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中的心理效应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per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母亲在孩子幼时,有过三次参加家长会的经历。
  第一次,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孩子在板凳上连三分钟也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到医院去看看。”回家的路上,孩子问她:“老师说了些什么?”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到一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我,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开心地吃了两碗米饭。
  第二次,小学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回家的路上,她流泪了,然而回到家,却笑着对儿子说:“老师说了,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赶上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考了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
  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去的都早。
  第三次,初中开家长会时,妈妈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老师点她的名字,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告诉儿子:“班主任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
  ……
  高考结束后,这位同学被清华大学第一批录取……
  相信这个故事有很多人都看过,但是否从故事中体味到家教的某些真谛?
  透视这个故事,我们发现这位伟大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时运用了几个著名的心理效应,即门槛效应、边际效应和罗孙塔尔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认为,对人们提出很简单的要求后,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向其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
  这就告诉我们,教育、感化孩子时,要考虑他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在孩子的点滴进步中逐步提高,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幼儿园家长会之后,那位母亲没有劈头盖脸地训斥儿子,也没有反复唠叨孩子的多动,甚至连多动的害处也没讲,反而说“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到一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我,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对常人来说,妈妈的话有些意外,其实这是引导孩子进“门槛”,这里的“门槛”就是“现在能坐3分钟”,要求适度,孩子容易接受,也容易做好。在接受到老师的“定论”之后,这位母亲没有将其儿子“边缘化”,反而充满信心,这信心尽管源于母爱,更重要的是她懂得教育孩子的真谛是感化孩子,因此对激励孩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边际效应本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意思是一样东西的价值同它满足的需要成正比。这就是生活中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令人感动的原因。案例中的孩子在三次家长会中都被学校视为"差生",通常的家长可能会责备孩子,对其采取更严格的教育措施,往往要求多,鼓励少。这样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那位母亲别出心裁,顺势而进。试想,如果这位母亲因孩子的多动而惩罚了孩子,他在一时间也许能够安静下来,但可能就此产生惧怕心理,这种心理必然抵消掉他身上一些积极的东西,如信心等。失去父亲的孩子在母亲的信任下获得了安全感,得到被期望的力量,也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罗孙塔尔效应也叫皮克马利翁效应。皮克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一位雕刻师,他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同时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感情,期望她能活过来,上帝感其诚而使象牙姑娘获得生命,成为他梦寐以求的情侣。这个效应告诉我们一个通俗的道理:期待能让被期待者产生巨大的能量。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往往因为其落后的表现令家长失望,有的家长不是爱心不够,而是方法不当,关怀的着力点不准,恨铁不成钢,急于求成,可是我们如果多给他们一些关怀:一个期待的目光,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哪怕是放大他的闪光点都有助于激励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一般而言,孩子自身的行为是依靠大人来评价的,那位母亲没有走家教的极端,而是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对孩子进行教育。
  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看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其他文献
  
期刊
在婴幼儿期就要对宝宝进行安全教育了,教育的主旨是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危险,怎么避开危险。在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防止意外教育    要告诉孩子,什么东西是会给他带来伤害的。譬如,当孩子要去玩暖瓶时,你要告诉孩子,开水会烫到他。但孩子小,不能理解“烫到”的后果,你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倒出少许开水,稍停片刻,让孩子轻轻触摸一下,让他有个感性认识。  孩子都喜欢登高爬低,虽然他们对高也有恐惧,但
期刊
2002年6月,作为访问学者,我带着妻子和4岁的儿子在夏威夷生活了一年。  夏威夷地处太平洋中央,是东西文化汇集地,也是各类人种的汇集地,混血儿随处可见。也许正是因为大家的血融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特别平等。尤其是孩子与大人之间,完全是平等关系,小孩子在这里得到了完全的自由。  进幼儿园的第一天,儿子在路上遇到每位老师都尊敬地立正喊“老师好”,这是他在国内幼儿园受到的正规礼貌教育。谁知,他的这一行为,
期刊
科学的日新月异使人们除了上天入地,还开始到达一些以前根本无法想像的地方,比如妈妈肚子里面的那个小家伙的脑袋瓜里,到底在发生着一些什么样的奇妙的事情?最近,美国《科学新发现》杂志载文揭示了胎儿在娘肚子里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以前研究人员认为,胎儿要晚至7-8个月大,才开始拥有最初级的“学习”能力,故大多数胎教也始于此时。但美国研究者在一项专题研究中发现,胎儿的智力水平远比我们原先知道的要高得多,
期刊
1.当孩子到了入托儿所、幼儿园的时候,正是让孩子系统地参加集体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交能力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让孩子体验到入幼儿园和在家里一样亲近。可是有一部分家长常用上幼儿园作为对孩子的惩罚手段,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常会说:“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再不听话就把老师叫来。”这种暗示犹如告诉孩子,去幼儿园像受惩罚一样。  2.每天,当家长下班后去幼儿园接孩子是最愉快的时候,而孩子的心情也在这个
期刊
儿子5岁那年,他提出要一个自己的房间,并在入住前就领他的朋友来参观,大肆炫耀,但正式开始独睡后,他却几乎每晚睡前都把自己的被窝敞开,要我陪他,等他睡着之后再离开。我一上床,他总是先伸出胳膊,使劲抱我一下,接着转身背对我,因为这样可以让他小小的身体最大面积地跟我接触。他爸爸反对我这样做,半是出于“原则”半是出于嫉妒,但我几乎每次都不理会他,应声满足孩子—这时儿子的快乐也许就是这样的,给他一个单独的房
期刊
排便似乎不是什么大事,可对新手父母来说就不一样了:孩子不定时排便,动辄给你来个措手不及,你烦不烦?孩子不能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甚至影响了他的胃肠功能,你愁不愁?  小康的母亲向我抱怨说,她无论如何都无法令3岁的儿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当看到他脏兮兮的样子时,她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她不知道是因为孩子太小还是有什么其他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各方面发育正常的孩子到2岁时,就可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当然
期刊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十年前,因《夏令营中的较量》而名声大震。近著有《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等。    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    王少卿:习惯的养成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途径,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习惯的教育和培养应占据怎样的位置?  孙云晓:中国俗语有“三岁看大,七岁
期刊
个案回放   随孩子一起走进幼儿园    人物:茵茵(女,4岁)  记录:张伟英  简历:4个月大时,由于父母工作忙,茵茵被送到安徽凤阳的爷爷奶奶家。平时爷爷奶奶都顺着她,在家里比较娇气。但爷爷奶奶对家庭教育比较重视,比较注重对她自理能力的培养,所以茵茵性格开朗,不爱哭闹,自理能力强,身体素质好。  去年,茵茵回到广州入读幼儿园。刚开始时,茵茵像大多数同龄的孩子一样哭闹,经过老师和家长一段时间的
期刊
晓敏的妹妹要回老家去了。临行前,晓敏特意带着妹妹和她的女儿到玩具商场去购买芭比娃娃。哪知,在漂亮的芭比娃娃专柜前,小外甥女的头却摇得像拨浪鼓:“我不要买芭比娃娃!”晓敏以为是妹妹事先调教好的,就对外甥女说:“大姨送你的,没有关系。”妹妹见状对晓敏说:“姐,我不和你客气,她是真的不要。家里已经有三个芭比娃娃了,都是别人送的,结果现在全在角落里积灰尘。”晓敏见妹妹这样说,又联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月月,也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