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一:
今天我们聊的话题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新闻访谈写作”。我首先向您讨教的问题是,新闻访谈是一种什么文体?平时我们几乎没有阅读过,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写作呢?
师:新闻访谈是以访谈形式报道新闻人物的一种体式。生活中需要对新闻人物、商业人物、科研人员等进行采访,以帮助了解情况、获取信息、推广经验等,这样写出的文章叫访谈录。它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按内容分为新闻访谈、商业访谈、科技访谈、军事访谈等;按形式大致分为当面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
目前,这种文体样式中学生接触得很少,大多数同学甚至从未读过。但是,2017年版最新语文课标对“访谈”的阅读与写作有多处明确要求,例如在“课程内容”必修部分“学习任务群7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目标与内容(3)”规定:“具体学习内容,可选择社会交往类的,……也可以选择新闻传媒类的,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
不仅如此,语文教材也做了学习写作的规定。2006年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5册(必修)“表达交流”部分安排例了“访谈”的内容(见第86页至88页)。2019年统编普通教科书高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单元等也做了相应的写作规定。
当然,正如上文所述,学写“访谈”在生活、工作中有着多种实在的用途,而新闻访谈则是访谈的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
问题二:
怎样才能学会写作新闻访谈?到底学得如何,有没有自己检测的标准或办法呢?
师: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个范例。下面是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访谈节目的片段,受访者张积慧是廣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非典型肺炎”病区护士长。
主持人:(去非典病区前)那你跟家里人说了吗?
张积慧:前两天筹建的时候跟小孩和她爸爸都说了。
主持人:你怎么说的?
张积慧:我说医院把我调到这里要筹建这个病区,你们自己搞定自己了,我没有精力去照顾你们了。
主持人:你有没有告诉他们成立的是什么样的病区?
张积慧:跟她爸爸说了,因为他是医生,肯定要说。
主持人:你先生的反应呢?
张积慧:他说你去吧,我会好好地管好米米。他说你放心,口气是很坚定的,没有害怕。
主持人:孩子的反应呢?
张积慧:走的那天晚上,是16号晚上,我拣东西的时候,(她说)妈妈你不会没命吧。我说怎么会讲这话。
主持人:听了孩子这个话,心里怎么想?
张积慧:当时是有点酸酸的,一个是觉得怎么会想到没命,后来她不讲还好,她讲了以后,我就跟她爸爸说,我说我进去不知道出不出得来,我当时的确是这样说的,我说现在一切都是未知数,都不知道治疗怎么样,这个病最后的结果怎么样,而且在这之前都传得这么可怕,我说一切都是未知数。我说既然小孩这么说了,没命了,我也是有这个打算的。我说怕出不来,假如出不来的话,你就照看小孩吧,我说我暂且买张单程票吧。我这样一说,他就很不高兴了,好像大家都有点儿想哭了。他说别说这胡话,怎么讲这个胡话呢?不会的,没事的。有可能是我自己这种话引起他那些话,可能他自己之前也考虑到这些问题没说,老是讲那种比较让你开心的、放心的话让你走,但是小孩这样一提醒以后,我就把自己之前那种担心或者想到的事情干脆讲出来,干脆买一张单程票吧,如果能够再有双程票回来那就更好。
主持人:这个时候也没有犹豫吗?
张积慧:没有,既然要去肯定要去的,肯定要去的,没得说。
(选自张积慧《“前线”日记》)
这段访谈虽然是节选,但是相对完整,在人物采访、访谈写作两方面具有可以借鉴之处:一是,采访人物时,首先锁定了人物的身份,然后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突出了人物最动人的精神品质,提问与交流的话题是明确而集中的;二是,访谈写作时,运用了对比、细节、引用等手法,从对丈夫、对孩子、对病人等多种角度来表现采访对象在面临生与死、面临亲人与病人的抉择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无所畏惧、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当然,人物访谈是否只能写得这样口语、质朴化,似乎还可以探讨。
受此启发,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秘诀:写作新闻访谈重点在于学习如何“访”,如何“谈”(如何写)。
【有效路径】要求了解人物新闻访谈采访的原则与策略,能够围绕一个中心采访人物;并理解人物访谈写作的策略,能够围绕一个中心,有条理地记录访谈内容。能够做到这些已经基本达标了。如果在此基础上,访谈时能够做到准确定位,突出事迹,挖掘精神,写作时能够做到运用对话、细节、叙事、抒情等手段,多角度地表现人物的最大亮点,以弘扬时代主旋律,这就达到优秀程度了。
问题三:
学写新闻访谈,首先要面临两个棘手的问题:该采访谁?该怎么问?
师:夏丏尊在《文章讲话·文章中的会话》中曾说:“我们每日从朝到晚,不知要说多少话,如果照样地写入文章中去,就会发生许多不妥当的毛病。……第一是芜杂……第二是不完密……日常会话要写入文章中去,有两种功夫先得做:一是要精选,二是弄明确。”然而,按要求做并不容易。例如有一名学生采访自己的外婆,访谈的前五问是:①您原来生活过得怎样?②为什么退休后还要上老年大学?③在老年大学学什么?④还有哪些爱好?⑤今后有什么打算?
我们知道,之所以要写作新闻访谈录,是要宣传其感人的事迹,崇高的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上例中的访谈对象选择太随便,因为没有感动人的事迹,不会引起阅读兴趣;同时,问题问得也没有深度与目标,只是拉家常式的谈心而已。
这里,让我们再欣赏一个范例。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是这样采访防空洞里一个志愿军战士的:
★ 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 ★ 我又问:“你想不想祖国啊?”
★ 我接着问:“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险,吃了这么多苦,你们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
不难看出,这三个问题问得很讲究:第一问的是幸福观,与战士的身份有关;第二问的是人生观,与战士的贡献或事迹有关;第三问的是价值观,与战士的精神境界有关。因此,这三问,分别问了身份、事迹和精神境界,全方位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美丽的心灵、宽广的胸襟和感人的事迹。
下面提供一则材料,让大家练习一下。要求阅读后,做一个模拟采访,提出三个较有价值的问题(每个问题可以分为若干小问)。
傅强:从献血冠军到公益狂人
傅强,男,汉族,1969年1月生,安徽省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职工,郭明义爱心团队马鞍山分队负责人。
15年来,他无偿献血及血小板共计68000多毫升,相当于14个成年人的总血量。他倡导组建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无偿献血总量达180万毫升,用鲜血拯救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他牵头成立的马鞍山爱心传递志愿服务队,六年来共出动志愿者19,570人次,为社会无偿服务84,460小时,用实际行动践行“学习雷锋、帮助他人、提升自我”的社会美德。傅强当选2008年度“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先后荣获了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提名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特别促进奖、第三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下载于安徽文明网
如果让我提问,我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从2008年被评为“中国好人”以来,您一直就是大家崇拜的精神领袖。第一次、第二次献血往往比较容易做到,但第N次献血时,您还能坚持下来,靠的是什么?仅仅是这些荣誉的光环作用吗?(准确定位)
② 单凭献血,您已经是一个大善人、大冠军。然而,您还不满足,又牵头组建了马鞍山爱心传递志愿者服务总队,并出任队长,为何还要做公益狂人?您是怎样把好事做到人们的心坎里的,而且又能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您?(突出事迹)
③ 据说自1998年以来,您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和组织志愿服务,先后从事各类社会志愿服务累计达8970个小时,无偿献血和血小板58000毫升,成为安徽省献血状元,并自愿登记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及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然而,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仍然大有市场。请问您这样痴情做好事,意义何在?您认为,凭借个人的力量能改变社会风气吗?(发掘精神)
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结。我国著名记者梁衡说,“新闻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对新闻访谈来说,“访”更是关键。怎样做好采訪?首先要了解新闻访谈的原则:即采访有意义,事迹吸引人,精神打动人。然后掌握访谈的三种策略,围绕这三点来设计、提出的问题:一是给所写新闻人物准确分类或定位,确定其主要身份;二是突出其主要事迹;三是要能发掘所写新闻人物的精神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确保采访的效果,采访人物是需要事先设计好提出的主要问题,并带着这些话题或任务来预约的,而且在采访时还要做好录音或速记工作。
问题四:
现在我们明白了如何采访。然后请您就以上文列举的傅强先生的事迹为例,简要谈谈如何写作新闻访谈。
师:要回答怎样写好新闻访谈这一问题,我们大概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做好事者古今中外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才能突出傅强先生的个性呢?既然访谈录也是文章,那么怎样立意才好?
其二,在访谈录的选材布局上,怎样做才能将人物表现得更全面,更深刻?
其三,访谈录当然以“对话体”为主,有人认为这种形式刻板单调。怎样克服这些“先天不足”?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立意、如何布局、用何方法。囿于篇幅,这里前两问略谈:关于第一问,我的建议是让人物打上时代烙印,并突出个性特征,即重点要表现相当一部分当代人的身上所缺乏的时代精神与风貌,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和“友善”。关于第二问,我的要求是应该从多个角度来选材,按照由总到分的结构来布局。可以从家庭、单位、社会等不同的角度来报道他的先进事迹与崇高品质,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
下面想重点谈谈第三个问题。让我们先看两组相关的例子——
第一组:
A.“一开始,我偶尔做好事还是自发的行为,从来没有做多少考虑。后来,经常做点好事,就不知不觉形成了习惯。当社会给予了许多荣誉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要经常做好事?再后来我就知道,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今天我们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就有‘文明’‘友善’的内容,也就是要求经常做好事、做好人。对我们自己来说,经常做好事也是修身养性的需要,古人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我还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坚持做下去,总能带动一些人一起做好事。”
B.“一开始,我偶尔做好事还是自发的行为,从来没有做多少考虑。后来,经常做点好事,就不知不觉形成了习惯。再后来就想,做好事对民族、对国家、对自己都有好处。经常做就能带动别人。”
第二组:
A.“做好事就是献爱心。什么是‘爱’?它有‘小爱’与‘大爱’之分。年轻时读裴多菲的诗,觉得爱情非常美好 ——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后来,又读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到这样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感到十分惊讶!原来,裴多菲抒写的男女之间的‘小爱’,杜甫所咏叹的才是人间‘大爱’。 无论是小爱,还是大爱,其本质都是为对方着想,让对方幸福。”
B.“做好事就是献爱心。什么是‘爱’?它有‘小爱’与‘大爱’之分。例如爱情就是小爱,而对陌生人的爱就是大爱。无论是小爱,还是大爱,其本质都是为对方着想,让对方幸福。”
上述四段中需要升级的两段均摘自于学生的作文。经过对比就会发现,第一组A句旁征博引,多角度论证,文字具有思辨性与形象性,增添了文采与说服力;B句只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没有展开论证,缺少说服力。同样,第二组,A比B要好得多:前者引用两首名诗的部分诗句为例,不仅解说得直观形象,而且韵味十足,抓人眼球,令人难忘;后者只是空洞说教,没有特色。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新闻访谈的被采访的人物语言也是可以做适度的润色加工的;当然,也要遵守“言如其人”“言为心声”等基本原则,不可任意改动。
问题五:
新闻访谈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吗?我们写作时是否一定要按照格式来写?
师:过去我让学生写新闻访谈,发现格式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①对采访人没有一个概括简介;②正文部分仅仅是“问”与“答”的形式,没有对采访的话题做必要的梳理整合。
下面简介其常见格式,写作时需要严格遵照。
正标题(对采访对象做出的评价)
——副标题(×××访谈录)
访谈时间: ××× ×××
访谈地点: ××× ×××
访谈对象: ××× ×××
【访谈对象简介】……
【正文】
第一个话题……
问:……
答:……
……
第二个话题 ……
问:……
答:……
……
总结:新闻访谈写作小窍门
新闻访谈录的采访與写作
新闻 有意义:准确定位人物
访谈 吸引人:突出主要特点
原则 打动人:深入内心世界
新闻 人物分类
访谈 突出事迹
策略 发掘精神
新闻 具备时代色彩:反映当代精神
访谈 突出最亮色彩:多角度写出人物
写作 运用多种方法:细节、叙事、抒情、引
用、论证等
我们下次再聊。再见!
词语探源
“三教九流”话职业
在形容各色人等时,人们往往会用“三教九流”来概括。那么,“三教九流”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九流”一般都被人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被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但其实,“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排列顺序的先后,始于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史·周高祖纪》:“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来,“九流”被用来代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在“九流”中,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者及巫婆)、盗、窃、娼。
事实上,“三教”和“九流”的名称,在最初并不含有贬义,只不过是对不同人群的概称而已。自唐人撰《春秋谷梁序》中,把“九流”和“异端”并列后,加之佛教、道教迷信日盛,后人就用“三教九流”来泛指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各行各业各式人物,从此含有贬义了。
今天我们聊的话题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新闻访谈写作”。我首先向您讨教的问题是,新闻访谈是一种什么文体?平时我们几乎没有阅读过,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写作呢?
师:新闻访谈是以访谈形式报道新闻人物的一种体式。生活中需要对新闻人物、商业人物、科研人员等进行采访,以帮助了解情况、获取信息、推广经验等,这样写出的文章叫访谈录。它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按内容分为新闻访谈、商业访谈、科技访谈、军事访谈等;按形式大致分为当面访谈、电话访谈、网络访谈等。
目前,这种文体样式中学生接触得很少,大多数同学甚至从未读过。但是,2017年版最新语文课标对“访谈”的阅读与写作有多处明确要求,例如在“课程内容”必修部分“学习任务群7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目标与内容(3)”规定:“具体学习内容,可选择社会交往类的,……也可以选择新闻传媒类的,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
不仅如此,语文教材也做了学习写作的规定。2006年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5册(必修)“表达交流”部分安排例了“访谈”的内容(见第86页至88页)。2019年统编普通教科书高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单元等也做了相应的写作规定。
当然,正如上文所述,学写“访谈”在生活、工作中有着多种实在的用途,而新闻访谈则是访谈的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
问题二:
怎样才能学会写作新闻访谈?到底学得如何,有没有自己检测的标准或办法呢?
师: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个范例。下面是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访谈节目的片段,受访者张积慧是廣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非典型肺炎”病区护士长。
主持人:(去非典病区前)那你跟家里人说了吗?
张积慧:前两天筹建的时候跟小孩和她爸爸都说了。
主持人:你怎么说的?
张积慧:我说医院把我调到这里要筹建这个病区,你们自己搞定自己了,我没有精力去照顾你们了。
主持人:你有没有告诉他们成立的是什么样的病区?
张积慧:跟她爸爸说了,因为他是医生,肯定要说。
主持人:你先生的反应呢?
张积慧:他说你去吧,我会好好地管好米米。他说你放心,口气是很坚定的,没有害怕。
主持人:孩子的反应呢?
张积慧:走的那天晚上,是16号晚上,我拣东西的时候,(她说)妈妈你不会没命吧。我说怎么会讲这话。
主持人:听了孩子这个话,心里怎么想?
张积慧:当时是有点酸酸的,一个是觉得怎么会想到没命,后来她不讲还好,她讲了以后,我就跟她爸爸说,我说我进去不知道出不出得来,我当时的确是这样说的,我说现在一切都是未知数,都不知道治疗怎么样,这个病最后的结果怎么样,而且在这之前都传得这么可怕,我说一切都是未知数。我说既然小孩这么说了,没命了,我也是有这个打算的。我说怕出不来,假如出不来的话,你就照看小孩吧,我说我暂且买张单程票吧。我这样一说,他就很不高兴了,好像大家都有点儿想哭了。他说别说这胡话,怎么讲这个胡话呢?不会的,没事的。有可能是我自己这种话引起他那些话,可能他自己之前也考虑到这些问题没说,老是讲那种比较让你开心的、放心的话让你走,但是小孩这样一提醒以后,我就把自己之前那种担心或者想到的事情干脆讲出来,干脆买一张单程票吧,如果能够再有双程票回来那就更好。
主持人:这个时候也没有犹豫吗?
张积慧:没有,既然要去肯定要去的,肯定要去的,没得说。
(选自张积慧《“前线”日记》)
这段访谈虽然是节选,但是相对完整,在人物采访、访谈写作两方面具有可以借鉴之处:一是,采访人物时,首先锁定了人物的身份,然后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突出了人物最动人的精神品质,提问与交流的话题是明确而集中的;二是,访谈写作时,运用了对比、细节、引用等手法,从对丈夫、对孩子、对病人等多种角度来表现采访对象在面临生与死、面临亲人与病人的抉择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无所畏惧、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当然,人物访谈是否只能写得这样口语、质朴化,似乎还可以探讨。
受此启发,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秘诀:写作新闻访谈重点在于学习如何“访”,如何“谈”(如何写)。
【有效路径】要求了解人物新闻访谈采访的原则与策略,能够围绕一个中心采访人物;并理解人物访谈写作的策略,能够围绕一个中心,有条理地记录访谈内容。能够做到这些已经基本达标了。如果在此基础上,访谈时能够做到准确定位,突出事迹,挖掘精神,写作时能够做到运用对话、细节、叙事、抒情等手段,多角度地表现人物的最大亮点,以弘扬时代主旋律,这就达到优秀程度了。
问题三:
学写新闻访谈,首先要面临两个棘手的问题:该采访谁?该怎么问?
师:夏丏尊在《文章讲话·文章中的会话》中曾说:“我们每日从朝到晚,不知要说多少话,如果照样地写入文章中去,就会发生许多不妥当的毛病。……第一是芜杂……第二是不完密……日常会话要写入文章中去,有两种功夫先得做:一是要精选,二是弄明确。”然而,按要求做并不容易。例如有一名学生采访自己的外婆,访谈的前五问是:①您原来生活过得怎样?②为什么退休后还要上老年大学?③在老年大学学什么?④还有哪些爱好?⑤今后有什么打算?
我们知道,之所以要写作新闻访谈录,是要宣传其感人的事迹,崇高的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上例中的访谈对象选择太随便,因为没有感动人的事迹,不会引起阅读兴趣;同时,问题问得也没有深度与目标,只是拉家常式的谈心而已。
这里,让我们再欣赏一个范例。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是这样采访防空洞里一个志愿军战士的:
★ 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 ★ 我又问:“你想不想祖国啊?”
★ 我接着问:“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险,吃了这么多苦,你们对祖国对朝鲜有什么要求吗?”
不难看出,这三个问题问得很讲究:第一问的是幸福观,与战士的身份有关;第二问的是人生观,与战士的贡献或事迹有关;第三问的是价值观,与战士的精神境界有关。因此,这三问,分别问了身份、事迹和精神境界,全方位地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美丽的心灵、宽广的胸襟和感人的事迹。
下面提供一则材料,让大家练习一下。要求阅读后,做一个模拟采访,提出三个较有价值的问题(每个问题可以分为若干小问)。
傅强:从献血冠军到公益狂人
傅强,男,汉族,1969年1月生,安徽省马鞍山钢铁股份公司职工,郭明义爱心团队马鞍山分队负责人。
15年来,他无偿献血及血小板共计68000多毫升,相当于14个成年人的总血量。他倡导组建的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无偿献血总量达180万毫升,用鲜血拯救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他牵头成立的马鞍山爱心传递志愿服务队,六年来共出动志愿者19,570人次,为社会无偿服务84,460小时,用实际行动践行“学习雷锋、帮助他人、提升自我”的社会美德。傅强当选2008年度“中国好人榜”上榜好人,先后荣获了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提名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特别促进奖、第三届安徽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下载于安徽文明网
如果让我提问,我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从2008年被评为“中国好人”以来,您一直就是大家崇拜的精神领袖。第一次、第二次献血往往比较容易做到,但第N次献血时,您还能坚持下来,靠的是什么?仅仅是这些荣誉的光环作用吗?(准确定位)
② 单凭献血,您已经是一个大善人、大冠军。然而,您还不满足,又牵头组建了马鞍山爱心传递志愿者服务总队,并出任队长,为何还要做公益狂人?您是怎样把好事做到人们的心坎里的,而且又能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您?(突出事迹)
③ 据说自1998年以来,您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和组织志愿服务,先后从事各类社会志愿服务累计达8970个小时,无偿献血和血小板58000毫升,成为安徽省献血状元,并自愿登记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及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然而,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仍然大有市场。请问您这样痴情做好事,意义何在?您认为,凭借个人的力量能改变社会风气吗?(发掘精神)
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结。我国著名记者梁衡说,“新闻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对新闻访谈来说,“访”更是关键。怎样做好采訪?首先要了解新闻访谈的原则:即采访有意义,事迹吸引人,精神打动人。然后掌握访谈的三种策略,围绕这三点来设计、提出的问题:一是给所写新闻人物准确分类或定位,确定其主要身份;二是突出其主要事迹;三是要能发掘所写新闻人物的精神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确保采访的效果,采访人物是需要事先设计好提出的主要问题,并带着这些话题或任务来预约的,而且在采访时还要做好录音或速记工作。
问题四:
现在我们明白了如何采访。然后请您就以上文列举的傅强先生的事迹为例,简要谈谈如何写作新闻访谈。
师:要回答怎样写好新闻访谈这一问题,我们大概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做好事者古今中外大有人在,那么,怎样才能突出傅强先生的个性呢?既然访谈录也是文章,那么怎样立意才好?
其二,在访谈录的选材布局上,怎样做才能将人物表现得更全面,更深刻?
其三,访谈录当然以“对话体”为主,有人认为这种形式刻板单调。怎样克服这些“先天不足”?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立意、如何布局、用何方法。囿于篇幅,这里前两问略谈:关于第一问,我的建议是让人物打上时代烙印,并突出个性特征,即重点要表现相当一部分当代人的身上所缺乏的时代精神与风貌,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和“友善”。关于第二问,我的要求是应该从多个角度来选材,按照由总到分的结构来布局。可以从家庭、单位、社会等不同的角度来报道他的先进事迹与崇高品质,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
下面想重点谈谈第三个问题。让我们先看两组相关的例子——
第一组:
A.“一开始,我偶尔做好事还是自发的行为,从来没有做多少考虑。后来,经常做点好事,就不知不觉形成了习惯。当社会给予了许多荣誉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要经常做好事?再后来我就知道,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今天我们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就有‘文明’‘友善’的内容,也就是要求经常做好事、做好人。对我们自己来说,经常做好事也是修身养性的需要,古人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我还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坚持做下去,总能带动一些人一起做好事。”
B.“一开始,我偶尔做好事还是自发的行为,从来没有做多少考虑。后来,经常做点好事,就不知不觉形成了习惯。再后来就想,做好事对民族、对国家、对自己都有好处。经常做就能带动别人。”
第二组:
A.“做好事就是献爱心。什么是‘爱’?它有‘小爱’与‘大爱’之分。年轻时读裴多菲的诗,觉得爱情非常美好 ——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后来,又读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到这样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感到十分惊讶!原来,裴多菲抒写的男女之间的‘小爱’,杜甫所咏叹的才是人间‘大爱’。 无论是小爱,还是大爱,其本质都是为对方着想,让对方幸福。”
B.“做好事就是献爱心。什么是‘爱’?它有‘小爱’与‘大爱’之分。例如爱情就是小爱,而对陌生人的爱就是大爱。无论是小爱,还是大爱,其本质都是为对方着想,让对方幸福。”
上述四段中需要升级的两段均摘自于学生的作文。经过对比就会发现,第一组A句旁征博引,多角度论证,文字具有思辨性与形象性,增添了文采与说服力;B句只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没有展开论证,缺少说服力。同样,第二组,A比B要好得多:前者引用两首名诗的部分诗句为例,不仅解说得直观形象,而且韵味十足,抓人眼球,令人难忘;后者只是空洞说教,没有特色。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新闻访谈的被采访的人物语言也是可以做适度的润色加工的;当然,也要遵守“言如其人”“言为心声”等基本原则,不可任意改动。
问题五:
新闻访谈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吗?我们写作时是否一定要按照格式来写?
师:过去我让学生写新闻访谈,发现格式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①对采访人没有一个概括简介;②正文部分仅仅是“问”与“答”的形式,没有对采访的话题做必要的梳理整合。
下面简介其常见格式,写作时需要严格遵照。
正标题(对采访对象做出的评价)
——副标题(×××访谈录)
访谈时间: ××× ×××
访谈地点: ××× ×××
访谈对象: ××× ×××
【访谈对象简介】……
【正文】
第一个话题……
问:……
答:……
……
第二个话题 ……
问:……
答:……
……
总结:新闻访谈写作小窍门
新闻访谈录的采访與写作
新闻 有意义:准确定位人物
访谈 吸引人:突出主要特点
原则 打动人:深入内心世界
新闻 人物分类
访谈 突出事迹
策略 发掘精神
新闻 具备时代色彩:反映当代精神
访谈 突出最亮色彩:多角度写出人物
写作 运用多种方法:细节、叙事、抒情、引
用、论证等
我们下次再聊。再见!
词语探源
“三教九流”话职业
在形容各色人等时,人们往往会用“三教九流”来概括。那么,“三教九流”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些人?
“三教九流”一般都被人理解为古代职业的名称,并被认为这是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贬义。
但其实,“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排列顺序的先后,始于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史·周高祖纪》:“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来,“九流”被用来代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在“九流”中,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者及巫婆)、盗、窃、娼。
事实上,“三教”和“九流”的名称,在最初并不含有贬义,只不过是对不同人群的概称而已。自唐人撰《春秋谷梁序》中,把“九流”和“异端”并列后,加之佛教、道教迷信日盛,后人就用“三教九流”来泛指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各行各业各式人物,从此含有贬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