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工作,而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所以教师要注意加强教学的反思。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谈道:“反思”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是人们自觉地把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知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可以及时发现新问题,从而做出更理想,更有效的教学决定,并加深对教学规律的认知和理解,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预设性设计,是预设性先验性的行为操作。教学重、难点设置是否合理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直观性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与教学后必须加强对重、难点的反思。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教师要着重分析重、难点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心理,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突破口怎样选择?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采用哪些生动形象的手段?怎样启发学生的理解、接受重点难点部分的内容?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否积极有效……教学实践表明,在这样的教学反思后,教师的教学设计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处理定位更准确,对课堂的驾驭更加自如有效。
所谓亮点就是教学中的独特、新颖、成功之处。它可能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设计,或者是学生的情绪异常兴奋,思维异常活跃之处等。教师通过对亮点的剖析,必然会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在“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体现了哪些教育原则”的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比如在讲授《富贵不能淫》中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后,我结合历朝历代名人志士,联系了文天祥、闻一多等人的故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这一观点有了深入的认识。然后再用这一观点分析当今社会,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他们上网搜集材料,查阅图书,请教历史、政治老师,最终提高了认识,提升了他们的思维品质。
所谓盲点,就是事先没预估到,可在教学时却发现的情况。具体表现为:1.教师备课的疏忽遗漏和理解上出现的偏颇,教材把握不准和教学设计的不完善。2.学生在课堂上出乎意料的表现,如让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和与众不同的独特认知等。这些内容极具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在反思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如我在讲解《周亚夫军细柳》时,学生突然质疑:文章大量笔墨写了汉文帝视察、慰问细柳营,怎么编者加的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于是我就分析了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讲授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两种手法,让学生清楚了作者交代文帝在霸上、棘门及细柳营劳军的情形,文帝对周亚夫的赞赏是通过对比、衬托表现的,从侧面体现周亚夫治军之严。这次的教学让我明白,文言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文言字词的教授上。
疑点可能来自于教材的编写方面,可能来自于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可能来自于课堂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可能来自于一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设计,可能来自于学生的异常表现……以疑促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用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改进教学教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比如鲁迅的作品主题往往只是“批判、反对、揭露”,同学们也不假思索地接受下来。而鲁迅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日益单一、固定——不是一名反封建的斗士就是一个爱发火的老头儿。我在讲鲁迅的作品时注意这方面的反思,同时也启发学生们重新审视。在学习《药》时,同学们抓住鲁迅在瑜儿坟上平添了一个花环的曲笔,进一步质疑“其他作品为什么缺少这种曲笔呢?如果说这个阶段先生‘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传染给那时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这是否是更大的曲笔呢”,后来,我与学生们一起阅读先生的作品,上网查阅资料,搜集鲁迅的研究期刊等,逐渐认识到鲁迅的作品主题更多是一种“绝望”,是对“绝望的抗争”,正如先生说的“希望之于虚妄,正与绝望的相同。”而其他关于主题的概括都是肤浅的、政治化的,都未能深入作家真實的心灵,都在神化鲁迅或将鲁迅庸俗化。
教师在课程操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问题的思考,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仅要做好一个教师,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教学反思,是提升思想的最佳方式。“学中思,思中学”是新的时代下对新型教师业务素养的紧迫要求。
一、注重教学难、重点的反思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预设性设计,是预设性先验性的行为操作。教学重、难点设置是否合理也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直观性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与教学后必须加强对重、难点的反思。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教师要着重分析重、难点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心理,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突破口怎样选择?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采用哪些生动形象的手段?怎样启发学生的理解、接受重点难点部分的内容?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否积极有效……教学实践表明,在这样的教学反思后,教师的教学设计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对教材的处理定位更准确,对课堂的驾驭更加自如有效。
二、注重教学中亮点的反思
所谓亮点就是教学中的独特、新颖、成功之处。它可能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设计,或者是学生的情绪异常兴奋,思维异常活跃之处等。教师通过对亮点的剖析,必然会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考。在“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体现了哪些教育原则”的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比如在讲授《富贵不能淫》中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后,我结合历朝历代名人志士,联系了文天祥、闻一多等人的故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这一观点有了深入的认识。然后再用这一观点分析当今社会,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他们上网搜集材料,查阅图书,请教历史、政治老师,最终提高了认识,提升了他们的思维品质。
三、注重教学中盲点的反思
所谓盲点,就是事先没预估到,可在教学时却发现的情况。具体表现为:1.教师备课的疏忽遗漏和理解上出现的偏颇,教材把握不准和教学设计的不完善。2.学生在课堂上出乎意料的表现,如让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和与众不同的独特认知等。这些内容极具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在反思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如我在讲解《周亚夫军细柳》时,学生突然质疑:文章大量笔墨写了汉文帝视察、慰问细柳营,怎么编者加的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于是我就分析了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讲授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两种手法,让学生清楚了作者交代文帝在霸上、棘门及细柳营劳军的情形,文帝对周亚夫的赞赏是通过对比、衬托表现的,从侧面体现周亚夫治军之严。这次的教学让我明白,文言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文言字词的教授上。
四、注重教学中疑点的反思
疑点可能来自于教材的编写方面,可能来自于某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可能来自于课堂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可能来自于一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设计,可能来自于学生的异常表现……以疑促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用教育理论指导实践,改进教学教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比如鲁迅的作品主题往往只是“批判、反对、揭露”,同学们也不假思索地接受下来。而鲁迅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日益单一、固定——不是一名反封建的斗士就是一个爱发火的老头儿。我在讲鲁迅的作品时注意这方面的反思,同时也启发学生们重新审视。在学习《药》时,同学们抓住鲁迅在瑜儿坟上平添了一个花环的曲笔,进一步质疑“其他作品为什么缺少这种曲笔呢?如果说这个阶段先生‘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传染给那时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这是否是更大的曲笔呢”,后来,我与学生们一起阅读先生的作品,上网查阅资料,搜集鲁迅的研究期刊等,逐渐认识到鲁迅的作品主题更多是一种“绝望”,是对“绝望的抗争”,正如先生说的“希望之于虚妄,正与绝望的相同。”而其他关于主题的概括都是肤浅的、政治化的,都未能深入作家真實的心灵,都在神化鲁迅或将鲁迅庸俗化。
教师在课程操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问题的思考,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仅要做好一个教师,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教学反思,是提升思想的最佳方式。“学中思,思中学”是新的时代下对新型教师业务素养的紧迫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