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物理教学;演示实验;兴趣;
理解;能力;科学态度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3—0111—01
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渗透学科思想,发展学生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巧妙设计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激发起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勇气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光的色散”这节内容时,笔者不受课本实验编排的束缚,敢于创新,自行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塑料盆中盛上一些水,盆边倾放一个较大的平面镜(部分平面镜浸入水中),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与水面交界处,让反射光射到背光的白色墙壁上,观察出现的现象:墙壁上会形成一条面积很大的彩色光带,犹如雨后天空中的彩虹。一个简简单单的实验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认识到白光是由不同色光组成的。同时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探索物理规律和自然奥妙的兴趣。
二、巧妙设计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教学中对于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教师应一开始就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推断,这样再理解概念、规律就简单多了。
如,在学习“力的分解”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重力的分力产生的效果,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器具(铅笔、细绳、橡皮)动手做实验:用细绳的中部扎紧铅笔的末端,两指夹住绳子的一端,笔尖卡在手心处,通过调整手与笔之间绳子的长度使铅笔保持水平,让学生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再在绳子的另一端绑上橡皮,让学生体会橡皮拉铅笔的力产生的效果。实验完毕后,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结果进行分析:橡皮拉铅笔的力根据效果分解为拉伸细绳的力和压缩铅笔的力。由于“力的分解过程”对初学者而言很抽象,而教学中通过巧妙设计这一实验,让学生感受到重力的分力产生的效果。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画出重力的分解示意图,这样能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分解法则”的理解,同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巧妙设计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科学态度
当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学生的探究、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而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行之有效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怕麻烦、怕动手,除了做好课本中的实验外,还可以通过自行设计更简便、更直观的实验,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也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如,学习“大气压”时,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大气压的存在,自行设计了如下实验:烧杯中盛上一些水,将量筒(有刻度,便于读数)倒扣在烧杯的水中,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一会后撤去酒精灯,观察到了如下现象:水沸腾时量筒内外水面保持相平,撤去酒精灯烧杯中水停止沸腾的过程中,量筒内水柱沿筒壁上升。笔者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当水柱稳定时,筒内外水面形成一定的高度差,笔者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如果往筒壁浇冷水,高度差会增大,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为什么。实验完毕后,教师针对实验现象和学生回答结果及时点评小结。这一实验,把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大气压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确信大气压有很大的力量。同时,学生对水蒸气(量筒内水面上方)液化现象有了直观了解。实践证明,这样的实验,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科学的观察习惯、辩证的思维能力和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之,实验是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基石。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思想,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谢颖丽
理解;能力;科学态度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3—0111—01
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渗透学科思想,发展学生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巧妙设计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激发起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勇气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光的色散”这节内容时,笔者不受课本实验编排的束缚,敢于创新,自行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塑料盆中盛上一些水,盆边倾放一个较大的平面镜(部分平面镜浸入水中),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与水面交界处,让反射光射到背光的白色墙壁上,观察出现的现象:墙壁上会形成一条面积很大的彩色光带,犹如雨后天空中的彩虹。一个简简单单的实验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认识到白光是由不同色光组成的。同时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探索物理规律和自然奥妙的兴趣。
二、巧妙设计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教学中对于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教师应一开始就鼓励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推断,这样再理解概念、规律就简单多了。
如,在学习“力的分解”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重力的分力产生的效果,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器具(铅笔、细绳、橡皮)动手做实验:用细绳的中部扎紧铅笔的末端,两指夹住绳子的一端,笔尖卡在手心处,通过调整手与笔之间绳子的长度使铅笔保持水平,让学生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再在绳子的另一端绑上橡皮,让学生体会橡皮拉铅笔的力产生的效果。实验完毕后,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结果进行分析:橡皮拉铅笔的力根据效果分解为拉伸细绳的力和压缩铅笔的力。由于“力的分解过程”对初学者而言很抽象,而教学中通过巧妙设计这一实验,让学生感受到重力的分力产生的效果。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画出重力的分解示意图,这样能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分解法则”的理解,同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巧妙设计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科学态度
当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学生的探究、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而物理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是行之有效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怕麻烦、怕动手,除了做好课本中的实验外,还可以通过自行设计更简便、更直观的实验,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也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如,学习“大气压”时,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大气压的存在,自行设计了如下实验:烧杯中盛上一些水,将量筒(有刻度,便于读数)倒扣在烧杯的水中,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一会后撤去酒精灯,观察到了如下现象:水沸腾时量筒内外水面保持相平,撤去酒精灯烧杯中水停止沸腾的过程中,量筒内水柱沿筒壁上升。笔者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当水柱稳定时,筒内外水面形成一定的高度差,笔者继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如果往筒壁浇冷水,高度差会增大,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为什么。实验完毕后,教师针对实验现象和学生回答结果及时点评小结。这一实验,把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大气压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确信大气压有很大的力量。同时,学生对水蒸气(量筒内水面上方)液化现象有了直观了解。实践证明,这样的实验,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科学的观察习惯、辩证的思维能力和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之,实验是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基石。加强演示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思想,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