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它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为切入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最大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进一步深化生物教学改革的需要。与其它学科相比,生物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世界上面临的几大社会问题如环境、能源、粮食和人口问题等均与生物学有密切关系。基于生物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尤为重要,这就对生物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必须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全面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注重基础知识传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具如投影仪、录像、挂图、模型和多媒体课件等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促进其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态度,自觉适应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自觉性。
二、采用“探本溯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很多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所以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或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如在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资料、参观动植物园等,了解自然界的生物,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三、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生物实验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为了证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这个道理,教师可用分别盛有肥沃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的两个试管各培养一棵大小相同的幼苗,过些日子,观察两棵幼苗的长势和颜色变化,从而确定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科学的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学习心态,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应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脊蛙反射实验中,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试验并思考:刺激蛙背部右侧和左侧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刺激一侧时对侧肢体有什么反应?刺激的强弱与反应的关系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应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实验过程以及他们的探索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此外,生物实验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敢于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方案,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挫折或失败,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提高耐挫的心理素质。
四、优化习题和试题,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的学习方法将给生物学习带来高质量和高效率。它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时的一种知识技巧,而且也是学生日后终身学习的基础。科学地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此来拓展思路、活跃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可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相、性格的异同等)、对自然现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等)进行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充分理解、掌握和运用。
五、组建兴趣小组,发展特长
积极的思维活动始于对问题的探究,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得以发展和提高,而问题的提出又离不开社会实践。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组建植物栽培、动物养殖等科学研究小组,充分利用校园和家庭开辟实验基地,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可发现和培养学生特长,拓宽他们的基础知识,培养其自学能力,为培养未来生物高科技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只有在教学中认真思考、研究、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生物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果教师能注意积累和运用这些资料,寻找有利的时机,巧妙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就能收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如在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学成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合成、杂交水稻技术等)以及有特色的动植物资源时,可利用这些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可通过介绍我国生物资源危机和生物科学发展落后的状况增强学生学好生物学的紧迫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七、加强劳动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对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教师可结合生物学科的活动进行花苗生产、作物和蔬菜栽培、动物饲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世界上一切物质文明都是劳动创造的,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可通过竞赛、成果展示、操作表演等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及遵守纪律、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
总之,素质教育对生物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知识的引导者而不只是输出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习的一般规律,通过知识的获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锻炼能力,磨炼意志,促进其素质全面提高。
一、注重基础知识传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具如投影仪、录像、挂图、模型和多媒体课件等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促进其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态度,自觉适应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自觉性。
二、采用“探本溯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很多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所以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或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如在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人类进化发展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资料、参观动植物园等,了解自然界的生物,之后简要介绍达尔文的环球旅行及其通过旅途的所见所闻产生生物进化思想的过程。这样通过“活动——体验——评价”的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三、加强实验课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生物实验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为了证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这个道理,教师可用分别盛有肥沃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的两个试管各培养一棵大小相同的幼苗,过些日子,观察两棵幼苗的长势和颜色变化,从而确定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科学的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踏实的学习心态,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应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如在脊蛙反射实验中,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试验并思考:刺激蛙背部右侧和左侧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刺激一侧时对侧肢体有什么反应?刺激的强弱与反应的关系等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动脑去想,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应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实验过程以及他们的探索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总结。此外,生物实验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敢于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方案,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挫折或失败,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提高耐挫的心理素质。
四、优化习题和试题,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考试是衡量和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科学的学习方法将给生物学习带来高质量和高效率。它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时的一种知识技巧,而且也是学生日后终身学习的基础。科学地调整命题方式和考试形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对许多知识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从习题和试题入手,大胆改革题型,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以此来拓展思路、活跃思维,使其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时,可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子女与父母的长相、性格的异同等)、对自然现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等)进行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求得对知识的充分理解、掌握和运用。
五、组建兴趣小组,发展特长
积极的思维活动始于对问题的探究,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得以发展和提高,而问题的提出又离不开社会实践。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组建植物栽培、动物养殖等科学研究小组,充分利用校园和家庭开辟实验基地,让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可发现和培养学生特长,拓宽他们的基础知识,培养其自学能力,为培养未来生物高科技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只有在教学中认真思考、研究、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生物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如果教师能注意积累和运用这些资料,寻找有利的时机,巧妙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就能收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如在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学成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合成、杂交水稻技术等)以及有特色的动植物资源时,可利用这些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可通过介绍我国生物资源危机和生物科学发展落后的状况增强学生学好生物学的紧迫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七、加强劳动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对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教师可结合生物学科的活动进行花苗生产、作物和蔬菜栽培、动物饲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世界上一切物质文明都是劳动创造的,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可通过竞赛、成果展示、操作表演等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及遵守纪律、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
总之,素质教育对生物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知识的引导者而不只是输出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习的一般规律,通过知识的获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锻炼能力,磨炼意志,促进其素质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