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产品的服务与发展是政府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理论探索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为其市场化的道路提供了指导作用和宏观建设的外部环境。而政府角色在这其中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调控作用。本文阐述了以上理论对我国公共产品市场化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府角色 公共产品 市场化
公共产品与市场化问题分析
公共产品理论。自19世纪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西方公共产品理论,极大地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现代的经济学说。公共产品理论的产生一方面是为适应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而确立的,另一方面也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公共产品理论认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者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之为私人产品,而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或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则称之为公共产品。
马克思的公共产品理论从以人为本、整体和供给的角度,围绕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利益需要来研究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本质及其供求问题,而市场只是被当作供给公共产品的手段。
市场化理论。通俗意义上讲,市场化理论即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公共产品的市场化理论。市场经济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对公共产品的供需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而各国的经济学家们对公共产品的市场化发展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这为公共产品的市场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政府角色的变化行为分析
政府角色及其特征。政府角色行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广义的政府角色行为可以论述为政府的一切行为,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而狭义的政府角色行为则特指政府的经济行为,是指政府的经常性决策倾向以及对经济条件变化的有目的的反应,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政府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政府行为的差别又不同程度地推动或延缓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
由于政府行为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制约,因此,不同时期的政府角色行为也就大不相同。其特征有:政府干预的扩张性与收缩性;政府行为的目标性;政府改革的实时性;其他特征如稳定经济的作用等。
实践演变中的政府角色。对政府行为的正统分析始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亚当·斯密的“守夜人”假定。斯密在他的巨著《国富论》中充分论述了经济自由思想。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经济现象都是经济人自由活动的结果,对于这样出自人类本性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都不宜加以限制。因此,斯密主张给经济活动以充分的自由,反对政府干预。
1929年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陷入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更趋严重。这时政府“守夜人”的行为规范已无法维持市场经济秩序,于是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政策结论,就是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政府以资本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双重身份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集中计划管理和调节,是十月革命后苏联首创并对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政府行为规则。在这个规则下,企业必须按政府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产品必须由政府统一调拨分配,企业的利润按规定渠道向政府上缴,所需资金也由政府无偿拨给。宏观决策、企业决策、相当部分的个人决策权都集中在政府手中,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计划支配着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理论发展中的政府角色行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个体所组成的政府,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因此,政府在决策选择时就有可能会违背公众的民意而趋向于“自私”。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结论之一,便是主张在一个民主政体里,由于选民间有着理性的无知(rational ignorance)现象,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利益最终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虽然政府的存在纯粹是为了提供公共利益给广大民众,但有可能有许多利益团体出于私利而进行游说活动,推动政府实行一些会带给他们利益、但却牺牲了广大民众的错误政策。由此导致了“政府失灵”,也是因为这种结论,公共选择理论经常被视为是反政府管制的理论。
上世纪70年代,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应运而生(New Public Management)。新公共管理从市场和经济的角度出发,倡导企业家政府的精神,把企业的管理方法和价值观引入政府管理以求得政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公共治理理论成为了管理学理论的研究前沿课题之一。该理论倡导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强调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从而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
政府角色演变对公共产品市场化的影响作用分析
政府角色变化与公共产品的供给。根据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思想可以看出,“守夜人”政府的职能只是维护公共设施和公共秩序。也就是说,对于纯公共产品中的国防、外交等这些只有以国家的名义才能实施的行为或提供的产品才是“守夜人”政府所做的。
凯恩斯强调政府可以通过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以实现社会的有效需求。凯恩斯主张政府兴办公共工程等来缓解就业,这在客观上扩大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在这一阶段,农业、水利、电力等更多的准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到了实践中的政府行为中。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的管理无孔不入。因此,在此种经济体系中,由于公有财产高于一切,公共产品的供给范围就变得模糊起来;产品的提供也不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理性“经济人”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由于政府的理性选择,公共产品的供给对象并不稳定。此时,公民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博弈程度就决定着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向、数量和质量等。
企业家政府强调要把效率放在首位,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从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绩效、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增强行政人员的政治敏感性,使之忠实履行行政职责。
建立服务型的政府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目标。而服务型政府是权力有限型的政府,其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标准受到法律和民意的限制;服务型政府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其目标,所以不能随意扩大其职能范围。因而,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中心共治理论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民主意识日益提高,社会中的组织主题也越来越多;这一方面给公共产品的提供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得探索多元主体、市场化与公共产品的供给成为了可能。
政府角色的演变与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从理论角度来讲,公共产品市场供给的必要性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政府失灵”。政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如同市场制度一样,同样是内生变量,其自身的运行以及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同样存在交易成本的问题,其成本和效率较私人部门而言难以测量,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其次,官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中也难免存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现象。
公共产品供给的模式选择。如上文所述,科斯认为由于“灯塔现象”的存在,即使纯公共产品由私人提供也是可能的。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中,由于市场的“失灵”以及国家存在的意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对于纯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实践中仍是由政府来完成的,比如国防、外交等,只有政府才能作为国家的代表来完成,个体显然不具有此种角色功能。
准公共产品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不足或不充分等,使得其在解决了某些技术性问题后,给市场化(或私人供给、政企合作等)提供了可能。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多个领域内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其中也渗透到了公共领域,如卫生、医疗、体育等行业,有成功也有失败。如前所述,政府某些行为的缺失是市场化改革失败的诱因;因此政府在公共产品市场化模式的选择中就必须要发挥引导、鼓励、监督等作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以及机制协商来发展、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进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当前,对准公共产品而言,适当引入民间资本和私营主体,利用市场机制,扩大供应总量,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结 语
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发展打破了原先政府独家提供的垄断格局,在公共产品上逐步培育起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使企业在竞争中成为市场主体,有效激发出企业经营的积极性,这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财政压力。所以,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无论是从提高公共产品经济效率还是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平角度出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关键词】政府角色 公共产品 市场化
公共产品与市场化问题分析
公共产品理论。自19世纪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西方公共产品理论,极大地促进了管理理论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现代的经济学说。公共产品理论的产生一方面是为适应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而确立的,另一方面也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公共产品理论认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者是一组相对应的概念。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之为私人产品,而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或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则称之为公共产品。
马克思的公共产品理论从以人为本、整体和供给的角度,围绕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利益需要来研究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本质及其供求问题,而市场只是被当作供给公共产品的手段。
市场化理论。通俗意义上讲,市场化理论即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公共产品的市场化理论。市场经济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对公共产品的供需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而各国的经济学家们对公共产品的市场化发展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这为公共产品的市场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政府角色的变化行为分析
政府角色及其特征。政府角色行为可以从广义和狭义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广义的政府角色行为可以论述为政府的一切行为,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而狭义的政府角色行为则特指政府的经济行为,是指政府的经常性决策倾向以及对经济条件变化的有目的的反应,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政府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政府行为的差别又不同程度地推动或延缓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
由于政府行为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制约,因此,不同时期的政府角色行为也就大不相同。其特征有:政府干预的扩张性与收缩性;政府行为的目标性;政府改革的实时性;其他特征如稳定经济的作用等。
实践演变中的政府角色。对政府行为的正统分析始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亚当·斯密的“守夜人”假定。斯密在他的巨著《国富论》中充分论述了经济自由思想。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经济现象都是经济人自由活动的结果,对于这样出自人类本性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活动都不宜加以限制。因此,斯密主张给经济活动以充分的自由,反对政府干预。
1929年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陷入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更趋严重。这时政府“守夜人”的行为规范已无法维持市场经济秩序,于是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政策结论,就是放弃自由放任原则,实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保证社会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政府以资本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双重身份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集中计划管理和调节,是十月革命后苏联首创并对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政府行为规则。在这个规则下,企业必须按政府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产品必须由政府统一调拨分配,企业的利润按规定渠道向政府上缴,所需资金也由政府无偿拨给。宏观决策、企业决策、相当部分的个人决策权都集中在政府手中,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计划支配着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理论发展中的政府角色行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个体所组成的政府,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因此,政府在决策选择时就有可能会违背公众的民意而趋向于“自私”。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结论之一,便是主张在一个民主政体里,由于选民间有着理性的无知(rational ignorance)现象,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利益最终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虽然政府的存在纯粹是为了提供公共利益给广大民众,但有可能有许多利益团体出于私利而进行游说活动,推动政府实行一些会带给他们利益、但却牺牲了广大民众的错误政策。由此导致了“政府失灵”,也是因为这种结论,公共选择理论经常被视为是反政府管制的理论。
上世纪70年代,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应运而生(New Public Management)。新公共管理从市场和经济的角度出发,倡导企业家政府的精神,把企业的管理方法和价值观引入政府管理以求得政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公共治理理论成为了管理学理论的研究前沿课题之一。该理论倡导公共物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强调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区组织均可成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从而把多元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来。
政府角色演变对公共产品市场化的影响作用分析
政府角色变化与公共产品的供给。根据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思想可以看出,“守夜人”政府的职能只是维护公共设施和公共秩序。也就是说,对于纯公共产品中的国防、外交等这些只有以国家的名义才能实施的行为或提供的产品才是“守夜人”政府所做的。
凯恩斯强调政府可以通过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以实现社会的有效需求。凯恩斯主张政府兴办公共工程等来缓解就业,这在客观上扩大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在这一阶段,农业、水利、电力等更多的准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到了实践中的政府行为中。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的管理无孔不入。因此,在此种经济体系中,由于公有财产高于一切,公共产品的供给范围就变得模糊起来;产品的提供也不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理性“经济人”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由于政府的理性选择,公共产品的供给对象并不稳定。此时,公民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博弈程度就决定着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向、数量和质量等。
企业家政府强调要把效率放在首位,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从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向注重绩效、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向发展、增强行政人员的政治敏感性,使之忠实履行行政职责。
建立服务型的政府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目标。而服务型政府是权力有限型的政府,其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标准受到法律和民意的限制;服务型政府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其目标,所以不能随意扩大其职能范围。因而,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中心共治理论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民主意识日益提高,社会中的组织主题也越来越多;这一方面给公共产品的提供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得探索多元主体、市场化与公共产品的供给成为了可能。
政府角色的演变与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从理论角度来讲,公共产品市场供给的必要性在于现实世界中的“政府失灵”。政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如同市场制度一样,同样是内生变量,其自身的运行以及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同样存在交易成本的问题,其成本和效率较私人部门而言难以测量,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其次,官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中也难免存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现象。
公共产品供给的模式选择。如上文所述,科斯认为由于“灯塔现象”的存在,即使纯公共产品由私人提供也是可能的。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中,由于市场的“失灵”以及国家存在的意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对于纯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实践中仍是由政府来完成的,比如国防、外交等,只有政府才能作为国家的代表来完成,个体显然不具有此种角色功能。
准公共产品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不足或不充分等,使得其在解决了某些技术性问题后,给市场化(或私人供给、政企合作等)提供了可能。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多个领域内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其中也渗透到了公共领域,如卫生、医疗、体育等行业,有成功也有失败。如前所述,政府某些行为的缺失是市场化改革失败的诱因;因此政府在公共产品市场化模式的选择中就必须要发挥引导、鼓励、监督等作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等以及机制协商来发展、完善公共产品的供给,进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当前,对准公共产品而言,适当引入民间资本和私营主体,利用市场机制,扩大供应总量,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结 语
公共产品市场化供给的发展打破了原先政府独家提供的垄断格局,在公共产品上逐步培育起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使企业在竞争中成为市场主体,有效激发出企业经营的积极性,这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缓解了财政压力。所以,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无论是从提高公共产品经济效率还是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平角度出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