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尼西阿斯和约》签订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它以缔结条约的雅典将军尼西阿斯而得名,和约虽然只是维持了短暂的和平,但以和平的手段解决冲突的方式值得当今借鉴。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述《尼西阿斯和约》签订的原因,借此进一步了解伯罗奔尼撒战争。
关键词 雅典 斯巴达 伯拉西达 尼西阿斯
公元前431-404年的古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为了争夺在这里的霸权,断断续续地火并了三个九年。关于这场战争,由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记载而流传下来。伯罗奔尼撒战争进行了十年之后,大约就在修昔底德因没有及时援救安菲玻里而被放逐的时候,雅典以尼西阿斯为首的主和派占据了优势,与斯巴达进行了和平谈判。最终双方缔结了为期50年的和约,史称《尼西阿斯和约》,和约的主要内容有:(一)同盟的双方互相交换在战争中俘虏的人们并且交回侵占对方的土地;(二)发生争执时,应依照双方所同意的办法,采取宣誓或法律手续解决之;(三)各城邦应当是独立自主的,有关人民和土地的问题都应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处理。
为了保证同盟的双方速速、诚恳地付诸实施,雅典和斯巴达又签订了为期五十年的同盟条约,条约在保证和约的基础上规定:如果奴隶起来暴动,双方应视情况给予对方以充分的援助。虽然和约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双方的矛盾,但短暂的和平毕竟是恢复了,此外,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双方的争执也对后世处理国家和地区间的冲突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于《尼西阿斯和约》的签订,本文试通过三方面的内容来阐述该条约得已签订的原因,借此更进一步了解伯罗奔尼撒战争。
一、雅典和斯巴达PK了十年之后都想商谈和议,而后者希望和平的心思更为迫切
斯巴达本想通过摧毁雅典的土地这个办法把对手的力量完全消灭,可他们逐渐认识到战争并没有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斯法克特里亚岛的灾难是他们所没有经历过的,雅典方面在克里昂的指挥下俘虏了他们数目可观的军官阶层。被俘虏的人中大都是斯巴达重要的人物,而雅典方面损失极微。此后,他们的土地从派罗斯到锡西拉,常常受到侵扰;期间他们的奴隶也在不断的逃亡,当局担心不及时处理会像过去那样造成奴隶大暴动;他们和阿哥斯三十年的休战时期将要终结了,如果阿哥斯人不愿意将休战继续下去,那意味将要和雅典、阿哥斯同时作战。现在雅典刚打了败仗并且主动提出休战和议,斯巴达当然乐意接受,他们希望岛上被俘的军官阶层能被释放回来。
雅典方面,他们凭借海上的优势一直相信自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战争初期,一切也都如他们所愿。可自从斯巴达派遣伯拉西达远征,雅典先是在第力安受挫,连他们的将军希波克拉底也阵亡了,紧接着又在安菲玻里打了败仗.并且伯拉西达在色雷斯地区正直、温和的行动使许多雅典同盟的城邦叛离了它。雅典担心一系列的失败会引起同盟者策动一个形势更为严重的反抗运动。所发生的一切使雅典失掉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信心,他们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和平。
二、双方主战最力将领的逝去使和约的签订成为可能
安菲玻里一役,雅典主战将领克里昂含恨战死;斯巴达主战派领袖伯拉西达在作战中受伤,得知他的军队胜利后含笑而去。在这两个人中:前者主战是因为在和平安宁的时期,人们会注意他的不良行为并会借此而攻击他;后者主战是因为他个人的成功和荣誉都是从战争中得来的。由于他在色雷斯卓越的表现,出现了许多叛离雅典的同盟城邦,这为伯罗奔尼撒减轻了不少的负担。即使在战争的后期,也有倾向于斯巴达的提洛同盟者,这主要是因为伯拉西达的勇敢和在色雷斯地区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两方面都想商谈和议,双方主战将领的逝去使得时机成熟。
三、当时雅典和斯巴达两个最有势力的政治家的努力,直接促成了和约的实现
一个是希波战争期间希腊联盟统帅波桑尼阿斯的儿子普雷斯托安那克斯,他是当时斯巴达的国王;另外一个就是尼西阿斯,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记》中把他和罗马的克拉苏并列立传,并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对尼西阿斯的评价:雅典有三个最优秀的公民,他们对人民怀有一种世代相传的善良愿望和友谊。第一位就是尼西阿斯,他举止作风慎重稳健,而不是苛刻严厉和咄咄逼人,他由于敬畏人民而得以控制人民。
斯巴达国王普雷斯托安那克斯认为:事情不顺的时候,国内的仇敌一定会把他的名字提出,说他的非法复辟是一切不幸的根源。而在和平的时候,他认为就不会有这些灾难,特别是岛上被俘的军官一旦被释放,人们就不会有攻讦他的根据了。因此,他极力想和雅典言和。至于尼西阿斯,他认为只有避免一切冒险行动,才能为自己留一个为城邦效力的好声誉。而这样的目的只有在和平时代才可能实现,
《尼西阿斯和约》签订一年后,雅典主战派首领亚西比德当选将军,他提出了远征西西里、意大利和迦太基的冒险计划,于是战事再起,和约被撕毁。在相互的斗争中,希腊城邦普遍衰落,最终被希腊城邦北部的马其顿所征服。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记[M].陆永庭、吴彭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崔连仲.世界通史·古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
关键词 雅典 斯巴达 伯拉西达 尼西阿斯
公元前431-404年的古希腊,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为了争夺在这里的霸权,断断续续地火并了三个九年。关于这场战争,由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记载而流传下来。伯罗奔尼撒战争进行了十年之后,大约就在修昔底德因没有及时援救安菲玻里而被放逐的时候,雅典以尼西阿斯为首的主和派占据了优势,与斯巴达进行了和平谈判。最终双方缔结了为期50年的和约,史称《尼西阿斯和约》,和约的主要内容有:(一)同盟的双方互相交换在战争中俘虏的人们并且交回侵占对方的土地;(二)发生争执时,应依照双方所同意的办法,采取宣誓或法律手续解决之;(三)各城邦应当是独立自主的,有关人民和土地的问题都应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处理。
为了保证同盟的双方速速、诚恳地付诸实施,雅典和斯巴达又签订了为期五十年的同盟条约,条约在保证和约的基础上规定:如果奴隶起来暴动,双方应视情况给予对方以充分的援助。虽然和约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双方的矛盾,但短暂的和平毕竟是恢复了,此外,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双方的争执也对后世处理国家和地区间的冲突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于《尼西阿斯和约》的签订,本文试通过三方面的内容来阐述该条约得已签订的原因,借此更进一步了解伯罗奔尼撒战争。
一、雅典和斯巴达PK了十年之后都想商谈和议,而后者希望和平的心思更为迫切
斯巴达本想通过摧毁雅典的土地这个办法把对手的力量完全消灭,可他们逐渐认识到战争并没有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斯法克特里亚岛的灾难是他们所没有经历过的,雅典方面在克里昂的指挥下俘虏了他们数目可观的军官阶层。被俘虏的人中大都是斯巴达重要的人物,而雅典方面损失极微。此后,他们的土地从派罗斯到锡西拉,常常受到侵扰;期间他们的奴隶也在不断的逃亡,当局担心不及时处理会像过去那样造成奴隶大暴动;他们和阿哥斯三十年的休战时期将要终结了,如果阿哥斯人不愿意将休战继续下去,那意味将要和雅典、阿哥斯同时作战。现在雅典刚打了败仗并且主动提出休战和议,斯巴达当然乐意接受,他们希望岛上被俘的军官阶层能被释放回来。
雅典方面,他们凭借海上的优势一直相信自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在战争初期,一切也都如他们所愿。可自从斯巴达派遣伯拉西达远征,雅典先是在第力安受挫,连他们的将军希波克拉底也阵亡了,紧接着又在安菲玻里打了败仗.并且伯拉西达在色雷斯地区正直、温和的行动使许多雅典同盟的城邦叛离了它。雅典担心一系列的失败会引起同盟者策动一个形势更为严重的反抗运动。所发生的一切使雅典失掉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信心,他们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和平。
二、双方主战最力将领的逝去使和约的签订成为可能
安菲玻里一役,雅典主战将领克里昂含恨战死;斯巴达主战派领袖伯拉西达在作战中受伤,得知他的军队胜利后含笑而去。在这两个人中:前者主战是因为在和平安宁的时期,人们会注意他的不良行为并会借此而攻击他;后者主战是因为他个人的成功和荣誉都是从战争中得来的。由于他在色雷斯卓越的表现,出现了许多叛离雅典的同盟城邦,这为伯罗奔尼撒减轻了不少的负担。即使在战争的后期,也有倾向于斯巴达的提洛同盟者,这主要是因为伯拉西达的勇敢和在色雷斯地区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两方面都想商谈和议,双方主战将领的逝去使得时机成熟。
三、当时雅典和斯巴达两个最有势力的政治家的努力,直接促成了和约的实现
一个是希波战争期间希腊联盟统帅波桑尼阿斯的儿子普雷斯托安那克斯,他是当时斯巴达的国王;另外一个就是尼西阿斯,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记》中把他和罗马的克拉苏并列立传,并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对尼西阿斯的评价:雅典有三个最优秀的公民,他们对人民怀有一种世代相传的善良愿望和友谊。第一位就是尼西阿斯,他举止作风慎重稳健,而不是苛刻严厉和咄咄逼人,他由于敬畏人民而得以控制人民。
斯巴达国王普雷斯托安那克斯认为:事情不顺的时候,国内的仇敌一定会把他的名字提出,说他的非法复辟是一切不幸的根源。而在和平的时候,他认为就不会有这些灾难,特别是岛上被俘的军官一旦被释放,人们就不会有攻讦他的根据了。因此,他极力想和雅典言和。至于尼西阿斯,他认为只有避免一切冒险行动,才能为自己留一个为城邦效力的好声誉。而这样的目的只有在和平时代才可能实现,
《尼西阿斯和约》签订一年后,雅典主战派首领亚西比德当选将军,他提出了远征西西里、意大利和迦太基的冒险计划,于是战事再起,和约被撕毁。在相互的斗争中,希腊城邦普遍衰落,最终被希腊城邦北部的马其顿所征服。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古希腊]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记[M].陆永庭、吴彭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崔连仲.世界通史·古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