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洹作品简析

来源 :理论与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hangyou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张洹是中国当代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位艺术家,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北京开始的行为艺术就已经开始引起艺术圈内的关注。浑身涂满蜂蜜并静坐在公厕内一个小时,将自己吊在天花板上滴血。早期的“自虐式”行为艺术,到后期做雕塑,在上海设立工作室,大规模的创作艺术,张洹始终没有改变精神在身体自我游走的格局。张洹是个“疯子”,他是中国前卫艺术的实践者,文章对其代表作品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自虐式行为;行为艺术;裸体
  张洹1965年生于河南省安阳,早年在河南学画,毕业于河南大学。张洹作为当代艺术家,是美术史上翻不过去的一页,张洹的行为艺术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位走在当代艺术前沿的艺术家不断探索着艺术的表现力,无论是早期的行为还是如今的香灰,雕塑,都向我们展示了这位艺术家对生命的思考。
  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东村,是前卫艺术的伊甸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艺术,走出了许多声名大噪的艺术家。1993年前后的东村,张洹与荣荣,马六明,左小祖咒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偶然相聚,互相激发,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中国当代经典艺术作品。94年的时候,北京东村迎来了艺术创作的第一波高峰,其中最著名的三件作品中就有两件是出自张洹。
  行为艺术
  《12平米》
  张洹的这件《12平米》,已经是圈内妇孺皆知的作品了,创作地点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破村中一个公厕内,当年艺术家们居住的条件都很差,这个公厕却是他们彼此经常碰面的地方,许多人在正式见面之前都已经在这里打过照面了。张洹赤裸全身,并涂满蜂蜜和鱼腥液,在这个十分肮脏的环境中静坐,任苍蝇在他身上乱轰乱爬,在如此静坐了一个小时之后他完成了这件作品。此次行为艺术是张洹“自虐式”行为艺术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引起了人们对底层穷苦人民艰难生活环境的关注,虽然张洹曾对荣荣说,他这件作品是向艾青致敬,因为艾青在下放西藏时每天都要清扫的公厕其实要比这个环境差的多。不过,我们现在看来,张洹的身体艺术实验仿佛是在以行为的形式映射关于身体的本源问题。
  《65KG》
  北京东村的青年们有着异常的旺盛精力去做一些极端的,极具狂暴激烈的行为艺术,94年的马六明的行为作品《芬 马六明的午餐》就极具刺激与挑战,他同样赤裸身体,一身长发,坐在餐桌前将一条鱼烹饪,之后他拿起一根塑料管,一端放在自己口中(马六明将自己清秀的脸旁化妆成女性),另一端套在自己的阳具上,他通过这种方式将阴柔(被化妆成女性的脸)和阳刚(他自己的男性生殖器)进行了一次连接。这种疯狂的行为似乎只有在那个不受管制的边缘角落里才有可能实现。同年中,比起马六明的露骨式行为,张洹的另一件行为艺术《65KG》似乎更加激进,张洹赤裸身体,将自己悬挂在一个房子的天花板上,嘴巴也被封住,同时医生抽取了他250cc的血液,并放在油锅里煎,伴随着新鲜血液在高温的煎炸中升腾起的腥臭,被悬挂起来的张洹也承受着自己体重的煎熬,屋子里的观众同样无法避免他的身体,成为这个煎熬痛苦中的一部分,张洹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进行了身体耐力的测试,我们暂且不说他的行为表达了什么,他似乎在不断探索着身体的表现力,和对生命本源的终极问题探索,从天花板上下来的时候他几乎已经暈过去。或许,我们很难以言语来准确的说明他的意图和目的,但在看完他的艺术之后,我们往往会陷入沉思或是为我们自己问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这或许就是张洹行为艺术的表现力与深刻性。
  《铁箱》
  在对生命的探索和思索中,张洹还有一件行为几乎是差点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一次他真正的感受到了孤独和冰冷的可怕。这件作品,不同于之前的《12平米》和《65kg》,这次作品是一个“意外”。张洹计划将自己关在一个厚重的,足以容身的大铁箱子中并在公众场合完成这件作品,但是某天的一个下午,张洹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跳进箱子的时候,箱子盖意外的盖上并锁住了,仅仅够容身的箱子空间让张洹动弹不得,更别说使力推开箱子,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死一般的寂静让张洹感到了危及生命的恐惧,歇斯底里的呼喊和可怕的寂静使他感到窒息,直到清扫楼道的保洁阿姨叫来保安,张洹才得以获救。经过这次“死亡体验”张洹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这使他体验到了人在生死之交的心态。
  《和平》
  2001年张洹的这件作品已不再是人们看起来猎奇,做作的自虐式行为了,这件作品是一件雕塑。他以自己为原型做了一个贴满金箔的裸体模型,并以此作为撞木,撞在一座大钟前,大钟上刻有从小和张洹从小在村子里一起长大的玩伴姓名,颇像一幅家谱,他将自己裸体模型的铸成的金人作为撞木,以首撞鈡,钟声大作。这件作品体现了更多的中国元素,从整体效果看,颇具新意和视觉效果,这种有点趣味性的现成品的作品,很具有张洹的个人艺术特征,这件作品在2007年苏富比拍卖会上以40万美元成交。
  行为艺术之后
  张洹曾说:“如果把我的艺术分为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前两个阶段的延续,虽然媒介和方式变了,但是精神在身体游走的自我格局没有变。”2005年,张洹在完成《我的波士顿》之后结束了他的行为艺术生涯。这之后他开始在上海成立工作室,并进行香灰绘画和雕塑,开创一种新的语言。张洹的艺术还在继续,他的探索和思考始终在他的作品中呈现,显然他已不再局限于行为艺术的范围里,他全面的进行探索,油画,雕塑,香灰,装置,甚至导演。张洹是个“疯子”,永远不满足,也不停止。
其他文献
上大学快一年了,仿佛大学的模式都已经习惯,但看到擦肩而过的高中生,心里还是隐隐地伤感,那些不能回去的似水年华。  最后一次,我想说说我的高中,我想最后一次沉溺在高中的温柔中,我想让高中的回忆拉扯是时候止步了,我该往前走了。  也许别人也特别怀念高中,奋斗、拼搏、夜以继日、苦尽甘来……而我的高三是甜甜的,温暖的,快乐的。  我的高中是一个小小的学校,在广州的荔湾,一个级四个班,两个文科,两个理科,而
期刊
摘 要:安多纳德为小说中两大主人公之间的桥梁,正是通过安多纳德才使两人相知相遇,她是探究这篇小说心灵世界的关键点。文章从安多纳德出场到之后一系列事件进行分析,详细论述了她从一个单纯的少女形象,经过内心转变和自我牺牲精神占据她的内心世界后,转化成温柔而凄美的女性形象这一过程。这种形象上的转变正是通过爱的净化和苦难的净化得到的。  关键词:凄美;转变;女性形象  《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最重要的两个女性
期刊
摘 要:小提琴在现代交响乐团里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文章主要从小提琴的起源和国内外的发展试作论述,使大众对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有一些了解。  关键词:小提琴;起源;发展  小提琴的起源  小提琴是现代一种重要的演奏乐器,在西方的音乐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小提琴堪称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乐器之一。然而,小提琴的技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现在的小
期刊
摘 要:投资者在传统金融学理论中被认定是理性的,但无论从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还是发展中国家新兴的市场上来看,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那么投资者情绪在我国股票市场波动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章对换手率、市盈率、IPO首日涨跌幅、IPO数量以及消费者信心指数五个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投资者情绪指数是否能代表中国的投资者情绪。  关键词:投资者情绪;市场波动;主成分  直到2017年为止,中国股市已经发展了2
期刊
摘 要:在明代以前的绘画史上,主要是由楷书,隶书和行草书入画,而到了晚明草书入画更加能表达作者意境,徐渭以恣意的笔墨推动了中国花鸟画大写意的发展,具有革新精神。文章结合徐渭命途多舛的生平经历,从徐渭以书入画、写意含情、笔墨自如、不求形似求生韵四个方面来研究分析徐渭的写意花鸟艺术风格特征,通过论述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海派乃至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来研究其徐渭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徐渭
期刊
摘要:监管的分割、降低监管要求的金融创新和不同业态的金融与保险机构多元化经营“资产管理”这一同质化产品是近几年金融市场功能影子化的重要根源。文章采用现代金融法理的新视野,从信托契约和委托代理的“另类”视角,回归保险与金融存在本質差异的常识和资产管理本质,分析在“影子金融”野蛮生长的背景下,收购万科的保险系理财产品的资金性质及让渡其投资形成的股票资产衍生权利的逻辑合理性,认为收购万科股权的资金不是法
期刊
摘 要:法国著名的作家,维克多·雨果在他的全部生命历程都积极参与了浪漫主义文艺运动,因此他被人称为欧洲浪漫主义的核心人物。雨果大量的文学作品倡导浪漫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达到巅峰。该作品以曲折离奇的情节,大胆夸张的创作手法,对情节场面及人物形象善恶美丑对照性的描述,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浪漫主义特色的风格。文章对其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曲折的情节;大胆的手法;对照性原则  曲折离奇的情节  《巴黎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视角下,供应链金融模式得到了良好的开发与研究,在互联网平台中实现了传统业务模式的改造目的,可使用先进的技术方式创建互联网平台,渗透到金融领域中,可针对支付方式、融资渠道、投资方式等进行创新,支持金融机构的良好发展。且在互联网视角之下,金融领域可实现众筹模式、P2P模式等,创建现代化的网络金融发展机制,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视角;供应链金融模式;国内实践  随着国家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日两国之间的科技交流日渐繁盛,科技日语的翻译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认为应该先分析出科技文章的特点,而后要了解翻译科技文章的注意事项,才能翻译出符合标准、地道的译文来。  关键词:科技日语;翻译  科技类文章的特点  科技文章是探讨、阐述、解决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诸问题的作品。主要任务是介绍科技知识、阐明事实,论证和叙述外界事物,具有以下特征:  内容庞杂、知识
期刊
摘 要:宋代荒政制度的研究可以从救灾过程中“赈济”制度与灾后“社会救济保障”制度两大方面进行研究。近三年来,诸多学者在两大类制度研究成果丰硕,李华瑞等学者见解高深。  关键词:赈济制度;社会救济保障制度  赈济制度综述  涉及对具体救灾措施与制度问题,近三年来出现的文章繁多,研究焦点没有从“赈灾”具体过程中脱离。涉及官职机构设置,仓储设置管理、法律制度等。王碧《宋朝提举常平司对荒政的监察与审计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