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很多艺术形式和审美类型的差异导致了中西艺术文化审美的差异,而戏剧作为历史悠久且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之一,代表着中西方各自不同深层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角度。艺术审美存在于大众文化的审美当中,是大众文化的积淀,中国的传统戏剧经历数百年的传承,依然保持着独特的艺术样式和审美品格。戏剧是中西艺术分析的切入点,是一个文本参照和范式比较,所以本文对这种艺术审美类型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比照。本文从中西戏剧代表作《牡丹亭》和《猫》这两部作品入手,对中西艺术审美潜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尝试性地分析了对中西喜剧中艺术内容的差异,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戏曲 西方戏剧《猫》 艺术审美
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不少艺术作品成为了珍品,就是因为这些优秀的作品承载了艺术的精华,它们禁得起岁月的打磨,流传到现在便成为一件又一件不朽的佳作。无论在任何时代看这些作品都是经典之作。戏剧作品的内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代表着这个民族最值得赞赏的审美基因。戏剧是一种艺术气息十分浓郁的文化形式,在千年的传承之后仍然能够大放异彩。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中国戏剧里是具有典型代表的艺术形式,而西方的戏剧一般是指话剧。当然,无论是中国戏曲还是西方话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必定要经历各种文化的磨合,最终才能发展成一个成熟并且能源远流长的作品。中国著名艺术佳作《牡丹亭》已经在戏剧的舞台上面活跃了二三十年的光景,迄今为止仍然堪称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纵观国际,西方歌舞剧《猫》与中国戏曲《牡丹亭》在艺术价值上处于同等的地位。而事实上,这两部作品在创作时间、艺术表现手法、情节矛盾冲突和故事架构上面并没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综合以上因素对两部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为了对不同民族存在的不同艺术审美上有更深的理解,本文以比较的眼光对艺术审美差异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企图通过对这种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来探索存在于中西艺术文化精神世界中的审美理念。
一 中西戏剧范式的艺术审美形式的感官差异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社会趋势,戏剧的显示方式也就跟着有所变迁,更加的多元化。但是,在戏剧作品上还是很容易区分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的不同,这些不同大部分来自于作品艺术表演上,通过艺术表演表达的思想和营造的氛围都有所不同,戏剧的类学特点就是由演员演绎人物的人生,通过一种公众的方式进行情节的展示。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他曾经针对戏曲发表过这样的评论:“戏曲艺术就是用歌曲舞蹈的形式给观众阐述出不同的故事。”那么也就解释了艺术表现的三大组成元素,即用以塑造喜剧人物的演员、表演的舞台、艺术语言和肢体动作。以上种种要求与西方文化基本相同,那么最后区分两者的不同就是从表现戏剧歌舞形式的差异中体现,下面我们对《牡丹亭》和《猫》这两部作品的歌舞表现进行对比。
中国戏曲艺术审美的角度是注重形式表达意境的方式,也就是说用表演者丰富的艺术表演形式来表达特殊的艺术情感,这对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来说是比较独特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把一个个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变化塑造出来,展示出独特的精神艺术。那么作为中国戏曲代表作之一的《牡丹亭》在舞台的表演中,演员的戏曲动作和表演场景,语言运用中都能体现出中国戏曲的成熟,戏曲的成熟体现在从各种方面都能凸显舞台表演的程式化,例如,在角色的划分、化妆、道具等方面,这就意味着整个作品的完善。
从中国的历史上追溯到现在,不难看出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从古代的祭祀仪式、祈福舞蹈、巫术占卜活动中慢慢发展而来的。元朝时期,戏曲艺术一度发展到了顶峰;到了明朝南戏经过完善成就了明传奇,这种新型的戏曲形式在很多方面都优于南戏,所以很快便被传唱开来。最重要的是戏曲的艺术审美表演形式完善,虽然不同时期会进入不同阶段的进化期,但每个发展阶段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十分关键。
对于戏剧或者戏曲来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从歌、舞、故事表演的结合发展而来的,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古希腊时期的宗教仪式发展至今,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科技的变新,西方的戏剧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音乐剧《猫》通过展示猫对人类社会的好奇和不同的视觉角度出发,塑造了自己独到的表演形式,并通过角色的鲜明性格表达,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这是西方戏剧上典型的代表,西方的戏剧起初以悲剧见长,随后发展为喜剧,然后是正剧,近现代还出现了歌剧和舞剧,将这些组合在一起便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喜剧体系,这与中国的戏曲相比较,人物的性格多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和宣泄,舞台的表演形式更加夸张,场面气势宏大而有激情。
综合以上的对比来看,中西戏剧范式的艺术审美形式的感官差异就歌舞方面来看,西方的歌舞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情到深处的自然流入更加直接,语言表达方式也更加直白,除此之外主题鲜明大胆,激情四射。而中国戏曲的表达比较含蓄,从内涵的意义上更加具有反思性,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对于表演上的韵律美要求严格,注重从意境上感染大众群体。
二 中西戏剧范式的艺术审美剧情表现的差异
戏曲艺术表现的三大组成元素是用以塑造喜剧人物的演员、表演的舞台、艺术语言和肢体动作。在中西戏剧艺术表达中,艺术审美就是一个时代的大众审美风向标,从无论是角色的选取还是人物情节的设计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中国戏曲文化大多是以生活原型为蓝本的,不管是故事的曲折还是叙事都和真实的时代生活关联,但是在西方的戏剧作品中,更多的是突破时代的艺术审美,大胆的设想和突破,挖掘出潜藏在艺术审美中的精华。
《牡丹亭》是一部层次感极强的作品,无论是它的角色选取还是情节安排都十分有序,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升华戏曲中的感情,这是和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形态基本相一致的。《牡丹亭》作为古典爱情剧的一个范本,在不否定当时畸形社会伦理的基础上却又否定了社会的结构,从题材的内容层面上进行突破,在表现杜丽娘反对传统封建礼教时,并没有全面地否定当时社会强势群体的权威性。在整个作品当中最大程度地表现在对人性上的感性追求,但是还在一个整体的原则准则之上,仿佛是一个界限不容破坏一般。所以,作品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封建礼教提出质疑,并且勇于评判那些压抑人性的行为,但当时社会的伦理认识还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作品仍然能够给人一种温和的亲切感,这与戏曲中的节奏和表现形式达到了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作品中的艺术审美有所改变,但是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表现目的,依然建立在时代背景下,并且要求作品是要被大众所接受的,因此,可以说这部经典的爱情戏曲含蓄地表达出了人性觉醒追求的萌芽,又带着浓浓的社会形态特殊性的艺术审美。 西方早期的戏剧作品大部分都是悲剧,可以说悲剧戏剧是西方戏剧发展的一个起点,在悲剧的艺术表现上一般都有很强的批判性,故事情节的设定也有明显的矛盾冲突,亚里士多德是这样定义悲剧概念的:这是一种细微的模仿,具有非常严肃、完整并且会保持一个较长周期的特点,其中被激发出来的怜悯感与恐惧感能够被彻底的净化,然后尽情的宣泄出来。中国著名文学大师鲁迅曾经这样形容: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而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裂了给人们看”。西方著名歌剧《猫》则是将喜剧的主角锁定在一群可爱、神秘并且被人们所熟知的动物“猫”身上,整个故事情节都是通过“猫”的视角表现出来的,用动物的感情与行为反应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世态炎凉,具有非常犀利的批判意味。
相比较而言,中国戏曲艺术审美的角度更擅长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样便使得所有的情绪都张弛有度,饱满却不宣泄,达到了一种和谐的韵律美。这种艺术审美风格符合中国式的审美标准,艺术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在戏剧上与西方截然不同,不难看出西方的艺术审美使得戏剧饱满热烈,通过夸张的表演形式来表现主题,语言丰富饱含激情和热烈,通过这样的比较在中西戏剧范式的艺术审美剧情的表现中可以体会,戏剧表达的方式差异本身就是反映着当时社会形态的大众审美观,在这样的大众审美角度之下,《猫》这部作品获得了如此成功的效应,通过猫的视角来看人生,这样的艺术审美角度别出心裁,也是西方戏剧的典型代表之一。
三 中西戏剧范式的艺术审美文化的差异性
需要明确的是,中西戏曲中所涉及的表演形式和表现形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艺术审美在文化艺术当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在戏剧的表现形式中艺术审美无疑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就把当时的社会形态微观地体现在了艺术作品上,从某一个角度突出地表现社会文化,同时也源自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积淀。
在《中华文化史》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造就了具有宗法特征的中华文化模式。中国文化经历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和佛教理念的洗礼,这三种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精神影响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于是艺术这样的独特表达形式自然就成为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审美的载体。
归纳总结,因为中西喜剧在对“人”的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导致他们的情感表达核心、表现方式与习惯上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家族,所以在文化体系中多以“家”的含义凸显个人与民族的责任感;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意愿的表达,所以将重心放在了自由和权力之上。也就是经常说到的“红花”和“绿叶”。在《牡丹亭》中,有很多人物来营造一个表演的动作。这在注重个人本位、看重个人价值的西方戏剧中很少出现。而西方歌舞剧《猫》虽然也是通过设置很多人物来保证歌剧剧情的完整性,但不同的是每一个出场的角色都会有专属于自己的台词及表演动作。所以说,对于“人”的不同理解方式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四 结语
通过上述的论述可以得出,基于对“人”理解的不同,中国戏曲和西方戏曲在艺术审美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些主要体现在戏剧的结构、情节的叙述和歌舞表现形式上面。进而引发出存在于两种文化内涵中的核心因素“人”。也就是说,戏剧作品中的艺术审美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对比这两部作品,从感官、剧情、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对比出中西艺术审美的差异性。因为,不同的文化语境构成了不同的精神审美标准,这样的标准直接影响着戏剧的表现形式,继而产生了所谓的差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差异的存在也为反艺术审美差异奠定了基础,两者的辩证关系反而能够促进不同艺术精髓之间的沟通。
参考文献:
[1] 姚颖:《浅析音乐剧〈猫〉的艺术魅力》,《大舞台》,2011年第4期。
[2] 王婧:《浅析音乐剧〈猫〉的艺术特色》,《学习月刊》,2011年第20期。
[3] 薛锋堂、黄忠原:《音乐剧〈猫〉的艺术赏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Z2期。
[4] 张金芳:《音乐剧〈猫〉的声乐审美特征研究》,《昌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 孙琳:《音乐剧〈猫〉的成功之谜》,《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
(李瑜,西安音乐学院讲师)
关键词:中国戏曲 西方戏剧《猫》 艺术审美
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不少艺术作品成为了珍品,就是因为这些优秀的作品承载了艺术的精华,它们禁得起岁月的打磨,流传到现在便成为一件又一件不朽的佳作。无论在任何时代看这些作品都是经典之作。戏剧作品的内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代表着这个民族最值得赞赏的审美基因。戏剧是一种艺术气息十分浓郁的文化形式,在千年的传承之后仍然能够大放异彩。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中国戏剧里是具有典型代表的艺术形式,而西方的戏剧一般是指话剧。当然,无论是中国戏曲还是西方话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必定要经历各种文化的磨合,最终才能发展成一个成熟并且能源远流长的作品。中国著名艺术佳作《牡丹亭》已经在戏剧的舞台上面活跃了二三十年的光景,迄今为止仍然堪称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纵观国际,西方歌舞剧《猫》与中国戏曲《牡丹亭》在艺术价值上处于同等的地位。而事实上,这两部作品在创作时间、艺术表现手法、情节矛盾冲突和故事架构上面并没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综合以上因素对两部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为了对不同民族存在的不同艺术审美上有更深的理解,本文以比较的眼光对艺术审美差异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企图通过对这种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来探索存在于中西艺术文化精神世界中的审美理念。
一 中西戏剧范式的艺术审美形式的感官差异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社会趋势,戏剧的显示方式也就跟着有所变迁,更加的多元化。但是,在戏剧作品上还是很容易区分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的不同,这些不同大部分来自于作品艺术表演上,通过艺术表演表达的思想和营造的氛围都有所不同,戏剧的类学特点就是由演员演绎人物的人生,通过一种公众的方式进行情节的展示。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学者,他曾经针对戏曲发表过这样的评论:“戏曲艺术就是用歌曲舞蹈的形式给观众阐述出不同的故事。”那么也就解释了艺术表现的三大组成元素,即用以塑造喜剧人物的演员、表演的舞台、艺术语言和肢体动作。以上种种要求与西方文化基本相同,那么最后区分两者的不同就是从表现戏剧歌舞形式的差异中体现,下面我们对《牡丹亭》和《猫》这两部作品的歌舞表现进行对比。
中国戏曲艺术审美的角度是注重形式表达意境的方式,也就是说用表演者丰富的艺术表演形式来表达特殊的艺术情感,这对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来说是比较独特的方式,通过艺术作品把一个个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变化塑造出来,展示出独特的精神艺术。那么作为中国戏曲代表作之一的《牡丹亭》在舞台的表演中,演员的戏曲动作和表演场景,语言运用中都能体现出中国戏曲的成熟,戏曲的成熟体现在从各种方面都能凸显舞台表演的程式化,例如,在角色的划分、化妆、道具等方面,这就意味着整个作品的完善。
从中国的历史上追溯到现在,不难看出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从古代的祭祀仪式、祈福舞蹈、巫术占卜活动中慢慢发展而来的。元朝时期,戏曲艺术一度发展到了顶峰;到了明朝南戏经过完善成就了明传奇,这种新型的戏曲形式在很多方面都优于南戏,所以很快便被传唱开来。最重要的是戏曲的艺术审美表演形式完善,虽然不同时期会进入不同阶段的进化期,但每个发展阶段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十分关键。
对于戏剧或者戏曲来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从歌、舞、故事表演的结合发展而来的,同样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古希腊时期的宗教仪式发展至今,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科技的变新,西方的戏剧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音乐剧《猫》通过展示猫对人类社会的好奇和不同的视觉角度出发,塑造了自己独到的表演形式,并通过角色的鲜明性格表达,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这是西方戏剧上典型的代表,西方的戏剧起初以悲剧见长,随后发展为喜剧,然后是正剧,近现代还出现了歌剧和舞剧,将这些组合在一起便成为了一个完美的喜剧体系,这与中国的戏曲相比较,人物的性格多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和宣泄,舞台的表演形式更加夸张,场面气势宏大而有激情。
综合以上的对比来看,中西戏剧范式的艺术审美形式的感官差异就歌舞方面来看,西方的歌舞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情到深处的自然流入更加直接,语言表达方式也更加直白,除此之外主题鲜明大胆,激情四射。而中国戏曲的表达比较含蓄,从内涵的意义上更加具有反思性,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对于表演上的韵律美要求严格,注重从意境上感染大众群体。
二 中西戏剧范式的艺术审美剧情表现的差异
戏曲艺术表现的三大组成元素是用以塑造喜剧人物的演员、表演的舞台、艺术语言和肢体动作。在中西戏剧艺术表达中,艺术审美就是一个时代的大众审美风向标,从无论是角色的选取还是人物情节的设计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中国戏曲文化大多是以生活原型为蓝本的,不管是故事的曲折还是叙事都和真实的时代生活关联,但是在西方的戏剧作品中,更多的是突破时代的艺术审美,大胆的设想和突破,挖掘出潜藏在艺术审美中的精华。
《牡丹亭》是一部层次感极强的作品,无论是它的角色选取还是情节安排都十分有序,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升华戏曲中的感情,这是和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形态基本相一致的。《牡丹亭》作为古典爱情剧的一个范本,在不否定当时畸形社会伦理的基础上却又否定了社会的结构,从题材的内容层面上进行突破,在表现杜丽娘反对传统封建礼教时,并没有全面地否定当时社会强势群体的权威性。在整个作品当中最大程度地表现在对人性上的感性追求,但是还在一个整体的原则准则之上,仿佛是一个界限不容破坏一般。所以,作品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封建礼教提出质疑,并且勇于评判那些压抑人性的行为,但当时社会的伦理认识还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作品仍然能够给人一种温和的亲切感,这与戏曲中的节奏和表现形式达到了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作品中的艺术审美有所改变,但是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表现目的,依然建立在时代背景下,并且要求作品是要被大众所接受的,因此,可以说这部经典的爱情戏曲含蓄地表达出了人性觉醒追求的萌芽,又带着浓浓的社会形态特殊性的艺术审美。 西方早期的戏剧作品大部分都是悲剧,可以说悲剧戏剧是西方戏剧发展的一个起点,在悲剧的艺术表现上一般都有很强的批判性,故事情节的设定也有明显的矛盾冲突,亚里士多德是这样定义悲剧概念的:这是一种细微的模仿,具有非常严肃、完整并且会保持一个较长周期的特点,其中被激发出来的怜悯感与恐惧感能够被彻底的净化,然后尽情的宣泄出来。中国著名文学大师鲁迅曾经这样形容: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而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裂了给人们看”。西方著名歌剧《猫》则是将喜剧的主角锁定在一群可爱、神秘并且被人们所熟知的动物“猫”身上,整个故事情节都是通过“猫”的视角表现出来的,用动物的感情与行为反应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世态炎凉,具有非常犀利的批判意味。
相比较而言,中国戏曲艺术审美的角度更擅长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样便使得所有的情绪都张弛有度,饱满却不宣泄,达到了一种和谐的韵律美。这种艺术审美风格符合中国式的审美标准,艺术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在戏剧上与西方截然不同,不难看出西方的艺术审美使得戏剧饱满热烈,通过夸张的表演形式来表现主题,语言丰富饱含激情和热烈,通过这样的比较在中西戏剧范式的艺术审美剧情的表现中可以体会,戏剧表达的方式差异本身就是反映着当时社会形态的大众审美观,在这样的大众审美角度之下,《猫》这部作品获得了如此成功的效应,通过猫的视角来看人生,这样的艺术审美角度别出心裁,也是西方戏剧的典型代表之一。
三 中西戏剧范式的艺术审美文化的差异性
需要明确的是,中西戏曲中所涉及的表演形式和表现形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艺术审美在文化艺术当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在戏剧的表现形式中艺术审美无疑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就把当时的社会形态微观地体现在了艺术作品上,从某一个角度突出地表现社会文化,同时也源自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积淀。
在《中华文化史》中有过这样的记载: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造就了具有宗法特征的中华文化模式。中国文化经历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和佛教理念的洗礼,这三种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精神影响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于是艺术这样的独特表达形式自然就成为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审美的载体。
归纳总结,因为中西喜剧在对“人”的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导致他们的情感表达核心、表现方式与习惯上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家族,所以在文化体系中多以“家”的含义凸显个人与民族的责任感;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意愿的表达,所以将重心放在了自由和权力之上。也就是经常说到的“红花”和“绿叶”。在《牡丹亭》中,有很多人物来营造一个表演的动作。这在注重个人本位、看重个人价值的西方戏剧中很少出现。而西方歌舞剧《猫》虽然也是通过设置很多人物来保证歌剧剧情的完整性,但不同的是每一个出场的角色都会有专属于自己的台词及表演动作。所以说,对于“人”的不同理解方式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四 结语
通过上述的论述可以得出,基于对“人”理解的不同,中国戏曲和西方戏曲在艺术审美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些主要体现在戏剧的结构、情节的叙述和歌舞表现形式上面。进而引发出存在于两种文化内涵中的核心因素“人”。也就是说,戏剧作品中的艺术审美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对比这两部作品,从感官、剧情、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对比出中西艺术审美的差异性。因为,不同的文化语境构成了不同的精神审美标准,这样的标准直接影响着戏剧的表现形式,继而产生了所谓的差异。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差异的存在也为反艺术审美差异奠定了基础,两者的辩证关系反而能够促进不同艺术精髓之间的沟通。
参考文献:
[1] 姚颖:《浅析音乐剧〈猫〉的艺术魅力》,《大舞台》,2011年第4期。
[2] 王婧:《浅析音乐剧〈猫〉的艺术特色》,《学习月刊》,2011年第20期。
[3] 薛锋堂、黄忠原:《音乐剧〈猫〉的艺术赏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Z2期。
[4] 张金芳:《音乐剧〈猫〉的声乐审美特征研究》,《昌吉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 孙琳:《音乐剧〈猫〉的成功之谜》,《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
(李瑜,西安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