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游戏,每个宝宝都是天才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fwe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乎每个三四岁幼儿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想给孩子洗脸时他一溜烟地跑了,随着你的围追堵截,他快乐地哈哈大笑;他故意做出一些很可笑的表情凑近你,当你表现出反感和抓狂时,他手舞足蹈并且重复无数次;他常常将车钥匙等重要物品藏起来,然后在你急得跳脚时,露出满意的微笑……
  其实,这都是幼儿自编自导的“控制游戏”。通过这种游戏,孩子们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让内心变得更强大。对幼儿来说,他们常感到无助,又有无限的渴望克服这种无助感。所以,他们会独创出许多游戏。如果家长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这方面的天才。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了解自己需求,并为自己设计游戏”的专家。
  一个无法在餐厅好好吃饭的孩子,可能会喜欢“开餐馆”的游戏;一个最讨厌逛超市的孩子,可能会要一套收银台玩具扮演收银员的角色;一个在幼儿园唯唯诺诺的孩子可能喜欢给爷爷奶奶做小老师……
  从这些例子家长可以明白:控制游戏就是孩子在游戏中成为控制者,通过虚拟一些角色,强大自己,克服恐惧,增强自信心。但是,很多家长不知如何配合孩子玩游戏。有些家长愿意陪玩,但不知不觉中,又按自己想法改变了规则或是成为游戏主导者。这种结果是,孩子失去玩的兴趣,觉得家长“毁了游戏”“莫名其妙地打断自己”“一点都不会玩”……
  所以,家长需要了解幼儿在“控制游戏”中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首先,孩子渴望在游戏中“说了算”,渴望成为游戏的设计者、主导者和裁判者。聪明的家长只需要做一个好的演员,随着孩子的要求配合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比如:几乎每个孩子在某段时间都喜欢玩锁,当他们将大人锁在门外时,高兴得手舞足蹈。一位聪明的家长在女儿将自己锁在厕所时,扮演一个悲催的受害者,他“哭泣”着拍门说:“太黑了,我好害怕哦。”然后,他尝试拉门、踹门,发明万能钥匙,尝试缩骨术、隐身术……当他在里面使出三十六计时,女儿在外面笑得直不起腰来。这个游戏达到了小女孩的预期——充分显示了她的足智多谋。她为自己“控制”了爸爸而倍感自豪。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家长勒令小女孩开门并警告她以后不许这么玩,她幼小的心灵会多么沮丧,锁和门对她来说会变成多么可怕的禁区啊!
  其次,孩子要游戏的参与者“演技高”,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加进来。比如:一个3岁的小男孩正在跟小伙伴们玩“管弦乐团”的游戏,每个孩子都拿着调羹、棍子、筷子“乒乒乓乓”地敲击杯盘。一位深谙儿童心理的母亲,想要提醒他们吃饭。然而,她不是粗暴打断他们,而是采取幽默的方式。随着孩子制造的噪音不断变大,她戏剧性地说:“哦,不!我听不见你们的音乐。”孩子们更玩命敲打起来,她夸张地说:“哦,我一点也听不见!”……几个回合之后,孩子们已经到了精疲力竭的边缘,这位母亲才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快乐地叫着说:“听到了!听到了!这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果然,孩子们心满意足地停下来,快乐地去洗手吃饭……绝大多数时候,家长要叫玩得兴头上的幼儿吃饭,都是极不愉快的经历。然而这位家长却融入孩子们的游戏,并且极具创造性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再次,家长要关注那些扮演“顺从者”和“配角”的孩子们,让他们的需求尽可能得到满足。玩游戏时,总有一些领导型的孩子喜欢掌握全局、发号施令。这时候,成人要尊重每个孩子的要求并且适度倾斜于内向的孩子们,避免孩子间的争吵和冲突。比如:一个男孩喜欢和来访的小伙伴玩“猎人与狗”的游戏,他总要求小伙伴做小狗。男孩的母亲在游戏开始前,当着小男孩的面对他的伙伴说:“我建议你们轮流扮演不同角色,不过决定权在你们。如果你感觉不好的话,可以立刻叫我,我就在厨房。”一段时间之后,他的儿子从“总要做猎人”逐步改变为“邀请别人做猎人”。这位女士教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并了解到游戏的快乐在于尽可能满足每个人的需求。
  最后我要补充一条“降娃秘笈”。很多家长对于精力充沛、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冒失表现倍感棘手。这些孩子或在高雅的剧院大声喧哗、或在自助餐厅追逐嬉戏、或是在尊贵客人面前大吼大叫……与其感到尴尬,不知所措,不如跟他们虚拟类似场景,未雨绸缪地玩控制游戏。让孩子扮演歌剧演员、餐厅主管、致辞贵宾等角色。当孩子内心获得满足之后,他们会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感到放松。孩子的内在需求得以满足之后,会变得自强自重。大人再跟他们讲礼仪规范时,他们更容易接受。
  编辑 吴忞忞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就诊记录本、成长记录本、收入开支明细本,这三本,你家有吗?要想把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这三个本子还真不可少。  就诊记录本 不仅仅是孩子的,家庭每个成员都应该有一本,只不过孩子的问诊资料可以从小收集,有条件保存得更完整。我家有一个大的收纳箱,专门用来存放就诊记录本。此本包括以下5大类别:  一是出生证。孩子的出生证就是孩子来到这世间的名片,出生时的时间、地点、体重、身高、血型、健康状况等情况记录得一
期刊
转眼间女儿已经上六年级了,这本是面临小升初奋力冲刺的“黄金时期”,可前不久的周末,女儿竟与要好的伙伴一起去照大头贴。她们做出了各种古灵精怪的造型,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但转念一想女儿即将面临的考试,我随即阴沉了脸。“老妈,看看自己的女儿,足够萌吧!”女儿一边欣赏着,一边嘟着嘴巴撒娇卖萌。见姑娘俏皮可爱的样子,我心头的怒气渐渐消失了,久久回味着女儿各种呆萌的表情,仿佛自己也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之前,女
期刊
1  儿子小虎的美术老师是位年轻的女老师。作为家长,我不曾与她打过交道,这当然是我的失职,但并不意味着我对小虎美术课的忽视。我固执地认为,孩子的作业本,才是一张真正的晴雨表,往往能准确预报出许多丰富复杂的校园信息,比如孩子在哪一方面有无天分,老师的教育风格是怎样的,以及孩子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等等。  一两年的课上下来,我从小虎的美术本上,能时时感受到这位老师的可敬之处。  或许是女老师的缘故,她
期刊
感觉是认识世界的开端,在各种感觉中,视、听觉又占有重要的位置。相关研究表明,宝宝80%-90%以上的外部信息,都是通过视、听觉进入大脑的。可以说,视听觉是宝宝认识世界的主要感官。然而,长期以来,家长越来越热衷经由电视、电脑传播的视觉为主的早教,对于播放音频这种主要经由听觉的早教形式,却没有予以充分的关注,甚是可惜。  我个人在女儿早教的过程中,比较多地用到了音频这种形式,实践下来感觉良好,不仅让女
期刊
什么是童年失忆症?  河南开封一读者来信咨询:我家孩子6岁,常常因为调皮而被他爸爸打。他爸爸的理论就是,孩子长大后,对6岁以前的事都不会记得,所以现在打打没关系。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有一个名词叫幼年经验失忆症,大人总认为孩子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情,但其实这个阶段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请问是这样吗?  答:第一,关于“幼年经验失忆症”指幼儿0—3岁的记忆,而不是6岁以前。这个名词最早出自精神分
期刊
我的小外孙卓卓快4岁了,过几天就要正式入幼儿园了。之前他在幼儿园上了一年的“亲子班”,这几天老师在微信里通知说要举行一个小型的毕业典礼,让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一下,每人都要表演一个节目。  本来这件事情不牵扯我,可女儿有事,卓卓的毕业典礼将由我和老伴陪同前往。  那天早晨叫醒卓卓,匆匆吃了点饭,我们就驱车前往幼儿园。来到教室时,大人孩子已经来了不少,坐了一大圈。一个假期没见面了,孩子们相互嬉戏着,家长
期刊
奶奶好  小班新生入园第一天,小(5)班两个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安抚稳定孩子们情绪,大部分孩子都安静下来,但仍有一个小男孩哭闹着。他紧闭着双眼,口中不断呼唤着“奶奶”,两只胖乎乎的小手无助却固执地向前伸着。  “奶奶来啦!”孩子听到我的声音,紧闭的双眼微微睁开。我接着说,“我也是奶奶,叫我奶奶吧。”  我从班级老师手中接过孩子,不一会儿,小男孩竟然停止了哭泣。由此,我和小男孩有了缘份。  他叫欢欢。老
期刊
我从来都不把女儿小须只当孩子看,无论她多大,我就觉得她是个大人,她要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照顾他人。面对小须,我喜欢装自己是个长不大的妈妈,过马路时,我会对小须说:你要照顾我这个老人,怎么自己一个人走呢?她就会自觉地来牵起我的手,像大人般领着我这个妈妈过马路。  双休有时间,我会带着小须去外面走走,我相信,大自然是最好的教科书。记得一次老师布置任务——找春天。听着不难,操作起来并不容易。最后我和她去了
期刊
为了加强全社会对儿童权利保护意识的关注,促进未成年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开展了第五次“中国未成年人保护十大事件评选”活动(2014.6-2015.6),对过去一年发生的儿童保护事件、政策等进行系统梳理,评选出未成年人保护领域里最具有影响力,体现中国儿童保护工作发展需求和趋势的事件以及政策。  1、国务院通过《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消灭儿童贫困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  
期刊
儿子秋辰是一个阳光开朗的男孩。可最近,这个阳光男孩的表现有点不够阳光……  秋辰前一阵最大的毛病就是吃饭磨蹭,有时比弟弟吃得还慢。于是家人就会催促他吃得快一点,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秋辰就开始找理由了,比如“今天的饭有点硬!”“因为没有我爱吃的番茄炒鸡蛋”“这个排骨汤太咸了!”……看着他瘦瘦的脸,我就心软了,总是妥协:“好吧,那再给你5分钟,你吃快一点哦!”  假期里,不擅厨艺的我为了能让他多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