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威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化遗存和多姿的景物。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古迹成为旅游业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武威也焕发出旅游“画廊”的魅力。所以,应该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使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双赢,促进武威旅游业更好得发展。
[关键词]武威;旅游开发;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64-02
武威(古称凉州)历史悠久,磨嘴子、王景寨、皇娘娘台等多处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频綮活动。据记载,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武威曾是西戎的游牧地。秦时为乌孙、月氏所占据,后为匈奴所属。汉武帝时逐匈奴而建郡。“武威”也是因汉军在此显示武功军威而得名。三国时凉州统领河西五郡,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十六国时期,以凉州为中心建立了五个割据政权,号称“五凉”除西凉外,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在这里建都。隋唐置凉州总督府,统领凉、甘、肃、瓜、沙、西七州,即今甘肃河西地区及新疆东部。宋时,在凉州建立西凉府。凉州及河西一带被西夏所统治,所以,宋时凉州的历史其实就是西夏的统治史。元初仍沿袭宋、夏旧制,以凉州为西凉府,降府为州,后设永昌路,管辖凉州地区。明朝废永昌路西凉机构。设立凉州卫,清时改凉州卫为凉州府。
公元前2世纪前后,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千余年间,武威在这个枢纽地带统领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地位。汉代,在武威移民实边,加强屯垦,采用代田法和牛耕技术,农业有了较快发展,使这里成为一个相当繁荣的农业区。《汉书·地理志》载:“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天下饶。保边塞,两千石治之,威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下上通焉,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此政宽厚,吏不苛刻之所致也。”东汉时武威“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天交市有四次,市场贸易特别兴盛。魏晋南北朝,中原战乱,河西地区相对安定,中原到河西避难者“日月相继”,他们带来了中原发达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对开发河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武威一度曾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北魏诗人温子升曾用“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诗句来极言武威当时的兴盛。隋唐时期,武威农桑繁荣,百姓殷富,经济文化进入一个发达时期。《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诗人岑参也写下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宋元以后,丝绸之路由陆路转向海运,商业贸易逐步衰落。
由于古凉州历史地位的重要,现仍保留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已普查或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564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全市共有馆藏文物47381处,国宝级文物3件,一级文物179件。可供游览的古建筑群、古遗址、古墓葬、石碑等景点160多处。
武威西北郊的皇娘娘台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也是齐家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代表。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骨器,并且首次在这里发现了红铜铜器,这是齐家文化首次发现铜器的一例。
1959年以来。在武威磨嘴子和旱滩坡汉墓群先后出土了十分珍贵的汉代仪礼简、王杖简和医药简。仪礼简是古代经典的组成部分,它保存完整,首尾俱全,为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的版本提供了珍贵第一手资料。王杖简内容丰富,记载了汉代尊老、养老和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之人的具体法规。医药简包括了医学上的内、外、妇、五官以及医物学、针灸学等方面的内容,并保存了完整的各科方剂30多个,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医药著作的原始产物。
古丝绸贸易的商路,也是佛教传播的道路,自前凉始,武威就是中国佛教中心。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被称为“石窟之祖”。据记载,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陆续来中国的高僧达80多人。许多高僧在武威长期停留,开坛讲经,翻译著作。最著名的是鸠摩罗什,其死后就葬在武威罗什寺塔,罗什寺塔因此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白塔寺是藏传佛教凉州四部寺之一,也是西藏归属祖国750多年的历史见证地。此外还有大云寺、海藏寺等许多寺庙。
历史上的武威是一个民族文化相互交汇的地方,现存刻有多种民族文字的文物。有用西夏文书写的护国寺感应塔碑、用回鹘文书写的高昌王世勋碑、用蒙古文书写的西宁王碑、吐谷浑民族的慕容家族墓志铭。
总之,武威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样一座风景名胜资源丰富的城市,如何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依法管理,使文物这一珍贵资源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其独特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对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的开发,可以刺激武威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知名度,从而带动商业、金融、房地产、生活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而文物古迹作为重要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如何利用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如何使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相得益彰,这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之间的平衡,使旅游业能持续地、更好地发展。为此,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必须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二是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文物保护和开发名胜资源的方针政策,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维护生态平衡:三是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坚持因地制宜;四是充分认识文物、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发掘其优势和特性,通过保护利用。共同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五是做好文物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大量的文物古迹呈现在旅游者面前,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也使人们从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但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因此,保护文物古迹名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使文物古迹旅游资源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应制定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一是用广告大力宣传,打造品牌,建立广泛、完善的传播渠道,在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二是在文物保护区和景点景区做细化工作,设立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和醒目的保护标识;三是对其历史沿革、资源生态状况以及设施、建设活动等情况进行详细完整的记录,形成档案,长久保存;四是协同园林、环保、科研、宗教、交通、服务、治安等单位进行合理规划,统一管理,协调发展;五是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过程中。以保存当地的历史文化为指导思想,对原有的特色环境、文化氛围以及地形地貌严加保护,使其文化内涵保持一致。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武威是河西走廊的门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其鲜明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文物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独特作用,推动文化事业和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武威;旅游开发;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64-02
武威(古称凉州)历史悠久,磨嘴子、王景寨、皇娘娘台等多处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频綮活动。据记载,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武威曾是西戎的游牧地。秦时为乌孙、月氏所占据,后为匈奴所属。汉武帝时逐匈奴而建郡。“武威”也是因汉军在此显示武功军威而得名。三国时凉州统领河西五郡,成为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十六国时期,以凉州为中心建立了五个割据政权,号称“五凉”除西凉外,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在这里建都。隋唐置凉州总督府,统领凉、甘、肃、瓜、沙、西七州,即今甘肃河西地区及新疆东部。宋时,在凉州建立西凉府。凉州及河西一带被西夏所统治,所以,宋时凉州的历史其实就是西夏的统治史。元初仍沿袭宋、夏旧制,以凉州为西凉府,降府为州,后设永昌路,管辖凉州地区。明朝废永昌路西凉机构。设立凉州卫,清时改凉州卫为凉州府。
公元前2世纪前后,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千余年间,武威在这个枢纽地带统领着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地位。汉代,在武威移民实边,加强屯垦,采用代田法和牛耕技术,农业有了较快发展,使这里成为一个相当繁荣的农业区。《汉书·地理志》载:“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天下饶。保边塞,两千石治之,威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下上通焉,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此政宽厚,吏不苛刻之所致也。”东汉时武威“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天交市有四次,市场贸易特别兴盛。魏晋南北朝,中原战乱,河西地区相对安定,中原到河西避难者“日月相继”,他们带来了中原发达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对开发河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武威一度曾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北魏诗人温子升曾用“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诗句来极言武威当时的兴盛。隋唐时期,武威农桑繁荣,百姓殷富,经济文化进入一个发达时期。《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诗人岑参也写下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宋元以后,丝绸之路由陆路转向海运,商业贸易逐步衰落。
由于古凉州历史地位的重要,现仍保留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已普查或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564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全市共有馆藏文物47381处,国宝级文物3件,一级文物179件。可供游览的古建筑群、古遗址、古墓葬、石碑等景点160多处。
武威西北郊的皇娘娘台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也是齐家文化在河西地区的代表。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骨器,并且首次在这里发现了红铜铜器,这是齐家文化首次发现铜器的一例。
1959年以来。在武威磨嘴子和旱滩坡汉墓群先后出土了十分珍贵的汉代仪礼简、王杖简和医药简。仪礼简是古代经典的组成部分,它保存完整,首尾俱全,为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的版本提供了珍贵第一手资料。王杖简内容丰富,记载了汉代尊老、养老和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之人的具体法规。医药简包括了医学上的内、外、妇、五官以及医物学、针灸学等方面的内容,并保存了完整的各科方剂30多个,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医药著作的原始产物。
古丝绸贸易的商路,也是佛教传播的道路,自前凉始,武威就是中国佛教中心。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被称为“石窟之祖”。据记载,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陆续来中国的高僧达80多人。许多高僧在武威长期停留,开坛讲经,翻译著作。最著名的是鸠摩罗什,其死后就葬在武威罗什寺塔,罗什寺塔因此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白塔寺是藏传佛教凉州四部寺之一,也是西藏归属祖国750多年的历史见证地。此外还有大云寺、海藏寺等许多寺庙。
历史上的武威是一个民族文化相互交汇的地方,现存刻有多种民族文字的文物。有用西夏文书写的护国寺感应塔碑、用回鹘文书写的高昌王世勋碑、用蒙古文书写的西宁王碑、吐谷浑民族的慕容家族墓志铭。
总之,武威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样一座风景名胜资源丰富的城市,如何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依法管理,使文物这一珍贵资源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发挥其独特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对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的开发,可以刺激武威旅游业的发展,提高知名度,从而带动商业、金融、房地产、生活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而文物古迹作为重要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如何利用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如何使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相得益彰,这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之间的平衡,使旅游业能持续地、更好地发展。为此,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必须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二是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文物保护和开发名胜资源的方针政策,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维护生态平衡:三是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坚持因地制宜;四是充分认识文物、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发掘其优势和特性,通过保护利用。共同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五是做好文物法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大量的文物古迹呈现在旅游者面前,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也使人们从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但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因此,保护文物古迹名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使文物古迹旅游资源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利用,应制定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一是用广告大力宣传,打造品牌,建立广泛、完善的传播渠道,在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二是在文物保护区和景点景区做细化工作,设立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和醒目的保护标识;三是对其历史沿革、资源生态状况以及设施、建设活动等情况进行详细完整的记录,形成档案,长久保存;四是协同园林、环保、科研、宗教、交通、服务、治安等单位进行合理规划,统一管理,协调发展;五是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过程中。以保存当地的历史文化为指导思想,对原有的特色环境、文化氛围以及地形地貌严加保护,使其文化内涵保持一致。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武威是河西走廊的门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故乡,其鲜明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文物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独特作用,推动文化事业和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