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登济宁太白楼顶向南瞭望,一座小城镇绵延倚靠在微山湖旁,清风徐来,湖中美景随风摇曳。在这里,有春秋时期鲁隐公武棠亭观鱼处,有战国时期“五里三贤”佳话流传不衰,有一片片绿荫田地,还有一弯弯渠塘荡漾,这里就是被譽为“江北鱼米之乡”的鱼台县张黄镇。此时,正是烟花三月的好时节,在张黄乘一艘运河古船一路向南,就可领略京杭大运河的宏伟壮阔,畅游到江南了。
走进张黄镇便会发现,此处不仅风景秀丽,工农业的特色发展也是镇内一大亮点。自2017年张黄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以来,全镇紧紧围绕着“工业立镇、农业稳镇、城建靓镇、党建强镇、文化兴镇、生态活镇、民生固镇”的发展战略,聘请山东建筑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张黄“生态循环”特色小镇精细规划,使“生态循环”成为张黄镇专属名片的同时助推特色小镇的成型及发展。
能源型城镇转型
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新高地
如果说东临京杭运河、南四湖,倚靠微山湖是张黄镇温婉的一面,那长久扎根并发展于此的煤矿产业,展现的则是张黄极具规模、极具发展潜力的硬朗一面。张黄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年产160万吨的济宁鹿洼煤矿和年产120万吨的临沂东山军城煤矿就坐落于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逐渐被替代,张黄镇居安思危,提前勾画出小镇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响应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的号召,张黄镇提出了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较,更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环境的高质量保护的循环经济,张黄工业园应运而生。它摆脱了单纯的煤炭生产,将原有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从根本上以最新的智慧与智能武装这座能源型小镇。
以张黄工业园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生态循环”特色小镇,为张黄镇的转型蜕变之路指出了具体方向:结合棚户区改造,启动建设了近60万平方米的建筑量;开展“绿满乡村行动”,加快实施森林公园等三个公园建设,实施规划建设20公里农田林网;投资千万余元,完成兴张路一期、驻地森林公园、驻地绿化补植及墙体文化建设……这些都是张黄镇大力建设特色小镇的缩影。
工业立镇、煤炭兴镇的背后是采空塌陷区的现实问题,也是张黄镇多年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东张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森在说到全村搬离原塌陷区,住进宽敞明亮的高层住宅区时,难掩内心的愉悦:“包括服务我们片区的鲁泰煤业在内的众多当地煤炭企业,都是在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为我们百姓谋福利、增福祉。”仅2018年一年,全镇就完成了5800亩矿区塌陷地治理。
依托镇域内生态循环工业基础,近年来,镇委、镇政府设置并大力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展览中心和体验中心,形成独有的小镇工业特色,提升了镇驻地品味、形象。新旧动能转换让张黄镇释放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鱼米之乡滨湖水
遇见美丽乡村新张黄
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张黄镇境内农业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业发达。集稻虾藕虾共作、有机水稻种植、快乐果园、农耕体验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将张黄镇的生态农业体现得淋漓尽致。
去年以来,镇党委积极探索“党建+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发展思路,突破了集体经济的难题,点燃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多次组织专题研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彻底消除了收入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实现50%以上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收入翻番。
作为推动全镇乡村振兴的领头羊,东张村党支部通过与合作社合作,对400余亩塌陷地进行了全面改造,发展优质白莲藕种植业和龙虾、螃蟹、水蛭等养殖业;殷王村党支部成功申请省级扶贫项目,建设150平方米“光伏车间”。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得张黄镇上下一心,每年均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数万元。
2019年,张黄镇持续发力,促进现代特色农业提档升级,推进乡村振兴张黄样板。在车楼、大陈等6个村建成“五统一”标准化绿色稻米示范种植基地5000亩;在于梅、白庙等片区打造1000亩标准化毛木耳高效种植示范园区;在袁洼、梁岗等湖区完成4000亩藕虾共生种养试验基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万亩;在军城煤矿塌陷区、解家村实施打造900亩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田园综合体等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生态园。
张黄相信,大力弘扬稻改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能不负绿水青山、生态自然的馈赠。
孝贤文化闵故里
开拓镇域旅游新体系
在山东,《鞭打芦花》的民间传说家喻户晓,深入张黄,才得知这里便是孝子闵子骞的居住之地。时逢战国,为躲避战乱,闵子骞、樊子迟、宓子贱自今曲阜迁移至鱼台。闵子定居于今大闵村,樊子定居于今樊庄村,而宓子则定居于侯堂村宓家堆。后人因他们三人居所相距不过五里,故称“五里三贤”,又因三村同处张黄镇,此处便成了孝贤文化的发源之地。如今,五里三贤成为镇中的知名景区,也成为鱼台县德育基地和济宁青少年教育基地,在全镇发挥了积极的社会文化功能。
在张黄,不仅有“五里三贤”为代表的孝贤文化,还有鲁隐公观鱼处的所在地超化寺。走进寺门,便可看到镇寺之宝,“鲁隐公观鱼处”六个大字刻于石碑之上,格外显眼,背面雕刻有“重修武棠亭鲁侯观鱼处记”十一个字。正面文字是明代时期崇祯九年所刻,背面的字却是清雍正十三年撰文,中间隔了99年。明清两代相隔99年同树一碑,实属罕见,堪称美谈。
孝贤文化以及以大运河为载体的运河文化为整个张黄镇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充满文化的土壤中,依托张黄镇现有的滨湖优势,小镇正全力打造南四湖旅游服务的滨湖客厅,充分利用境内27000亩湖区湿地及老万福河10公里等湿地资源,加快湖区生态湿地旅游开发建设,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示范镇。
生态观光和养生度假也是张黄镇开拓镇域旅游新体系的方向,通过灌溉、采摘、水产养殖形成的农业休闲旅游体验区,充分展示了“江北鱼米之乡”的魅力。依托文化与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养生度假,又可将小镇打造成为微山湖休闲养生福地。这样一处既有深度又有颜值的小镇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吸引着游客,令人心向往之。
(未署名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陈先云)
走进张黄镇便会发现,此处不仅风景秀丽,工农业的特色发展也是镇内一大亮点。自2017年张黄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以来,全镇紧紧围绕着“工业立镇、农业稳镇、城建靓镇、党建强镇、文化兴镇、生态活镇、民生固镇”的发展战略,聘请山东建筑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张黄“生态循环”特色小镇精细规划,使“生态循环”成为张黄镇专属名片的同时助推特色小镇的成型及发展。
能源型城镇转型
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新高地
如果说东临京杭运河、南四湖,倚靠微山湖是张黄镇温婉的一面,那长久扎根并发展于此的煤矿产业,展现的则是张黄极具规模、极具发展潜力的硬朗一面。张黄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年产160万吨的济宁鹿洼煤矿和年产120万吨的临沂东山军城煤矿就坐落于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逐渐被替代,张黄镇居安思危,提前勾画出小镇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响应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的号召,张黄镇提出了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较,更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环境的高质量保护的循环经济,张黄工业园应运而生。它摆脱了单纯的煤炭生产,将原有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从根本上以最新的智慧与智能武装这座能源型小镇。
以张黄工业园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生态循环”特色小镇,为张黄镇的转型蜕变之路指出了具体方向:结合棚户区改造,启动建设了近60万平方米的建筑量;开展“绿满乡村行动”,加快实施森林公园等三个公园建设,实施规划建设20公里农田林网;投资千万余元,完成兴张路一期、驻地森林公园、驻地绿化补植及墙体文化建设……这些都是张黄镇大力建设特色小镇的缩影。
工业立镇、煤炭兴镇的背后是采空塌陷区的现实问题,也是张黄镇多年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东张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森在说到全村搬离原塌陷区,住进宽敞明亮的高层住宅区时,难掩内心的愉悦:“包括服务我们片区的鲁泰煤业在内的众多当地煤炭企业,都是在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为我们百姓谋福利、增福祉。”仅2018年一年,全镇就完成了5800亩矿区塌陷地治理。
依托镇域内生态循环工业基础,近年来,镇委、镇政府设置并大力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展览中心和体验中心,形成独有的小镇工业特色,提升了镇驻地品味、形象。新旧动能转换让张黄镇释放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鱼米之乡滨湖水
遇见美丽乡村新张黄
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张黄镇境内农业资源丰富,水产养殖业发达。集稻虾藕虾共作、有机水稻种植、快乐果园、农耕体验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将张黄镇的生态农业体现得淋漓尽致。
去年以来,镇党委积极探索“党建+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发展思路,突破了集体经济的难题,点燃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多次组织专题研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精准扶贫,彻底消除了收入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实现50%以上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收入翻番。
作为推动全镇乡村振兴的领头羊,东张村党支部通过与合作社合作,对400余亩塌陷地进行了全面改造,发展优质白莲藕种植业和龙虾、螃蟹、水蛭等养殖业;殷王村党支部成功申请省级扶贫项目,建设150平方米“光伏车间”。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得张黄镇上下一心,每年均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数万元。
2019年,张黄镇持续发力,促进现代特色农业提档升级,推进乡村振兴张黄样板。在车楼、大陈等6个村建成“五统一”标准化绿色稻米示范种植基地5000亩;在于梅、白庙等片区打造1000亩标准化毛木耳高效种植示范园区;在袁洼、梁岗等湖区完成4000亩藕虾共生种养试验基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万亩;在军城煤矿塌陷区、解家村实施打造900亩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田园综合体等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生态园。
张黄相信,大力弘扬稻改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能不负绿水青山、生态自然的馈赠。
孝贤文化闵故里
开拓镇域旅游新体系
在山东,《鞭打芦花》的民间传说家喻户晓,深入张黄,才得知这里便是孝子闵子骞的居住之地。时逢战国,为躲避战乱,闵子骞、樊子迟、宓子贱自今曲阜迁移至鱼台。闵子定居于今大闵村,樊子定居于今樊庄村,而宓子则定居于侯堂村宓家堆。后人因他们三人居所相距不过五里,故称“五里三贤”,又因三村同处张黄镇,此处便成了孝贤文化的发源之地。如今,五里三贤成为镇中的知名景区,也成为鱼台县德育基地和济宁青少年教育基地,在全镇发挥了积极的社会文化功能。
在张黄,不仅有“五里三贤”为代表的孝贤文化,还有鲁隐公观鱼处的所在地超化寺。走进寺门,便可看到镇寺之宝,“鲁隐公观鱼处”六个大字刻于石碑之上,格外显眼,背面雕刻有“重修武棠亭鲁侯观鱼处记”十一个字。正面文字是明代时期崇祯九年所刻,背面的字却是清雍正十三年撰文,中间隔了99年。明清两代相隔99年同树一碑,实属罕见,堪称美谈。
孝贤文化以及以大运河为载体的运河文化为整个张黄镇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充满文化的土壤中,依托张黄镇现有的滨湖优势,小镇正全力打造南四湖旅游服务的滨湖客厅,充分利用境内27000亩湖区湿地及老万福河10公里等湿地资源,加快湖区生态湿地旅游开发建设,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示范镇。
生态观光和养生度假也是张黄镇开拓镇域旅游新体系的方向,通过灌溉、采摘、水产养殖形成的农业休闲旅游体验区,充分展示了“江北鱼米之乡”的魅力。依托文化与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养生度假,又可将小镇打造成为微山湖休闲养生福地。这样一处既有深度又有颜值的小镇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吸引着游客,令人心向往之。
(未署名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陈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