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诗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增添课堂活跃的气氛。历史课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就象大海里的波浪不时地击打着船只或岩石,激起生命的浪花。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引发学生与生命对话,是我们实现历史生命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历史 课堂教学
唯物主义史观告诉我们,人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见生命是人创造财富的源泉。而历史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激发学生对人类创造文明的尊重,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珍爱他人,珍爱自己。而以感悟生命,关爱生命,珍爱生命,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旨的生命教育是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搞好生命教育已摆在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本身就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情感释放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生命的感悟,甚至对生命价值的升华。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不乏墨客骚人,仁人志士,千古绝唱,生命挚言,诗中尽显,斯人斯事,构成一幅幅宏伟的历史画卷,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诗歌这种很好的素材应用于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诗歌有它独特的魅力来征服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充分运用诗歌来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本文就从这个角度来来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诗歌让学生品读生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历史课标实质强调了历史担负着对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坚强意志、团队精神的生命教育。历史在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集知识、情感和思想于一体的诗歌,在历史课堂中适当引用,让学生品读,品出历史史实,品出情感价值,品出人生境界。可以说,诗歌在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豪情壮志,诗意大发,写下了“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对这首七律,让学生细细品读,教师可设问“联系红军长征经过,根据诗句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每个学生品读,都有不同的体会。该诗蕴涵着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坚强意志和团队精神,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完全可以实现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课堂中让学生品读丘逢甲的“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同时让学生思考“诗中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对此中国军民作出了怎样的反应?你又有何感想?”诗中诉说着民族的耻辱,国殇,伤国。当学生微微闭上眼睛,丘逢甲和中国军民不屈不挠与日军斗争到底,誓死保卫台湾的情景就在脑海里浮现出来,睁开眼睛,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会油然而生。学生品读出诗中的情感,激起了思想的火花,产生了心灵的触动,懂得我们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面前承担着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运用诗歌让学生与生命对话
诗歌平仄有声,韵律感强,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如果诗歌作为导入,让学生进入诗一班的梦境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作为课堂中穿插的素材,能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诗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增添课堂活跃的气氛。历史课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就象大海里的波浪不时地击打着船只或岩石,激起生命的浪花。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引发学生与生命对话,是我们实现历史生命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实质上许多历史人物流传下来的诗歌,本身它就是在与生命对话,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可引用他们的诗句,让学生置换其中,实现与生命的对话。
在学习“安史之乱”时我们可以引用“诗圣”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先让学生诵读,然后融入到诗中的意境当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诗句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你的心灵又产生怎样的触动?”当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杜甫所处的战乱年代,看到的是人们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白骨露于野”的惨败景象,“花溅泪” 、“鸟惊心”,一草一木也会令人伤心流泪,令人触目惊心。其实学生在与诗人产生思想的共鸣中,就已实现了与生命的对话。感受的是作者绵绵的人文关怀,也诚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的那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用其博大的胸怀忧国忧民。同时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去体会实行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去感怀“长太息以掩涕兮”愤然跳进汨罗江的屈原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运用诗歌让学生感悟生命
生命创造出许多物质财富,更让精神财富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石。我们在感慨先人丰功伟绩的同时,不由自主的要问自己,我们又能为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呢?生命的价值,我们可从历史之中去感悟,可从诗歌之中去感怀。
抗元名将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千古绝唱。南宋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秋瑾“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体现出为革命事业敢于奉献的豪迈气概。匈牙利著名的诗人裴多菲也曾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追求,敢于去拼搏,去创造。他们已把生命价值最大化,上升到对革命的忠诚,对自由的渴望而无私的奉献精神。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改革而大义凛然,勇于献身。在历史课堂中我们可以适当引用这些诗句,让学生诵读几遍,就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我们应该懂得选择什么,应该舍弃什么。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创造。
诗歌以它独特的魅力,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思想的共鸣。在以发展学生为理念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课堂中恰当的引用诗歌,能增强课堂的生命力,更能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让历史教学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产生更大的功效,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
关键词;历史 课堂教学
唯物主义史观告诉我们,人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见生命是人创造财富的源泉。而历史课堂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激发学生对人类创造文明的尊重,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珍爱他人,珍爱自己。而以感悟生命,关爱生命,珍爱生命,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主旨的生命教育是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搞好生命教育已摆在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本身就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情感释放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生命的感悟,甚至对生命价值的升华。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不乏墨客骚人,仁人志士,千古绝唱,生命挚言,诗中尽显,斯人斯事,构成一幅幅宏伟的历史画卷,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诗歌这种很好的素材应用于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诗歌有它独特的魅力来征服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充分运用诗歌来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本文就从这个角度来来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诗歌让学生品读生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历史课标实质强调了历史担负着对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坚强意志、团队精神的生命教育。历史在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集知识、情感和思想于一体的诗歌,在历史课堂中适当引用,让学生品读,品出历史史实,品出情感价值,品出人生境界。可以说,诗歌在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豪情壮志,诗意大发,写下了“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对这首七律,让学生细细品读,教师可设问“联系红军长征经过,根据诗句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每个学生品读,都有不同的体会。该诗蕴涵着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坚强意志和团队精神,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完全可以实现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课堂中让学生品读丘逢甲的“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同时让学生思考“诗中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对此中国军民作出了怎样的反应?你又有何感想?”诗中诉说着民族的耻辱,国殇,伤国。当学生微微闭上眼睛,丘逢甲和中国军民不屈不挠与日军斗争到底,誓死保卫台湾的情景就在脑海里浮现出来,睁开眼睛,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会油然而生。学生品读出诗中的情感,激起了思想的火花,产生了心灵的触动,懂得我们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面前承担着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运用诗歌让学生与生命对话
诗歌平仄有声,韵律感强,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如果诗歌作为导入,让学生进入诗一班的梦境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作为课堂中穿插的素材,能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诗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增添课堂活跃的气氛。历史课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的,就象大海里的波浪不时地击打着船只或岩石,激起生命的浪花。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引发学生与生命对话,是我们实现历史生命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实质上许多历史人物流传下来的诗歌,本身它就是在与生命对话,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可引用他们的诗句,让学生置换其中,实现与生命的对话。
在学习“安史之乱”时我们可以引用“诗圣”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先让学生诵读,然后融入到诗中的意境当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诗句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你的心灵又产生怎样的触动?”当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杜甫所处的战乱年代,看到的是人们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白骨露于野”的惨败景象,“花溅泪” 、“鸟惊心”,一草一木也会令人伤心流泪,令人触目惊心。其实学生在与诗人产生思想的共鸣中,就已实现了与生命的对话。感受的是作者绵绵的人文关怀,也诚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的那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用其博大的胸怀忧国忧民。同时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去体会实行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去感怀“长太息以掩涕兮”愤然跳进汨罗江的屈原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运用诗歌让学生感悟生命
生命创造出许多物质财富,更让精神财富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石。我们在感慨先人丰功伟绩的同时,不由自主的要问自己,我们又能为社会做出怎样的贡献呢?生命的价值,我们可从历史之中去感悟,可从诗歌之中去感怀。
抗元名将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留下千古绝唱。南宋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秋瑾“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转回”体现出为革命事业敢于奉献的豪迈气概。匈牙利著名的诗人裴多菲也曾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他们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追求,敢于去拼搏,去创造。他们已把生命价值最大化,上升到对革命的忠诚,对自由的渴望而无私的奉献精神。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改革而大义凛然,勇于献身。在历史课堂中我们可以适当引用这些诗句,让学生诵读几遍,就能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我们应该懂得选择什么,应该舍弃什么。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创造。
诗歌以它独特的魅力,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思想的共鸣。在以发展学生为理念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课堂中恰当的引用诗歌,能增强课堂的生命力,更能对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何让历史教学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产生更大的功效,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