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东晋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有一笔筒,截斑竹所制,称之为裘钟。1990年北京举办“中国文物精华展”,第142号展品为“踢球图”笔筒,牙雕,被定为宋代之物。可见,插置毛笔使用笔筒由来已久,而且材质多种多样,玉雕、木雕、角雕、竹雕、牙雕乃至瓷制、金属制应有尽有。笔筒成为文房必备之物,沾书香,染文气,与文房四宝为伍,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出尽了风头。有鉴于此,收藏历史文玩便鲜有人不看重笔筒了。笔者执着于收藏,藏品中自然也少不了笔筒,而且对其中两件各具风采的笔筒最是钟爱有加。现介绍于此,与藏友共赏。
其一为清末的竹雕笔筒(图1)。其截面为椭圆,高13厘米,口径14厘米。笔筒取竹之接近根部一节,竹肌厚达1.8厘米,取通景田园家禽飞鸟为纹饰题材,采用高浮雕、浅浮雕、透雕、镂雕、线刻等诸多工艺,雕刻母鸡、小鸡计36只,白鹤4只,喜鹊5只,松鼠一尾,主体纹饰为鸡与鹤。
艺人精熟于刀笔之技,笔筒正面松荫下雕一母鸡领一群小鸡觅食,小鸡们或攀爬于母鸡背上,或争抢母鸡口中之食,或钻在母鸡羽翼下探头探脑,有的则作张望状。母鸡羽翼蓬松,步态踟蹰,惟恐稍不留神踩着撞着小宝宝们(图1-a)。将这种鸡的母子觅食情景,巧手神刀,搬上笔筒,惟妙惟肖。左侧为另一幅鸡的觅食图,但见一公鸡半隐于树木怪石之后,小鸡们有亲昵于公鸡身前的,有觅食于公鸡一侧的(图1-b),另有十多只小鸡游离于坡石上下、树洞里外,天真稚气之神态无一相同(图1-c)。怪石松荫之间有白鹤4只,立于松树之上的回首顾盼,而石上的或作鹤舞,或作鹤鸣,另有一只正追逐一尾松鼠。想必是那松鼠企图偷袭鹤巢,被鹤一追,仓皇逃窜。艺人兴许顾虑画面单调,又设计几只喜鹊噪鸣于鸡群之上,且鸡、鹤、鹊、鼠互相呼应,画面生气盎然,分明就是乡村山野奏起的一曲田园小曲。
竹雕笔筒以山水、人物或花鸟为纹饰的较为常见,鸡群与白鹤为主体题材的实为罕见。若用历史眼光看待,则不奇怪了。《玄中记》中有则神话,说大地东南有大山名桃都,山巅有株参天大树,树上生活着一只神鸡,每当日出,神鸡便引颈高歌,于是天下之鸡皆应知报晓。因此,桃都之神鸡被称作天鸡。李太白曾作诗唱神鸡,说:“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鸡之神伟,足以概全。《周礼》记载,祭祀之酒尊,即有称作鸡彝的,是在酒尊上刻画上鸡的酒器。古人称与朋友盟约聚会的地方为鸡坛、持以颁赦令的节杖称鸡杖、读书发奋之屋叫鸡窗……而晋人稽康作《南方草木状》,将其中一种植物香料定名为鸡香。而“鸡”又与“吉”谐音,绘鸡、羊(祥)称为吉祥图,绘群鸡则称“百吉图”,成为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题材之一。可见,在竹笔筒上雕刻群鸡,既非落俗之笔,亦非“师出无名”。配伍以松鹤,原是另有传奇的。据说晋太康二年隆冬某日,有人见一对白鹤立一桥洞中私语,一鹤说:“今年奇冷,不比尧帝去世那年好。”另一鹤以为然。此人听了一惊,历尧帝年隆冬者,岂不寿越千年?从此,鹤寿千年之说广为传播,于是以鹤寿颂祝他人长寿成为时尚。而笔筒上还雕刻两株苍松,松针碧盖,节鳞蟒动,与松下突兀的玲珑怪石相映成趣。松乃百木之长,石乃“室”之谐音,又鸡伏石洞,鹤立石上,笔筒之纹饰寓意不言自明,既有“一室(石)有吉(鸡)”,又有“鹤寿一室(石)”。鉴于鸡、鹤的各种美谈,则这件竹雕笔筒上纹饰题材应名之为“松龄鹤寿百吉图”了,在竹雕笔筒纹饰中别树一帜。中国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管见一斑。
精妙之处还在其雕刻工艺。笔筒通景布局,满筒受刀,鸡、鹤、喜鹊和松鼠达到四五十只而神态各异,尤以小鸡们的天真稚气和公鸡、母鸡的呵护之态最为传神。禽与兽,松与石,以镂空透雕突出树干和枝叶,以深浅浮雕拉开层次和空间,仅鸡群即雕迭五六层次,于是鸡见群落,物有远近,景深达1.5厘米,几乎雕透竹肌,表现出很好的立体效果。且竹皮熟润莹亮,竹肌红褐深沉,附着在竹肌之上的霉化物坚固成壳,经笔者数次刷拭亦无济于事,可见是饱经沧桑之器。就竹而雕的筒口、筒足之匝圈依稀可见棕红色国漆残痕,亦可见摩挲已天长日久,包浆沉着,应是百年前传世之物。
其二为清末民窑姜黄釉瓷笔筒(图2)。笔筒高11.5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4.8厘米,稍见束腰。笔筒纹饰为菊竹飞蝶图,菊为团菊,成双犄式构图,两枝菊之间有劲竹一竿,筒上有弦纹8圈。笔筒为灰白色胎,坚致,姜黄色釉均匀,莹润包浆沉着凝重,显然经受过沧桑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采用两半筒模(范)压成型,可以找到竖状拼模痕迹。纹饰亦为模压印花,筒内壁上有指头向筒外壁按压以促使外壁纹饰成型的印痕,且清晰可见。
用菊花作主体纹饰在明洪武年间最盛,有缠枝菊、朵菊、团菊、扁菊等形式,有学者认为菊为多瓣花卉,可以借以表示“万众一心”的愿望。其实菊自古受到世人钟爱,汉时刘歆曾作《西京杂记》,其中提到采菊花与粮食酿酒,说“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即花)酒”。南朝人著《荆楚岁月记》,记菊花酒更详,说重阳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而饮菊花酒的重阳节,还有菊花制作的菊花糕吃。唐代诗人所作《国秀集》中,说“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亦指饮菊花酒。当然菊不仅可入酒,古人制作菊花枕,可以去头风,可以明眼目……作为“四君子”之一的菊花,用作器物纹饰当然便在情理之中了。笔筒上有双犄菊,还有双蝶、清竹,于是“蝶恋花”有了,“竹报平安”有了,竹的“天然而笑”亦有了,岂不是一筒的清雅与风流么?
(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