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一本十分重要的著作,包含了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思想。在这一问题上,人们往往受到唯心主义或旧唯物主义的影响,对立或割裂人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提纲》中,马克思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论述,不仅批判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思想,也对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推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与环境;实践;生态文明
一、关于“环境决定论”的旧唯物主义学说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三条论述主要批判的是——“环境决定论”,这是指十八世纪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旧唯物主义者,以及后来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比如说欧文等人的观点。他们提出,环境对人的思维和行动占据决定的主导地位,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这里的环境主要指政治形式、法律制度、教育、舆论等上层建筑。如果环境变了,人就会发生变化,只要环境不变,那么人必然也和原来是一样的。
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就把人看作是环境的产物。爱尔维修强调,环境决定着人的思想观念和性格,不同的社会环境塑造不同人的性格,因此要想改变人们的观念,就先要改变所处的环境。他的观点把人完全看作是被动接受的,他忽视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泥潭当中。哲学家霍尔巴赫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并没有好坏、善恶之分,但是因为外部环境的不同,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所听到的言语,所被灌输的观念不同,造成了有的人正直善良,勤劳勇敢,而有的人却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由此可见,旧唯物主义者总是简单的将环境因素视为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因素,这些“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都片面地强调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和支配作用,因而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唯心主義或机械唯物主义的死循环中。这个艰巨的历史命题,最终还是要交到马克思的手上。
二、革命的实践是人与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机械、形而上学的缺陷,辩证统一地看待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环境制约着人,人也影响着环境,“革命的实践”则是二者统一起来的基础。
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实现人与环境辩证统一的现实基础。实践不是人在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人的思想活动,它是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控制与约束。人是主体,环境是客体,实践是联系二者间的中介。人类通过实践不断改变着环境,使客观的世界烙上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印记。作为客体的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制约着人的活动和发展。由此,马克思得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
除此之外,实践也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环境由人改变,条件由人创造,客观规律也可以被人加以认识和利用。一方面,人可以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环境,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类也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提升自我,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综上所述,如果概括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在塑造着人。马克思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正确的阐释了实践的真正含义,指明了实践在改造环境和改造人的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为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条件。
三、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当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马克思以唯物主义为基石,阐明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这一关系的正确论述为推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进步与环境发展协调统一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合乎自然规律
在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合乎规律的改造自然与社会,更加透彻、深刻的理解自然规律。在早期的人类社会,由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匮乏的物质资源,人们只能接受自然的支配与控制。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工业革命的蓬勃兴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彻底颠倒了过来。当人类不断向自然界索取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自己正掉入无限的深渊。现实存在的生存危机逼迫着人们开始探索一条如何才能使人与自然回归和谐的现实道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我们的追求,现如今人类想要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必须要立足于历史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便更全面的掌握了解自然规律,按照规则行事,绝不做危及到生态环境健康的事。所以,只有人类在把控规律的基础上,才可以全面理智的做出决定,进而在现实生活里避免背离规律,从而最终真正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
(二)树立正确科学的发展观
马克思关于人和环境关系的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变革传统的发展观,树立新的发展观。将环境对人的客观性、制约性与人对环境的主体性、积极性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环境就没有人,没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没有人也没有环境的改变,也就不可能实现发展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一些如“人类中心论”、“科技万能论”的观点在本质上都是绝对错误的,要坚决抵制。传统的发展观仅仅以提高生产力、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破坏了人与环境关系的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树立更加科学、系统的发展观,拒绝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平衡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速度与自然再造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马克思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可以有助于我们改变传统的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转变为寻求一条将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现实路径。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人们选择性地忽视生态问题,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视为交易的成本,来换取眼前经济上的短期收益,这种做法虽然是错误的,但却十分常见。没有限制的开采资源,破坏生态,就会将子孙后代置于一种资源不足的可怕境地,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也会显得格外空洞无物。我们不应该仅仅在意眼前的短期利益,却看不到未来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基础,当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程度越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程度就越高。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辩证统一的思想,在为人类谋求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看到长远利益,珍惜资源,维持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和共同平衡,从而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6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与环境;实践;生态文明
一、关于“环境决定论”的旧唯物主义学说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三条论述主要批判的是——“环境决定论”,这是指十八世纪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旧唯物主义者,以及后来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比如说欧文等人的观点。他们提出,环境对人的思维和行动占据决定的主导地位,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这里的环境主要指政治形式、法律制度、教育、舆论等上层建筑。如果环境变了,人就会发生变化,只要环境不变,那么人必然也和原来是一样的。
十八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就把人看作是环境的产物。爱尔维修强调,环境决定着人的思想观念和性格,不同的社会环境塑造不同人的性格,因此要想改变人们的观念,就先要改变所处的环境。他的观点把人完全看作是被动接受的,他忽视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泥潭当中。哲学家霍尔巴赫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并没有好坏、善恶之分,但是因为外部环境的不同,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所听到的言语,所被灌输的观念不同,造成了有的人正直善良,勤劳勇敢,而有的人却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由此可见,旧唯物主义者总是简单的将环境因素视为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因素,这些“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都片面地强调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和支配作用,因而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唯心主義或机械唯物主义的死循环中。这个艰巨的历史命题,最终还是要交到马克思的手上。
二、革命的实践是人与环境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机械、形而上学的缺陷,辩证统一地看待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环境制约着人,人也影响着环境,“革命的实践”则是二者统一起来的基础。
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实现人与环境辩证统一的现实基础。实践不是人在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人的思想活动,它是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控制与约束。人是主体,环境是客体,实践是联系二者间的中介。人类通过实践不断改变着环境,使客观的世界烙上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印记。作为客体的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制约着人的活动和发展。由此,马克思得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
除此之外,实践也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环境由人改变,条件由人创造,客观规律也可以被人加以认识和利用。一方面,人可以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环境,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类也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提升自我,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综上所述,如果概括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在塑造着人。马克思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正确的阐释了实践的真正含义,指明了实践在改造环境和改造人的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这也为最终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条件。
三、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当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马克思以唯物主义为基石,阐明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这一关系的正确论述为推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进步与环境发展协调统一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合乎自然规律
在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合乎规律的改造自然与社会,更加透彻、深刻的理解自然规律。在早期的人类社会,由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匮乏的物质资源,人们只能接受自然的支配与控制。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工业革命的蓬勃兴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彻底颠倒了过来。当人类不断向自然界索取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自己正掉入无限的深渊。现实存在的生存危机逼迫着人们开始探索一条如何才能使人与自然回归和谐的现实道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我们的追求,现如今人类想要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必须要立足于历史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便更全面的掌握了解自然规律,按照规则行事,绝不做危及到生态环境健康的事。所以,只有人类在把控规律的基础上,才可以全面理智的做出决定,进而在现实生活里避免背离规律,从而最终真正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
(二)树立正确科学的发展观
马克思关于人和环境关系的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变革传统的发展观,树立新的发展观。将环境对人的客观性、制约性与人对环境的主体性、积极性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环境就没有人,没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没有人也没有环境的改变,也就不可能实现发展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一些如“人类中心论”、“科技万能论”的观点在本质上都是绝对错误的,要坚决抵制。传统的发展观仅仅以提高生产力、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破坏了人与环境关系的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树立更加科学、系统的发展观,拒绝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平衡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速度与自然再造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马克思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可以有助于我们改变传统的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转变为寻求一条将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现实路径。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人们选择性地忽视生态问题,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视为交易的成本,来换取眼前经济上的短期收益,这种做法虽然是错误的,但却十分常见。没有限制的开采资源,破坏生态,就会将子孙后代置于一种资源不足的可怕境地,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也会显得格外空洞无物。我们不应该仅仅在意眼前的短期利益,却看不到未来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基础,当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程度越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程度就越高。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辩证统一的思想,在为人类谋求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看到长远利益,珍惜资源,维持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和共同平衡,从而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60.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