
1.2 仪器与方法:
1.2.1 采用西门子PE-X3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5—10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其颈部,检查时头偏向对侧,探头置于颈部,先从颈动脉起始部作纵向及横向扫描,依次检查双侧颈总动脉(CCA)主干、分又处(BIF)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尽可能检查到最高位置,观察并记录血管壁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有无粥样斑块形成,有斑块形成者,观察斑块回声强度、斑块的部位及形态、大小、数量、管腔是否狭窄及其程度,并通过彩色多谱勒观察血流状况,测量血流参数,帮助判断。
1.2.2 检测指标及判断标准[3]:(1)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颈动脉内膜正常应为纤细光滑,管壁呈典型的“双线征”,内中膜厚度≥1.0mm为增厚,内中膜>1.2mm为动脉粥样硬化扁平斑形成。(2)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图像形态斑块又分三种性质:①不稳定性斑块,也称为软斑,其呈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质,表面不規则,为纤维帽变薄或断裂的易损斑块,易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②稳定性斑块又称硬斑,回声强,内部回声均质,表面内膜下覆盖有纤维帽,不易破裂,可致管腔狭窄,较少发生心脑血管意外。③还有一种介于稳定和不稳定斑块之间的斑块称混合斑,其也有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所以一旦查出应及早做稳定斑块治疗,定期检查,及时跟踪治疗。(3)狭窄程度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级。轻度狭窄:狭窄率为1%~49%;中度狭窄:狭窄率为50%~69%;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99%;血管闭塞:血流信号消失,无血流通过。
2 结果
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 115例脑梗死患者中正颈动脉病变87例,占脑梗死患者的75.6%,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65例,占56.5%。共检出斑块数177处,多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具体分布为:颈总动脉分叉处89处(50.3%),颈总动脉主干17处(9.6%),颈内动脉起始部53处(29.9%),颈外动脉起始部18处(10.2%)。
2.2 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 177个颈动脉斑块中软斑79个,占44.6%;硬斑44个,占24.9%;混合斑54个,占30.5%。软斑、混合斑共133个,占75.1%,可见脑梗死患者中,以软斑及混合斑块为主。
2.3 颈动脉粥样斑块所致动脉狭窄情况 65例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中发生血管狭窄的34例,其中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15例,重度狭窄4例,颈动脉闭塞共6例,其中单侧4例,双侧2例,其中5例为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1例为颈外动脉起始部闭塞。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全身性疾病,其形成主要是动脉内膜下类脂质的沉积,并伴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斑块部位的动脉壁增厚变硬,斑块内部组织坏死后与沉积的脂质结合,形成粥样物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后,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以及栓子脱落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原因[4]。颈总动脉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已得到大家公认,由于其解剖特点血流缓慢,涡流形成,容易损伤内膜,继之高密度乳糜微粒及脂蛋白聚集于这些粗糙区域,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本研究也证实如此。
在本组资料中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占56.5%,且以不稳定斑块为主。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判断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的范围、程度等,不稳定斑块包括软斑、扁平斑、易损斑块,其发展速度较快,且易脱落出血,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是脑梗死的重要栓子来源[5],由此可见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总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病因,对脑梗死患者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性质、动脉狭窄程度,为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尽早给予积极的临床干预有助于稳定斑块,预防血栓形成,及时有效地防止脑梗死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毅.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12(2):186—188.
[2]中华医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29(6):379.
[3]杜起军,崔立刚.超声诊断临床备忘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413—423.
[4]陈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7):127.
[5]赵志华,付耀高,刘小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07,10(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