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南阳市小麦施肥现状,分析小麦施肥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小麦;施肥现状;存在问题;改进措施;河南南阳
化肥作为提高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已被广大农民所认识;但是近几年随着化肥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化肥的增产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通过对我市小麦施肥方式和小麦生产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的施肥方式制约着我市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施肥方式亟待改进。
1当前施肥状况
据调查,2006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60.03万公顷,其中“一炮轰”(只施底肥)面积49.75万公顷,占麦播总面积的76.5%,底肥+返青期追肥12.68万公顷,占麦播总面积的19.5%,底肥+拔节期追肥2.6万公顷,占麦播面积的4%。施肥模式以“尿素(或碳铵)+二铵+钾肥”和“复合肥+尿素(或碳铵)”为主,前者一般施尿素225~300kg/hm2(或碳铵750kg/hm2)、二铵187.5~225kg/hm2、氯化钾187.5~225kg/hm2,后者一般施复合肥225~375kg/hm2、尿素225~300kg/hm2(或碳铵750kg/hm2),另外还有施碳铵750kg/hm2+磷肥750 kg/hm2、小麦专用肥600~750kg/hm2、施用生态肥及有机无机复合肥等模式。施肥以底肥为主,大部分农户采取整地时撒板茬(或垡头)施足底肥,追肥基本上只是在返青起身期对弱苗和脱肥田追施,一般撒施尿素75~150kg/hm2,氮肥后移技术已有部分农户开始应用,但总体上面积仍然很小。小麦生长中后期结合“一喷三防”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的占有一定面积。
2小麦施肥方面存在的问题
2.1有机肥施用量严重不足
近年来,在小麦施肥上存在着“拉一车土粪,不如扛一袋化肥”的错误倾向,农民积造、施用有机肥的积极性不高,有机肥施用面积越来越小,施用量越来越少,造成土壤板结,耕作困难,地力下降。
2.2营养元素搭配不尽合理
少部分农户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氮、磷、钾配比不够合理,不重视微量元素的补充,没有按照土壤肥力和产量水平科学进行配方施肥。长期的盲目施肥,造成了土壤少氮、缺钾、磷过剩的畸型量比。由于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长期得不到补充,其含量已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根据“最小养分律学说”,即使氮、磷、钾的施入比例合理也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养分供应不平衡,致使施肥量虽加大,产量却不增加,生产成本过高。造成肥料利用率偏低,使高产与倒伏、高产与优质、高产与高效的矛盾加剧,限制了小麦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施肥方法不够科学
目前我市大部分农户仍按传统的经验施肥,习惯采用“一炮轰”施肥方法,重底肥轻追肥,分次施肥,特别是氮肥后移技术应用面积小,麦田前期生长过旺,后期脱肥早衰,既浪费肥料,又容易造成减产。
3改进小麦施肥方法的措施
3.1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料,扩大秸秆还田面积
大力推广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鼓励农民多集造、施用有机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努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肥中除含有氮、磷、钾和各种中微量元素以外,还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胶体,具有改土保肥等重要作用,可弥补单施化肥所造成的养分单一、易被土壤固定和易淋失等缺点,有利于提高化肥利用率。可对集造、施用有机肥进行适当的补贴或奖励。
3.2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加大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和土壤养分状况,科学提出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适宜比例、用量和相配套的施肥技术,使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得到全面合理的养分供应,充分发挥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农资市场上化肥种类多,含量及质量也各不相同,农民在购买施用上不容易掌握,应大力推广物化集成技术,把平衡配方施肥落到实处。
3.3改变施肥方法
要彻底改变“一炮轰”的施肥方法,推广分次施肥技术,以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的养分供应,达到经济施肥的目的;采用基肥、种肥、追肥、后期叶面喷肥相结合的方法,提倡化肥深施,减少撒施面积,最大限度地减少肥料的损失,从而提高化肥利用率。高水肥田块(种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品种)要大力推广氮肥后移技术(晚茬弱苗,群体不足的麦田不宜采用),减少底施氮肥用量,增加追施氮肥比例,将氮素做底肥的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将氮肥追施时期后移至小麦拔节期或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进行。
3.4其他方法
3.4.1看地施肥。如:砂性土壤因漏水潜心肥严重,应采用“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
3.4.2铵态氮肥切勿与碱性肥料混施。草木灰、石灰、窑灰钾等碱性肥料不可与硫酸铵、氯化铵、液铵等铵态氮肥混合施用;否则,混合后会引起氮的挥发损失,降低肥效。
3.4.3 尿素施用。尿素施后不宜立即浇水,也不宜在大雨前施用;否则,尿素很容易随水流失。
3.4.4种肥的使用。避免用尿素、氯化铵、硝酸钾等对种子有毒害和腐蚀作用的化肥做种肥,以免影响种子发芽,造成缺苗。
3.5搞好新型肥料引试工作
做好控施肥、微生物肥和腐殖酸、氨基酸类复合肥等新型肥料和先进施肥技术、施肥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全面提高我市小麦施肥水平。
关键词 小麦;施肥现状;存在问题;改进措施;河南南阳
化肥作为提高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已被广大农民所认识;但是近几年随着化肥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化肥的增产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通过对我市小麦施肥方式和小麦生产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的施肥方式制约着我市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施肥方式亟待改进。
1当前施肥状况
据调查,2006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60.03万公顷,其中“一炮轰”(只施底肥)面积49.75万公顷,占麦播总面积的76.5%,底肥+返青期追肥12.68万公顷,占麦播总面积的19.5%,底肥+拔节期追肥2.6万公顷,占麦播面积的4%。施肥模式以“尿素(或碳铵)+二铵+钾肥”和“复合肥+尿素(或碳铵)”为主,前者一般施尿素225~300kg/hm2(或碳铵750kg/hm2)、二铵187.5~225kg/hm2、氯化钾187.5~225kg/hm2,后者一般施复合肥225~375kg/hm2、尿素225~300kg/hm2(或碳铵750kg/hm2),另外还有施碳铵750kg/hm2+磷肥750 kg/hm2、小麦专用肥600~750kg/hm2、施用生态肥及有机无机复合肥等模式。施肥以底肥为主,大部分农户采取整地时撒板茬(或垡头)施足底肥,追肥基本上只是在返青起身期对弱苗和脱肥田追施,一般撒施尿素75~150kg/hm2,氮肥后移技术已有部分农户开始应用,但总体上面积仍然很小。小麦生长中后期结合“一喷三防”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的占有一定面积。
2小麦施肥方面存在的问题
2.1有机肥施用量严重不足
近年来,在小麦施肥上存在着“拉一车土粪,不如扛一袋化肥”的错误倾向,农民积造、施用有机肥的积极性不高,有机肥施用面积越来越小,施用量越来越少,造成土壤板结,耕作困难,地力下降。
2.2营养元素搭配不尽合理
少部分农户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氮、磷、钾配比不够合理,不重视微量元素的补充,没有按照土壤肥力和产量水平科学进行配方施肥。长期的盲目施肥,造成了土壤少氮、缺钾、磷过剩的畸型量比。由于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长期得不到补充,其含量已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根据“最小养分律学说”,即使氮、磷、钾的施入比例合理也会影响作物的产量。养分供应不平衡,致使施肥量虽加大,产量却不增加,生产成本过高。造成肥料利用率偏低,使高产与倒伏、高产与优质、高产与高效的矛盾加剧,限制了小麦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施肥方法不够科学
目前我市大部分农户仍按传统的经验施肥,习惯采用“一炮轰”施肥方法,重底肥轻追肥,分次施肥,特别是氮肥后移技术应用面积小,麦田前期生长过旺,后期脱肥早衰,既浪费肥料,又容易造成减产。
3改进小麦施肥方法的措施
3.1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料,扩大秸秆还田面积
大力推广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鼓励农民多集造、施用有机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努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肥中除含有氮、磷、钾和各种中微量元素以外,还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胶体,具有改土保肥等重要作用,可弥补单施化肥所造成的养分单一、易被土壤固定和易淋失等缺点,有利于提高化肥利用率。可对集造、施用有机肥进行适当的补贴或奖励。
3.2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加大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和土壤养分状况,科学提出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适宜比例、用量和相配套的施肥技术,使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得到全面合理的养分供应,充分发挥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农资市场上化肥种类多,含量及质量也各不相同,农民在购买施用上不容易掌握,应大力推广物化集成技术,把平衡配方施肥落到实处。
3.3改变施肥方法
要彻底改变“一炮轰”的施肥方法,推广分次施肥技术,以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的养分供应,达到经济施肥的目的;采用基肥、种肥、追肥、后期叶面喷肥相结合的方法,提倡化肥深施,减少撒施面积,最大限度地减少肥料的损失,从而提高化肥利用率。高水肥田块(种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品种)要大力推广氮肥后移技术(晚茬弱苗,群体不足的麦田不宜采用),减少底施氮肥用量,增加追施氮肥比例,将氮素做底肥的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将氮肥追施时期后移至小麦拔节期或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进行。
3.4其他方法
3.4.1看地施肥。如:砂性土壤因漏水潜心肥严重,应采用“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
3.4.2铵态氮肥切勿与碱性肥料混施。草木灰、石灰、窑灰钾等碱性肥料不可与硫酸铵、氯化铵、液铵等铵态氮肥混合施用;否则,混合后会引起氮的挥发损失,降低肥效。
3.4.3 尿素施用。尿素施后不宜立即浇水,也不宜在大雨前施用;否则,尿素很容易随水流失。
3.4.4种肥的使用。避免用尿素、氯化铵、硝酸钾等对种子有毒害和腐蚀作用的化肥做种肥,以免影响种子发芽,造成缺苗。
3.5搞好新型肥料引试工作
做好控施肥、微生物肥和腐殖酸、氨基酸类复合肥等新型肥料和先进施肥技术、施肥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全面提高我市小麦施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