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一种理想的美,是韵律与造型同节奏相和谐而又高度概括的一种装饰美。文中,笔者从装饰因素的运用所表现出的风格阐述中国工笔画的装饰趣味。
[关键词]工笔画 装饰艺术 趣味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线讲究富有变化,用笔细致工整,色彩典雅和谐,将装饰趣味通过线条的组织,色彩的运用,细节的描写,墨色的分布,构图的变化表现出来,各种绘画元素之间互相呼应,不拘泥于自然物的真实,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依照画面的需要以及作者的感受,根据其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对现实生活中的物象进行归纳、夸张、取舍和整理形成既有形象美又有装饰意味的艺术作品,强调自然形态更单纯、明快和具有韵律感。工笔画是一种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一种理想的美,是韵律与造型同节奏相和谐而又高度概括的一种装饰美。因而,装饰性成为工笔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点之一。
从装饰因素的运用所表现出的风格看来,大致可以从用线、用色和平面空间这三个方面来了解工笔画中的装饰趣味。
一、线性造型的装饰趣味
线是中国画的生命,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神韵。工笔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用线塑造形象。线条的概括能力很强,能够从一切复杂繁多的细节中提炼出能够体现物体结构的线,生动准确的描绘出形体,反映其特征。古人将中国画的用线总结为“十八描”,即十八种线条。画家可以用笔的中、侧锋和行笔的快慢表现衣着、肌肤的质感。线的组织、线性的变化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都直接决定了画面的装饰效果。
线的装饰趣味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初露端倪,至唐代大家吴道子时期,线的运用发展成为一种颇具感染力的绘画艺术。吴道子有极强的创造精神。用线改变了平均着力的游丝描的画法,而形成独特的有轻有重,变化多姿的“莼菜条”。《送子天王图》一直被传为是吴道子的作品,此图更能帮助我们了解吴道子的风格面貌。一根线条兼有宽扁、粗细的变化,道劲圆转,波折起伏,状势雄峻疏放。这种线条用于衣折的卷舒飘举极具装饰的表现力,衣装飘带具有随风飘拂之感,被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
造型在工笔画表现上的作用,是经过对具体形象的反复观察、推敲而达到进一步精确的体现,需要简练、概括的过程,这种传统的造型观念是工笔画装饰趣味形成的基本原因。
二、色彩运用的装饰趣味
中国传统绘画对色彩的认识,研究与运用,随着每一个朝代的历史积淀,经验积累,不断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古代画家们完全略去了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体色彩的影响,脱离三度空间的焦点透视,以勾线填色的形式来表现物象,不为真实的再现物体的自然色,让色彩随着画家的主观需要而变化。所以,色彩在中国的理想和归纳,追求色彩的装饰性表现效果,这就更加要求画家必须具有对客观色彩高度的概括能力,色彩越单纯,限制性越强,就越具有装饰意味。
张萱是盛唐时期工笔人物画家的代表,《虢国夫人游春图》则是他最具特色的代表作。画面构图疏密有致,相互交迭,人物相互顾盼,神态从容,八骑作锥形前进,列队既整齐又有变化,衣着鲜丽华贵,人马装饰十分豪华,动态轻盈,画面设色浓丽,线条流畅,人物的衣服和马鞍都描绘着工细的花纹,包括多种唐代织物的画案,富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从唐代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工笔画的装饰性效果在体现画中人物不同的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的同时,还能够迎合上层社会的欣赏趣味,并具有色彩渲染浓重的装饰韵味,使贵族的审美和装饰性的审美在绘画作品中相交融。
三、平面化空间意识的应用
在画面的构图方面,中国工笔画主要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采用平面化的空间艺术处理画面,使画面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他的空间立场是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观点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情画境”。因此,中国画的时空是画家根据自己的意识,从心灵出发,同大自然相融合而构造出来的,既表现宇宙的空间,又表现心灵的自由空间,由此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空间意识,这也是形成画面装饰趣味的基础。
中国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充分体现了工笔画平面空间化的装饰意味。这幅画展现了一种连续性的构图方式,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所进行的活动融汇在一幅画中。整个大宴宾客的奢华场面及过程,通过有限的画面,充分的展示出来。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空间安排时,并不会因为它不符合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而觉得不舒服,而是有一种超越时空般畅游的心情。
工笔画中对于平面空间的创造,表现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空间,拓展了画面的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增强了画面布局的装饰特征。
综上所述,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倾向,装饰风格要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笔者认为,我们既不能弃古从今,也不能扬外抑内,而是应该从新的视角出发,去发掘新的装饰语言,来丰富工笔画中的装饰趣味。但是,装饰性绘画并不能够同装饰画、图案画划等号,在追求装饰效果的同时也不能削弱或淡化作品的绘画性。
[关键词]工笔画 装饰艺术 趣味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线讲究富有变化,用笔细致工整,色彩典雅和谐,将装饰趣味通过线条的组织,色彩的运用,细节的描写,墨色的分布,构图的变化表现出来,各种绘画元素之间互相呼应,不拘泥于自然物的真实,不追求物象的“形似”,而是依照画面的需要以及作者的感受,根据其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对现实生活中的物象进行归纳、夸张、取舍和整理形成既有形象美又有装饰意味的艺术作品,强调自然形态更单纯、明快和具有韵律感。工笔画是一种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一种理想的美,是韵律与造型同节奏相和谐而又高度概括的一种装饰美。因而,装饰性成为工笔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点之一。
从装饰因素的运用所表现出的风格看来,大致可以从用线、用色和平面空间这三个方面来了解工笔画中的装饰趣味。
一、线性造型的装饰趣味
线是中国画的生命,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神韵。工笔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用线塑造形象。线条的概括能力很强,能够从一切复杂繁多的细节中提炼出能够体现物体结构的线,生动准确的描绘出形体,反映其特征。古人将中国画的用线总结为“十八描”,即十八种线条。画家可以用笔的中、侧锋和行笔的快慢表现衣着、肌肤的质感。线的组织、线性的变化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都直接决定了画面的装饰效果。
线的装饰趣味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初露端倪,至唐代大家吴道子时期,线的运用发展成为一种颇具感染力的绘画艺术。吴道子有极强的创造精神。用线改变了平均着力的游丝描的画法,而形成独特的有轻有重,变化多姿的“莼菜条”。《送子天王图》一直被传为是吴道子的作品,此图更能帮助我们了解吴道子的风格面貌。一根线条兼有宽扁、粗细的变化,道劲圆转,波折起伏,状势雄峻疏放。这种线条用于衣折的卷舒飘举极具装饰的表现力,衣装飘带具有随风飘拂之感,被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
造型在工笔画表现上的作用,是经过对具体形象的反复观察、推敲而达到进一步精确的体现,需要简练、概括的过程,这种传统的造型观念是工笔画装饰趣味形成的基本原因。
二、色彩运用的装饰趣味
中国传统绘画对色彩的认识,研究与运用,随着每一个朝代的历史积淀,经验积累,不断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古代画家们完全略去了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体色彩的影响,脱离三度空间的焦点透视,以勾线填色的形式来表现物象,不为真实的再现物体的自然色,让色彩随着画家的主观需要而变化。所以,色彩在中国的理想和归纳,追求色彩的装饰性表现效果,这就更加要求画家必须具有对客观色彩高度的概括能力,色彩越单纯,限制性越强,就越具有装饰意味。
张萱是盛唐时期工笔人物画家的代表,《虢国夫人游春图》则是他最具特色的代表作。画面构图疏密有致,相互交迭,人物相互顾盼,神态从容,八骑作锥形前进,列队既整齐又有变化,衣着鲜丽华贵,人马装饰十分豪华,动态轻盈,画面设色浓丽,线条流畅,人物的衣服和马鞍都描绘着工细的花纹,包括多种唐代织物的画案,富有极强的装饰效果。
从唐代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工笔画的装饰性效果在体现画中人物不同的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的同时,还能够迎合上层社会的欣赏趣味,并具有色彩渲染浓重的装饰韵味,使贵族的审美和装饰性的审美在绘画作品中相交融。
三、平面化空间意识的应用
在画面的构图方面,中国工笔画主要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采用平面化的空间艺术处理画面,使画面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他的空间立场是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观点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情画境”。因此,中国画的时空是画家根据自己的意识,从心灵出发,同大自然相融合而构造出来的,既表现宇宙的空间,又表现心灵的自由空间,由此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空间意识,这也是形成画面装饰趣味的基础。
中国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充分体现了工笔画平面空间化的装饰意味。这幅画展现了一种连续性的构图方式,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所进行的活动融汇在一幅画中。整个大宴宾客的奢华场面及过程,通过有限的画面,充分的展示出来。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空间安排时,并不会因为它不符合现实中的实际情况而觉得不舒服,而是有一种超越时空般畅游的心情。
工笔画中对于平面空间的创造,表现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空间,拓展了画面的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增强了画面布局的装饰特征。
综上所述,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审美倾向,装饰风格要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笔者认为,我们既不能弃古从今,也不能扬外抑内,而是应该从新的视角出发,去发掘新的装饰语言,来丰富工笔画中的装饰趣味。但是,装饰性绘画并不能够同装饰画、图案画划等号,在追求装饰效果的同时也不能削弱或淡化作品的绘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