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药药理学与药物药理学申请和资助情况比较分析

来源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ce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据库采集2012-2021年中药药理学与药物药理学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资助项目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者在相关领域的差异。结果显示,在申请量上药物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基本持平,在资助数量和资助率上药物药理学高于中药药理学;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热点等关键词方面,药物药理学早于中药药理学数年出现;在研究对象上,药物药理学多集中于单一化合物,中药药理学尚有一定比例的复方或活性部位;在研究思路上,药物药理学更集中于某一作用途径的深入研究,中药药理学多
其他文献
药典收录中药品种是中药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品种,但药典品种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仍然不充分。本课题结合天然药物化学、分子药理学和结构药理学,通过化学成分分离、活性筛选、结构修饰、化学生物学方法研究,开展了丹参、土荆皮、泽泻和川芎等若干药典收录品种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发现丹参酮、土荆皮甲酸、泽泻醇和苯酞类化合物新的作用机制和靶点,通过结构修饰和构效关系研究,探讨了构效关系,为找到候选药物分子奠定研究基础。
目的二至丸由墨旱莲、女贞子2味药配伍而成,具有补腰膝、壮筋骨、强肝肾、乌髭发的功效,是补益肝肾的经典代表方。本研究以二至丸为研究对象,以雌雄激素样作用为切入点,阐明二至丸体内药效物质基础,揭示二至丸治疗肝肾阴虚证的化学活性物质和生物学基础,为临床精确使用二至丸提供科学依据,诠释中医“异病同治”科学内涵。方法采用LC-MS、LC-NMR-MS等技术对分离得到的二至丸中化合物进行鉴定,明确二至丸口服吸收入血的化学物质及药动学特征;基于高内涵筛选及报告基因技术确认二至丸及入血成分雌雄激素样活性;利用与肝肾阴虚症
灵芝及其有效成分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入侵和在体内增殖、破坏,发挥抗病毒作用。此外,体外抗病毒试验发现,灵芝及其有效成分对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登革病毒(Dengue virus)、肠病毒(enterovirus)和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具有抗病毒作用。其抗病毒作用的机
“治未病”思想最早记载于《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的研究,其中研究显示芪珀生脉颗粒以益气养阴、祛风安神为治法,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控制房颤发展,从而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作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对“治未病”理念形成有深远影响,“治未病”肇始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后世医家经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提出了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为核心的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体现中医治病“防重于治”,强调人不仅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还应遵循人与自然、社会环境
转化医学旨在提高总体医疗水平,保障患者的健康以及促进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美国及英国、德国等国家均将“推动实验发现用于临床治疗”作为国家医学研究的重要战略,且通过各种手段加大对转化医学的支持和发展的力度。中医药在数千年的医学实践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其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从宏观、系统、整体角度揭示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传统中医药理法方药及其主要治病手段——中药复方以其在慢性复
“桑枝总生物碱片”是我国原创降血糖天然药物,于2020年3月获批上市,是目前糖尿病治疗领域唯一的有效组分天然药物。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掌握该品种的关键核心技术,先后获中国发明专利以及美国和日本PCT专利授权。“桑枝总生物碱及其制剂”从立项到上市历经21年,体现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中医药发展理念。桑枝生物总生物碱是以种桑养蚕过程中的废弃物“桑枝”为药材,经提取、分离、纯化而得。在非临床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现代药理学和药学研究方法,挖掘出桑枝总生物碱具有作用靶点清晰、物质基础明确、质量可控和降血
代谢综合征是以机体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病理状态,是导致糖尿病、代谢性脂肪肝病和急慢性肾病等的危险因素。线粒体是细胞内提供ATP的能量工厂,也是三大类物质代谢的中心枢纽。大量临床与基础医学研究均表明,线粒体氧化呼吸活力下降、线粒体定位蛋白遗传突变或转录下调等,与肝实质细胞凋亡、脂肪组织产热、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以及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等息息相关。基于外周组织(包括肝、肾、胰和脂肪组织)功能性实质细胞的线粒体功能紊乱,研究团队建立相关的功能表型模型,展开药食同源以及传统中药民族药来源的天然
《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中成药产品科技竞争力普遍比较弱,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市场价值与临床价值、科学价值存在错位,亟待进行以质量、工艺、适应症为核心的大品种培育。202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中药注册按照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进行分类,前3类均属于中药新药。其中,中药改良型新药指改变已上市中药的给药途径、剂型,且具有临床应用优势和特点,或增加功能主治等的制剂。改良型新药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鼓励
目的大麻二酚(CBD)是从植物大麻中提取的560余种化合物之一。CBD是一种非精神活性化合物,并且具有很好神经系统保护作用,2018年,CBD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小儿难治性癫痫。由于CBD具有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安全性高、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等特点,我们认为CBD具有治疗胶质瘤的潜力。本研究对CBD治疗胶质瘤的机制展开系统研究,评估了其对胶质瘤的抑制效果并剖析了其分子机制。方法使用多种胶质瘤细胞系和人源的胶质瘤原代细胞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价CBD对胶质瘤的抗肿瘤效果。在机制研究方面,一方面使用分子生物学和
目的如何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实现针灸医学守正创新,既要科学认识针灸,从科学出发研究针灸学问题,更要科学发展针灸,从针灸出发研究医学与生命科学问题。以期从针灸出发,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的伟大目标。方法本文结合自身多年对针灸学与生命科学的思考和长期从事针刺防治哮喘工作的实践,基于针灸治疗有效性的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系统建立了源自针灸的靶标发现科学路径,并对未来可期的新药创制进行了展望。结果源自针灸临床的靶标发现科学路径,包括经验传承、临床疗效、效应调节、生物过程、物质基础和靶标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