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都爱说:“人在做天在看”。此话在目前的成都可谓“登峰造极”——6个主城区,8964个视频点位,几乎每条街道一个摄像头,每个摄像头全天候24小时展开监控……面对如此繁多、“无处不在”的“眼睛”的集体注视,成都市民感受到的,究竟是更安全,还是更不安?
天网近期“战果”展示
近日,在沸沸扬扬的成都女大学生“村官”车娅婷被三轮车司机殴打致死案件中,警方最终在调出案发地周边天网监控资料后,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上演了一幕“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现实版;
今年8月,成都某男子在大街上随意乱丢垃圾,自以为被车水马龙、如潮人流淹没,不文明行为无可考证,不料被“眼尖”天网盯住,真实记录下种种“小动作”。
名词解释:天网
“天网”其实是人们对遍布大街小巷的电子监控器的形象称呼,其全名为成都市城市图像监控系统。它既是公共安全机关打击街面犯罪的法宝,也是城市管理的坚强后盾。透过它,相关部门能对成都市区主要街道、车站、隧道、医院等5000个重点部位实施24小时监控,能为城市管理、交通、防洪、公共健康以及环境保护提供先进的技术平台,促成各部门联动,使城市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
天网前景:铺天盖地 无孔不入
2006年11月,天网一期工程全面完成。而今年成都市区将开展天网工程第二阶段的建设,在之前的基础上,“天眼”还将增加8000个点,重点监测背街小巷,减少盲区监测。算上之前已有的6231个“天眼”,二期工程建成后,成都上空全天候“睁大眼睛巡视”的“天眼”将一举达到14000余只的规模!届时,成都各重要部门、医院、学校、主要交通路口、治安热点区域、旅游景点、车站甚至人员聚集密集的各式广场,都将由“天眼”随时“看”着。
但这还不是全部!据悉,成都“天眼”设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心城区的中小街道、区(市)县城及重点场镇的全覆盖,“天眼”数量将最终达到3万至5万个的规模。同时,天网还将为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和银行等自建监控系统提供标准接口,从而一举“吞下”这些区域。
天网背后:多部门360度翻转着看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天眼”探头已能进行360度的翻转,随着鼠标轻点,无论是正对镜头还是背对镜头的位置,统统一览无遗。且大部分“天眼”具备夜视功能,对远距离物体有着极高的分辨率,采集到的监控画面十分清晰。
根据《成都市公共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规定,各政府部门,如城管、防汛、环保、交委、卫生等部门都可以使用调看各自工作范围内的天网图像,以便实现资源共享。但跨部门调用天网图像时,必须向公安机关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使用。
同时,该《管理办法》还规定对涉及公民隐私的画面,绝对不能储存和外传。对此,成都市公安机关负监管总责。
市民意见大PK
力挺派:
退休 王婆婆 65岁
“多好的措施!周围都安起摄像头,安全才有保证嘛!”王婆婆对加装天网拍手称快,在她眼中,天网就像天上的眼睛,24小时随时盯着,是一个“贼娃子看了就害怕,老百姓看了就放心”的好玩意。
IT 马先生 32岁
“虽然有侵犯隐私的威胁,但我还是觉得利大于弊。”去年在成都北门附近,马先生有被飞车夺包的经历,本来飞贼作案破案无望,但警察通过天网调出了当时的录像视频,以此为线索顺藤摸瓜找到元凶。“本来以为就是个摄像头嘛,还可能侵犯隐私,结果没想到这么神通广大!支持支持!”
售货员 曾小姐 35岁
“要是没有这个东西,好多案子杂个破哦!还是要多增加一些摄像头哦!”曾小姐还沉浸在少女娅婷被打至死的情绪中,“成都加装天眼让我觉得很安心,社会就是要在监督下才能平安!”
反对派:
个体 徐先生 42岁
“简直太讨厌了!我强烈要求把多余的摄像头拆除,我们又不是犯人,不想过时刻被监视的生活!”前不久,在成都南门某小区开店的徐先生发现了一个正对自己铺子的摄像头,顿时感觉浑身不自在,“都是做正规生意的,平时又没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突然间平白无故地多出个监视器,心头好恼火哦!”徐先生叹气道,虽然这个摄像头不开腔、不出气,但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做个什么都有双眼睛盯着你,杂个自在嘛。”
学生 小李 21岁
去年,就读于成都某大学的小李返校第一天报到后,就迫不及待地与女友相约到校外某花园互诉离别之情,情到深处难免有亲昵行为。然而,后来上网无意间获悉成都各公共场所基本都安装有“天眼”的消息后,他们顿时傻眼了,一想到自己当时的行为恐怕已被他人看见,“真是越想越难堪,有必要安装这么多‘眼睛’么?而且安装地点又没有对市民进行告知,我觉得侵犯了我的隐私权。”
教师 徐小姐 29岁
“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安然接受被监视的生活。”在徐小姐眼中,天眼就是“第三只眼”,生来就是窥视别人隐私的。“我觉得所谓的安全挡箭牌还是应该让位于个人隐私权。”徐小姐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走进我们的生活。然而,高科技产品在带来舒适、方便的同时,更多的可能是麻烦,“安装可以安装,但有必要在那么多的地方安装吗?适可而止吧。而且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是有窥视欲的!所以我建议有选择地在公共场所安装,而不是一味地图数量。真正的平安是靠‘心’去遵守和维护的,不是通过‘窥视’带来的监督警示。”
中立派:
销售 赵先生 27岁
自己居住小区的入口处多了一个摄像头,经常加班到深夜的小赵表示,这让他感觉踏实了许多。“怎么说呢?至少在保证安全这个角度我还是举赞成牌的!”小赵表示,摄像头是高科技应用于城市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市管理人员的不足,其24小时批量采集信息的能力是人力所不能实现的。而隐私权,则是一种对个人或个人信息来说,不被打扰或不被知晓的权利。“这两个方面应该说冲突不大,但现在为什么这么尖锐,我想可能是‘物极必反’吧。”小赵说,安全管理、平安社区是每个市民都希望看到的,但这并不代表摄像头越多越好,实现管理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非盯着“天眼”的数量这一个点。此外,许多人担心隐私被侵犯的另一原因,就是很多摄像头并没有提示标识,就好像一双双暗中的眼睛,想来令人“不寒而栗。”
专家说法: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胡光伟 现任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成都联络中心副主任、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
“其实,如果社会治安足够好的话,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天网。但是,现在我们的现实状况是社会治安不是那么地好,每天都还有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发生。”胡光伟表示,在一定的程度上,天网为我们成都的社会治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不仅仅使很多将要误入歧途的潜在犯罪分子望而却步,而且还提高了公安机关的破案效率。
“现在‘天眼’确实比较多,市民的隐私权也的确受到了“威胁”。但是整个社会的利益还是高于个人的利益。”在胡光伟看来,整个社会的治安要比个人隐私重要。因为“如果社会都动荡不安的话,个人隐私就更是天方夜谭”了。“所以,咱们成都的市民还是要为社会治安做出自己的贡献,对‘天眼’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天网确实在有力地保障着我们的安全,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文明化进程,然而同时,它也可能威胁着我们的隐私。我们在欣慰于天网带来的安全感时,难免还会疑虑,如此密集的天网,会否让我们的城市从“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演变为“成都,一座来了就被‘看穿’的城市”?
TIPS 异地天网话题
2008年11月18日广州《南方日报》发表名为《20万只天眼俯瞰羊城》的新闻,讨论公共安全与隐私的问题。
2008年12月19日,福建《海峡都市报社》发表名为《不能患上“摄像头依赖症”》的文章,呼吁在安装摄像头与保护公民隐私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2009年3月19日人民网社会频道讨论话题“摄像头挑战隐私权,安全与隐私如何平衡?”
天网近期“战果”展示
近日,在沸沸扬扬的成都女大学生“村官”车娅婷被三轮车司机殴打致死案件中,警方最终在调出案发地周边天网监控资料后,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上演了一幕“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现实版;
今年8月,成都某男子在大街上随意乱丢垃圾,自以为被车水马龙、如潮人流淹没,不文明行为无可考证,不料被“眼尖”天网盯住,真实记录下种种“小动作”。
名词解释:天网
“天网”其实是人们对遍布大街小巷的电子监控器的形象称呼,其全名为成都市城市图像监控系统。它既是公共安全机关打击街面犯罪的法宝,也是城市管理的坚强后盾。透过它,相关部门能对成都市区主要街道、车站、隧道、医院等5000个重点部位实施24小时监控,能为城市管理、交通、防洪、公共健康以及环境保护提供先进的技术平台,促成各部门联动,使城市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
天网前景:铺天盖地 无孔不入
2006年11月,天网一期工程全面完成。而今年成都市区将开展天网工程第二阶段的建设,在之前的基础上,“天眼”还将增加8000个点,重点监测背街小巷,减少盲区监测。算上之前已有的6231个“天眼”,二期工程建成后,成都上空全天候“睁大眼睛巡视”的“天眼”将一举达到14000余只的规模!届时,成都各重要部门、医院、学校、主要交通路口、治安热点区域、旅游景点、车站甚至人员聚集密集的各式广场,都将由“天眼”随时“看”着。
但这还不是全部!据悉,成都“天眼”设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心城区的中小街道、区(市)县城及重点场镇的全覆盖,“天眼”数量将最终达到3万至5万个的规模。同时,天网还将为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和银行等自建监控系统提供标准接口,从而一举“吞下”这些区域。
天网背后:多部门360度翻转着看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天眼”探头已能进行360度的翻转,随着鼠标轻点,无论是正对镜头还是背对镜头的位置,统统一览无遗。且大部分“天眼”具备夜视功能,对远距离物体有着极高的分辨率,采集到的监控画面十分清晰。
根据《成都市公共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规定,各政府部门,如城管、防汛、环保、交委、卫生等部门都可以使用调看各自工作范围内的天网图像,以便实现资源共享。但跨部门调用天网图像时,必须向公安机关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使用。
同时,该《管理办法》还规定对涉及公民隐私的画面,绝对不能储存和外传。对此,成都市公安机关负监管总责。
市民意见大PK
力挺派:
退休 王婆婆 65岁
“多好的措施!周围都安起摄像头,安全才有保证嘛!”王婆婆对加装天网拍手称快,在她眼中,天网就像天上的眼睛,24小时随时盯着,是一个“贼娃子看了就害怕,老百姓看了就放心”的好玩意。
IT 马先生 32岁
“虽然有侵犯隐私的威胁,但我还是觉得利大于弊。”去年在成都北门附近,马先生有被飞车夺包的经历,本来飞贼作案破案无望,但警察通过天网调出了当时的录像视频,以此为线索顺藤摸瓜找到元凶。“本来以为就是个摄像头嘛,还可能侵犯隐私,结果没想到这么神通广大!支持支持!”
售货员 曾小姐 35岁
“要是没有这个东西,好多案子杂个破哦!还是要多增加一些摄像头哦!”曾小姐还沉浸在少女娅婷被打至死的情绪中,“成都加装天眼让我觉得很安心,社会就是要在监督下才能平安!”
反对派:
个体 徐先生 42岁
“简直太讨厌了!我强烈要求把多余的摄像头拆除,我们又不是犯人,不想过时刻被监视的生活!”前不久,在成都南门某小区开店的徐先生发现了一个正对自己铺子的摄像头,顿时感觉浑身不自在,“都是做正规生意的,平时又没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突然间平白无故地多出个监视器,心头好恼火哦!”徐先生叹气道,虽然这个摄像头不开腔、不出气,但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做个什么都有双眼睛盯着你,杂个自在嘛。”
学生 小李 21岁
去年,就读于成都某大学的小李返校第一天报到后,就迫不及待地与女友相约到校外某花园互诉离别之情,情到深处难免有亲昵行为。然而,后来上网无意间获悉成都各公共场所基本都安装有“天眼”的消息后,他们顿时傻眼了,一想到自己当时的行为恐怕已被他人看见,“真是越想越难堪,有必要安装这么多‘眼睛’么?而且安装地点又没有对市民进行告知,我觉得侵犯了我的隐私权。”
教师 徐小姐 29岁
“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安然接受被监视的生活。”在徐小姐眼中,天眼就是“第三只眼”,生来就是窥视别人隐私的。“我觉得所谓的安全挡箭牌还是应该让位于个人隐私权。”徐小姐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走进我们的生活。然而,高科技产品在带来舒适、方便的同时,更多的可能是麻烦,“安装可以安装,但有必要在那么多的地方安装吗?适可而止吧。而且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是有窥视欲的!所以我建议有选择地在公共场所安装,而不是一味地图数量。真正的平安是靠‘心’去遵守和维护的,不是通过‘窥视’带来的监督警示。”
中立派:
销售 赵先生 27岁
自己居住小区的入口处多了一个摄像头,经常加班到深夜的小赵表示,这让他感觉踏实了许多。“怎么说呢?至少在保证安全这个角度我还是举赞成牌的!”小赵表示,摄像头是高科技应用于城市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城市管理人员的不足,其24小时批量采集信息的能力是人力所不能实现的。而隐私权,则是一种对个人或个人信息来说,不被打扰或不被知晓的权利。“这两个方面应该说冲突不大,但现在为什么这么尖锐,我想可能是‘物极必反’吧。”小赵说,安全管理、平安社区是每个市民都希望看到的,但这并不代表摄像头越多越好,实现管理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非盯着“天眼”的数量这一个点。此外,许多人担心隐私被侵犯的另一原因,就是很多摄像头并没有提示标识,就好像一双双暗中的眼睛,想来令人“不寒而栗。”
专家说法: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胡光伟 现任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成都联络中心副主任、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
“其实,如果社会治安足够好的话,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天网。但是,现在我们的现实状况是社会治安不是那么地好,每天都还有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发生。”胡光伟表示,在一定的程度上,天网为我们成都的社会治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不仅仅使很多将要误入歧途的潜在犯罪分子望而却步,而且还提高了公安机关的破案效率。
“现在‘天眼’确实比较多,市民的隐私权也的确受到了“威胁”。但是整个社会的利益还是高于个人的利益。”在胡光伟看来,整个社会的治安要比个人隐私重要。因为“如果社会都动荡不安的话,个人隐私就更是天方夜谭”了。“所以,咱们成都的市民还是要为社会治安做出自己的贡献,对‘天眼’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天网确实在有力地保障着我们的安全,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文明化进程,然而同时,它也可能威胁着我们的隐私。我们在欣慰于天网带来的安全感时,难免还会疑虑,如此密集的天网,会否让我们的城市从“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演变为“成都,一座来了就被‘看穿’的城市”?
TIPS 异地天网话题
2008年11月18日广州《南方日报》发表名为《20万只天眼俯瞰羊城》的新闻,讨论公共安全与隐私的问题。
2008年12月19日,福建《海峡都市报社》发表名为《不能患上“摄像头依赖症”》的文章,呼吁在安装摄像头与保护公民隐私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2009年3月19日人民网社会频道讨论话题“摄像头挑战隐私权,安全与隐私如何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