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夜1点钟,一名外籍士兵患者病情突变,生命危在旦夕,急需转院治疗,南京军区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队迅即派出人员护送。然而,这次行动牵涉到多个国家和部门间相互协调,时至半夜,直升机能不能按时到达?士兵能否获救?
2005年4月2日深夜1时,南京军区第二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营区一片寂静。“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刚刚入睡的医疗队副队长胡小南从梦中惊醒,他一下跃起身来,撩开蚊帐,抓起话机。
“胡副队长吗,我是病房值班医生李劲松,上午收治住院的一名外籍维和士兵突然高热,精神恍惚,出现顽固性呃逆症状,病情十分危急。”听筒里的声音十分焦灼。
“好,我马上到医院!”怕对方听不清楚,胡小南又重复一句“我马上到!”放下电话,胡小南一边穿衣,一边拿起手电,疾步向医院走去。
李医生报告的这个病人,是刚收治住院的。经临床诊断,病人除身患严重的肺结核外,还疑患有恶性疟疾和另一种罕见疾病。患者住院时病情稳定,体温略高,但傍晚时分却突然高烧,体温高达40.7摄氏度,病情急转直下。
胡副队长听取汇报后,又仔细查看了病人。“难道是恶性疾病的临终前症状?”想到这,胡副队长心情也顿时沉重起来。他知道,按照我国二级医院目前的技术力量和水平,治疗肺结核和恶性疟疾是完全有把握的,但对于治疗这样重症的疾病的确没有一点经验。
“应该听听他的意见,他对这种恶性疾病临床治疗是专家。”情急之中,他们想到第四战区司令部卫生官戴斯塔,一个埃塞俄比亚上尉军官。胡副队长走进值班室,接通了戴斯塔上尉的电话。
很快,戴斯塔上尉来到病房。他们认真分析了病人的病情后,胡副队长提出连夜紧急后送病人转院治疗的方案,戴斯塔上尉表示赞同。
决心已定,事不宜迟。他们一面吩咐值班医生严密监视病情,一面将转院方案向医疗队王与荣队长作了简要的汇报。
“马上向联利团总部紧急申请夜航专机,尽快办好病人转院手续。”王与荣队长当机立断,决定连夜将病人后送救治。
“要注意途中安全,往返机场必须让四战区派武装警卫护送。”
“谁带队护送病人?”王队长想到刚护送完病人,从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返回医院的医疗助理员朱役,他有过航空转运病人的经验。
“马上叫醒朱役,做好出发准备,其他同志分头行动!”
王队长对着睡眼朦胧、一脸倦容的朱役下达了任务。刚下哨的倪通医师,由于英语比较流利,也奉命一同执行护送任务。
“联利团司令部作战值班室,我是中国二级医院,一名维和士兵身患重病,情况紧急,需马上派夜航专机转送蒙罗维亚三级医院抢救治疗。”胡副队长与值班的巴基斯坦军官取得了联系。与此同时,填写飞机申请单、病人转院单、准备救护车和抢救设备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营区值班室,王与荣不停地吸着烟,焦急守在电话机旁等待批复。
“把氧气瓶带好,途中要密切注意病人动态!”王与荣一边等待联利团指示,一边给朱役、倪通交待转运途中的注意事项。
1时50分,联利团值班室回电,同意派飞机接送转院病人,飞机3时30分到达绥德鲁机场,请中国二级医院做好准备。
“三级医院值班室,我是中国二级医院,这里有一名危重病人,联利团已同意派专机将病人转至你院治疗,预计5时左右到达蒙罗维亚斯普林兹直升机场,请你们安排接机。”
3时15分,运送病人的救护车在一辆埃塞俄比亚维和部队军车护送下,提前十五分钟到达绥德鲁机场。
绥德鲁机场,只有一个操场大面积,没有照明、通讯和导航设施,只有一条三四百米长的跑道,平时供直升机和小型客机起降。漆黑的夜空看不到一颗星星,除了汽车灯光照亮停机坪外,跑道处一片漆黑。这么黑的天,飞机能安全起降吗?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3时30分,飞机没有按时到达。“飞机不会不来吧?”驾驶员小许小声嘀咕了一句。
“不会的,既然联利团批准了,飞机就一定会来的。”坐在副驾驶位置的胡副队长胸有成竹地说。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大家的心也在紧张、焦虑中等待。3时45分,离规定飞机到达的时间过了十五分钟,飞机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大家静静地坐在车上,期盼着飞机的到来。
“大家注意听,好像是飞机的声音。”胡副队长把头伸出窗外,竖起耳朵认真地听了听,肯定地说,没错!就着车内的灯光看了一下表,3时48分,这时他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近了,近了,飞机终于飞临机场上空,巨大的轰鸣声伴随着耀眼的探照灯光,俄罗斯飞行员熟练地将体积庞大的米一8型直升机稳稳地降落在标有“H”字母的停机坪上。
“快抬病人登机!”飞机刚一停稳,未等舱门打开,胡小南就迫不急待地抬起担架。
飞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螺旋桨刮起的灰尘让人睁不开双眼。以往飞机降落停稳后,都是先熄火,人员再登机,由于时间紧迫,他们依照常规熄火。大家抬著担架,吃力地睁开眼睛,迎着螺旋桨旋转的巨大气浪和沙尘奔去。
送行人员刚走下飞机,飞机就“啪”地一声关上了舱门,随即在巨大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渐渐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中。
看到飞机渐渐远去,胡小南终于松了一口气。
2005年4月2日深夜1时,南京军区第二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营区一片寂静。“叮铃铃,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刚刚入睡的医疗队副队长胡小南从梦中惊醒,他一下跃起身来,撩开蚊帐,抓起话机。
“胡副队长吗,我是病房值班医生李劲松,上午收治住院的一名外籍维和士兵突然高热,精神恍惚,出现顽固性呃逆症状,病情十分危急。”听筒里的声音十分焦灼。
“好,我马上到医院!”怕对方听不清楚,胡小南又重复一句“我马上到!”放下电话,胡小南一边穿衣,一边拿起手电,疾步向医院走去。
李医生报告的这个病人,是刚收治住院的。经临床诊断,病人除身患严重的肺结核外,还疑患有恶性疟疾和另一种罕见疾病。患者住院时病情稳定,体温略高,但傍晚时分却突然高烧,体温高达40.7摄氏度,病情急转直下。
胡副队长听取汇报后,又仔细查看了病人。“难道是恶性疾病的临终前症状?”想到这,胡副队长心情也顿时沉重起来。他知道,按照我国二级医院目前的技术力量和水平,治疗肺结核和恶性疟疾是完全有把握的,但对于治疗这样重症的疾病的确没有一点经验。
“应该听听他的意见,他对这种恶性疾病临床治疗是专家。”情急之中,他们想到第四战区司令部卫生官戴斯塔,一个埃塞俄比亚上尉军官。胡副队长走进值班室,接通了戴斯塔上尉的电话。
很快,戴斯塔上尉来到病房。他们认真分析了病人的病情后,胡副队长提出连夜紧急后送病人转院治疗的方案,戴斯塔上尉表示赞同。
决心已定,事不宜迟。他们一面吩咐值班医生严密监视病情,一面将转院方案向医疗队王与荣队长作了简要的汇报。
“马上向联利团总部紧急申请夜航专机,尽快办好病人转院手续。”王与荣队长当机立断,决定连夜将病人后送救治。
“要注意途中安全,往返机场必须让四战区派武装警卫护送。”
“谁带队护送病人?”王队长想到刚护送完病人,从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返回医院的医疗助理员朱役,他有过航空转运病人的经验。
“马上叫醒朱役,做好出发准备,其他同志分头行动!”
王队长对着睡眼朦胧、一脸倦容的朱役下达了任务。刚下哨的倪通医师,由于英语比较流利,也奉命一同执行护送任务。
“联利团司令部作战值班室,我是中国二级医院,一名维和士兵身患重病,情况紧急,需马上派夜航专机转送蒙罗维亚三级医院抢救治疗。”胡副队长与值班的巴基斯坦军官取得了联系。与此同时,填写飞机申请单、病人转院单、准备救护车和抢救设备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营区值班室,王与荣不停地吸着烟,焦急守在电话机旁等待批复。
“把氧气瓶带好,途中要密切注意病人动态!”王与荣一边等待联利团指示,一边给朱役、倪通交待转运途中的注意事项。
1时50分,联利团值班室回电,同意派飞机接送转院病人,飞机3时30分到达绥德鲁机场,请中国二级医院做好准备。
“三级医院值班室,我是中国二级医院,这里有一名危重病人,联利团已同意派专机将病人转至你院治疗,预计5时左右到达蒙罗维亚斯普林兹直升机场,请你们安排接机。”
3时15分,运送病人的救护车在一辆埃塞俄比亚维和部队军车护送下,提前十五分钟到达绥德鲁机场。
绥德鲁机场,只有一个操场大面积,没有照明、通讯和导航设施,只有一条三四百米长的跑道,平时供直升机和小型客机起降。漆黑的夜空看不到一颗星星,除了汽车灯光照亮停机坪外,跑道处一片漆黑。这么黑的天,飞机能安全起降吗?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3时30分,飞机没有按时到达。“飞机不会不来吧?”驾驶员小许小声嘀咕了一句。
“不会的,既然联利团批准了,飞机就一定会来的。”坐在副驾驶位置的胡副队长胸有成竹地说。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大家的心也在紧张、焦虑中等待。3时45分,离规定飞机到达的时间过了十五分钟,飞机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大家静静地坐在车上,期盼着飞机的到来。
“大家注意听,好像是飞机的声音。”胡副队长把头伸出窗外,竖起耳朵认真地听了听,肯定地说,没错!就着车内的灯光看了一下表,3时48分,这时他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近了,近了,飞机终于飞临机场上空,巨大的轰鸣声伴随着耀眼的探照灯光,俄罗斯飞行员熟练地将体积庞大的米一8型直升机稳稳地降落在标有“H”字母的停机坪上。
“快抬病人登机!”飞机刚一停稳,未等舱门打开,胡小南就迫不急待地抬起担架。
飞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螺旋桨刮起的灰尘让人睁不开双眼。以往飞机降落停稳后,都是先熄火,人员再登机,由于时间紧迫,他们依照常规熄火。大家抬著担架,吃力地睁开眼睛,迎着螺旋桨旋转的巨大气浪和沙尘奔去。
送行人员刚走下飞机,飞机就“啪”地一声关上了舱门,随即在巨大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渐渐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中。
看到飞机渐渐远去,胡小南终于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