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展中学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领路人、指路人和组织者。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更要有创新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责任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师角色转换 教师素质要求
国家教育部2001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将研究性学习列入了课程计划。2006年12月颁布的《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意味着,试题对于考生的创新品质和研究性学习等能力要求,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渗透和体现。这就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研究性学习要予以高度的重视。面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以便更好的发挥教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成为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谈下几点看法。
一、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更新
1.创设学习情景,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领路人”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选题——设计——实施——汇报”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但学生缺乏探究问题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设学习情景,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指出课题活动所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做好学生顺利开展研究的“领路人”。
例如课题选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研究的成功与否。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自主选题时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如何选出适合自己特点的,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自己力所能及的渠道,获得知识并能够予以解决的课题,成为学生一接触研究性课题就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学生的选题、立题、捕捉问题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除了了解教材现有的基本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的脱离现有的课本知识去调查研究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一些与当前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性较强的问题,特别是学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的课题。但学生选的课题往往范围偏大,教师可以把这些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小课题,便于学生调查研究。如有的学生提出了《我县农业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这一课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种植业结构调查研究、林业发展调查研究、畜牧业发展调查研究、农民收入状况调查研究等几个小课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交给不同的同学去调查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针对课题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通过那些途径获取哪几个方面的材料,调查哪些单位等,从而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
2.有效推动活动发展,成为学生实践探索的“指路人”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过程是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探索的过程。学生必须通过实证材料能够做出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判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制定设计方案;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搜寻资料,寻找答案;深入有关单位,向师长求教,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动脑活动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的激励学生树立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自信心,不断了解活动的实际进展,注意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指导学生获取活动中的有关信息,同时及时发现活动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合适途径;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他们面对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必要的课题调整。教师还应指导他们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善于与各种人群进行交流和合作;指导他们学会设计调查问卷、表格及对材料的分析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小论文阐释自己的观点等。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信心,不断推进活动向前发展。
3.善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研讨的“组织者”
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合作。因为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课题跨学科综合性高,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诸多方面知识,这些课题往往背景复杂,时间、空间跨度大,调查起来点多面广,需要课题组成员密切分工合作,相互学习、互相补充。而作为教师应善于组织协调,要组织学生对研究性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去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众多材料、诸多问题中理清思路,疏通思想,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概括,以及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交流各自的活动成果等。在合作研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加强人际之间的合作,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成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艺术中,对教师角色地位的转移作了精辟的定位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那出现成真理的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今天,唯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也才能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断适应新世纪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精通专业知识,了解相关知识
就研究性学习本身而言,它不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相反却以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和运用作为实施的基点和目的,它所关注的是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它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从而给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宽厚的基础。思想政治课是跨学科程度较高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层面。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界限,关注交叉学科之间相关联的知识点。思想政治课研究性课题个案的操作实践,往往需要学生具有跨学科的知识、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关于“我县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这一课题,既需要学生掌握好思想政课中掌握好“农业”的有关知识,又要运用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所以要搞好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不仅要精通思想政治专业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态势和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还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学科,如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等相关知识领域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还必须通晓和掌握外语、信息技术知识,以便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自己动手、自己思考来获取课题研究的资料,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汇报课题研究成果,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题研究。
2.强烈的创新意识,鲜明的时代责任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研究性学习本身没有千篇一律的可操作的“本本”和套路规范,它更多的是增加了实施过程中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课程实施模式、课题切入口、课题选择、课题推行步骤、课题资料来源、课题研究结果及呈现方式等。其中,几乎每个环节都要因地制宜、因现有的条件而决定。这不仅给学生,而且给老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作用,而且更要培养和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学会在没有“本本”、“条条”的情况下,遵循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和一般运作流程,创造性的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而指导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探求学生的学习心理,强化学习动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时引导、捕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在研究性学习中,才能灵活机智,不循教条、不拘模式,始终做好指导、管理工作,在课题选择、设计、实施、汇报过程中激发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密切关注自然、社会,增强社会实践和科研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学校教育将更为开放,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在深化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加强法制观念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和科研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地位,从而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教师只有关注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才能捕捉到合适的研究性课题;教师只有关注国家、社会、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把握当今重大时政和自然、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弄清其来龙去脉,才能树立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现代意识。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育科研能力无疑是一种可以直接转化的生产力,理所当然的转化为教师自我完善、积极适应新角色规范的内在要求,这也是本质上区别于传统教育,顺应新世纪全球教育发展宏观走势的一种“现代教育文明”。教师只有增强科研能力,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解决各类问题,传授他们进行社会调查,获取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指导他们设计调查问卷和表格以及分析材料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和成果。
4.高尚的道德素质,无私的奉献精神
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的素质。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爱”,不只是停留在“母爱”的水准上,它应当是凝聚时代社会要求的更高尚、更博大的“教育爱”。无论社会变革如何激烈,教育改革如何深入,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始终是教师素质的最重要方面。高尚的师德、包括教师的爱国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学理念、乐观的工作态度、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等等。平时的教育教学,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指导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关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创造性思维;在这些工作中,离开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
总之,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最为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把思想政治课的研究性学习搞好,推动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2006年12月,山东教育出版社.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走进新课程——与新课程实施者对话》.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第一中学)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师角色转换 教师素质要求
国家教育部2001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将研究性学习列入了课程计划。2006年12月颁布的《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意味着,试题对于考生的创新品质和研究性学习等能力要求,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渗透和体现。这就要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研究性学习要予以高度的重视。面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教师素质,以便更好的发挥教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成为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谈下几点看法。
一、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更新
1.创设学习情景,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领路人”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选题——设计——实施——汇报”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但学生缺乏探究问题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设学习情景,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指出课题活动所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做好学生顺利开展研究的“领路人”。
例如课题选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研究的成功与否。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自主选题时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如何选出适合自己特点的,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自己力所能及的渠道,获得知识并能够予以解决的课题,成为学生一接触研究性课题就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学生的选题、立题、捕捉问题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除了了解教材现有的基本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的脱离现有的课本知识去调查研究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一些与当前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性较强的问题,特别是学校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的课题。但学生选的课题往往范围偏大,教师可以把这些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小课题,便于学生调查研究。如有的学生提出了《我县农业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这一课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种植业结构调查研究、林业发展调查研究、畜牧业发展调查研究、农民收入状况调查研究等几个小课题,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交给不同的同学去调查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针对课题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通过那些途径获取哪几个方面的材料,调查哪些单位等,从而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
2.有效推动活动发展,成为学生实践探索的“指路人”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过程是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探索的过程。学生必须通过实证材料能够做出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判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制定设计方案;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搜寻资料,寻找答案;深入有关单位,向师长求教,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动脑活动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的激励学生树立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自信心,不断了解活动的实际进展,注意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指导学生获取活动中的有关信息,同时及时发现活动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合适途径;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他们面对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进行必要的课题调整。教师还应指导他们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善于与各种人群进行交流和合作;指导他们学会设计调查问卷、表格及对材料的分析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撰写小论文阐释自己的观点等。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信心,不断推进活动向前发展。
3.善于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研讨的“组织者”
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合作。因为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课题跨学科综合性高,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诸多方面知识,这些课题往往背景复杂,时间、空间跨度大,调查起来点多面广,需要课题组成员密切分工合作,相互学习、互相补充。而作为教师应善于组织协调,要组织学生对研究性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去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在众多材料、诸多问题中理清思路,疏通思想,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概括,以及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交流各自的活动成果等。在合作研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耐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加强人际之间的合作,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成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艺术中,对教师角色地位的转移作了精辟的定位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那出现成真理的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今天,唯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也才能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不断适应新世纪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精通专业知识,了解相关知识
就研究性学习本身而言,它不把超纲超本的学习作为目标,相反却以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和运用作为实施的基点和目的,它所关注的是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它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从而给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宽厚的基础。思想政治课是跨学科程度较高的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层面。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界限,关注交叉学科之间相关联的知识点。思想政治课研究性课题个案的操作实践,往往需要学生具有跨学科的知识、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关于“我县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这一课题,既需要学生掌握好思想政课中掌握好“农业”的有关知识,又要运用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所以要搞好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不仅要精通思想政治专业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态势和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还要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学科,如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等相关知识领域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还必须通晓和掌握外语、信息技术知识,以便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自己动手、自己思考来获取课题研究的资料,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汇报课题研究成果,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题研究。
2.强烈的创新意识,鲜明的时代责任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研究性学习本身没有千篇一律的可操作的“本本”和套路规范,它更多的是增加了实施过程中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课程实施模式、课题切入口、课题选择、课题推行步骤、课题资料来源、课题研究结果及呈现方式等。其中,几乎每个环节都要因地制宜、因现有的条件而决定。这不仅给学生,而且给老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作用,而且更要培养和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学会在没有“本本”、“条条”的情况下,遵循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和一般运作流程,创造性的开展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而指导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探求学生的学习心理,强化学习动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时引导、捕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在研究性学习中,才能灵活机智,不循教条、不拘模式,始终做好指导、管理工作,在课题选择、设计、实施、汇报过程中激发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密切关注自然、社会,增强社会实践和科研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学校教育将更为开放,这必然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在深化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加强法制观念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自身的社会实践和科研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地位,从而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教师只有关注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才能捕捉到合适的研究性课题;教师只有关注国家、社会、人类和世界的命运,把握当今重大时政和自然、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弄清其来龙去脉,才能树立人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现代意识。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育科研能力无疑是一种可以直接转化的生产力,理所当然的转化为教师自我完善、积极适应新角色规范的内在要求,这也是本质上区别于传统教育,顺应新世纪全球教育发展宏观走势的一种“现代教育文明”。教师只有增强科研能力,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解决各类问题,传授他们进行社会调查,获取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指导他们设计调查问卷和表格以及分析材料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和成果。
4.高尚的道德素质,无私的奉献精神
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的素质。教师职业道德中的“爱”,不只是停留在“母爱”的水准上,它应当是凝聚时代社会要求的更高尚、更博大的“教育爱”。无论社会变革如何激烈,教育改革如何深入,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始终是教师素质的最重要方面。高尚的师德、包括教师的爱国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学理念、乐观的工作态度、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等等。平时的教育教学,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指导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关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到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创造性思维;在这些工作中,离开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
总之,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最为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把思想政治课的研究性学习搞好,推动中学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2006年12月,山东教育出版社.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走进新课程——与新课程实施者对话》.
(作者单位:山东省博兴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